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7日,对于已届古稀之年的以色列化学家阿达·约纳特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天,她成为45年来首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性。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虽然其中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2008年为止,只有35位女性获此奖殊荣。特别是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起,颁发了101次,共有157名科学家获奖,而在约纳特之前,把这一奖项收入囊中的女性仅有3人。自1964年英国女生物化学家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之后的45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始终与女性无缘,直至约纳特打破这一沉寂。
“确实是那样,女性自1964年以来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接受一家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说,“但我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这是否意味着我是自那时起最了不起的女性?”她的观点是,“我不以为性别在这(个领域)里扮演着某种角色”。
约纳特对于人们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所抱有的偏见不以为然。她说:“过去人们常常对女性从事科研怀有偏见,认为数学和科学并不是女人所能擅长,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她们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但女人占整个人口的一半,如果不鼓励女性涉足科学领域,那么相当于人类白白损失了一半的脑力资源。要是能给予她们鼓励,女性也能大有作为。”
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约纳特一再强调,自己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从未考虑过性别问题,成功依靠的是坚定的信念。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在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在1987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约纳特提出了通过对细菌核糖体及其他相关有机体实施冷冻并通过X射线对其造影成像以研究其结构的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约纳特的想法可以说是勇气十足,也可以被人形容为疯狂至极,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而此类基础研究也是那些希望很快见到效益的投资公司避而远之的。
约纳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核糖体对于生命极为重要,也是研发新抗生素的关键。约纳特深知“这是一项一旦成功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困难也相当大。刚开始,有人甚至告诉她,“你不可能成功,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
然而约纳特却坚持了下来。她在20多年来的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制及相关抗生素作用模式的课题,并借助一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成像”的技术,发现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20多种不同模式。约纳特说:“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确实成功了。”作为一名孤独旅行者,约纳特走过了漫漫征途。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与父母、妹妹生活在一个穷人区。她的父亲是一名拉比(犹太学者),家中藏书大多数为宗教书籍,除了一本《年鉴》和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之外,没有适合小女孩读的书。
约纳特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有她可以读的书,她没有问,只是默默接受这一现实。在她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她更加疯狂地爱上了读书,从阅读中获得安慰,让自己暂时摆脱丧父之痛以及困扰全家的其他问题。读书是她克服困难的一种方式,她说:“我从未考虑过我的生活环境,从未想过生活怎么没有好好对待我。”
父亲去世以后,约纳特一家搬到了特拉维夫。对约纳特一家而言,那是一段悲惨的时期。约纳特与母亲和妹妹挤在一间卧室,以便把另一个卧室出租给3个女生,挣点租金。好在约纳特获得了助学金,得以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但是母亲身体不好,约纳特不得不边读书边打工,用来补贴家用。暑假时,她为别人清洁地板,在工厂打短工,在小饭店做三明治、当出纳员,干一切她能找到的活。上学期间,她帮3个同学补习数学,还在学校图书馆打工,负责管理阅览室。她负责管所有图书,但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去读那些书。不过,直到现在,约纳特依然视自己在图书馆的日子为读书时的“额外福利”。
在服完兵役后,约纳特进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大学期间,约纳特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读各种教科书。相比复杂的实验室工作,读教科书可谓她科研生活最简单的部分。
约纳特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少年时,那些用希伯来语写作或翻译成希伯来语的19世纪小说最令她着迷。至今,约纳特仍然喜欢读希伯来语书籍胜过英语书籍,因为前者“读起来快多了”。她尤其喜爱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作品。巧的是,在她9岁那年,沙莱夫的父亲还当过她的老师。
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尽管应酬连连,约纳特还是设法抽时间读书,如读完了犹太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传记《DNA光环背后的奇女子》。已经当上外祖母的她十分理解阅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如果你尽可能多、尽可能投入地读书,你会得到巨大乐趣,而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还能塑造你的个性”。
约纳特总是记得,最早对她产生影响的一本书,是希伯来语的《世界发现者》,里面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她着迷。不过,约纳特那时只有七八岁,并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我那时不知道,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还能因此挣钱。”但事实是,现在她成为了居里夫人那样的人。
“我的童年阶段,尽管父母和家人总是觉得我会有机会获得认可,却没有任何事情预示我可以达到现在的境界。”一粒希望的种子,在童年时无意间被种下,以后很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繁花盛开,硕果满枝。
编辑/梁宇清
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女性获奖者少之又少,虽然其中不乏居里夫人这样两度获奖的传奇人物,但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到2008年为止,只有35位女性获此奖殊荣。特别是诺贝尔化学奖,从1901年起,颁发了101次,共有157名科学家获奖,而在约纳特之前,把这一奖项收入囊中的女性仅有3人。自1964年英国女生物化学家多罗西·克劳富特·霍奇金之后的45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始终与女性无缘,直至约纳特打破这一沉寂。
“确实是那样,女性自1964年以来没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约纳特接受一家以色列电台采访时说,“但我不知道那有什么意义。这是否意味着我是自那时起最了不起的女性?”她的观点是,“我不以为性别在这(个领域)里扮演着某种角色”。
约纳特对于人们对女性从事科学工作所抱有的偏见不以为然。她说:“过去人们常常对女性从事科研怀有偏见,认为数学和科学并不是女人所能擅长,并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她们不可能成为好的科学家。但女人占整个人口的一半,如果不鼓励女性涉足科学领域,那么相当于人类白白损失了一半的脑力资源。要是能给予她们鼓励,女性也能大有作为。”
对于自己的女性身份,约纳特一再强调,自己在从事科学研究时从未考虑过性别问题,成功依靠的是坚定的信念。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在瑞典科学院公布评选结果。在发布会现场演示的幻灯片上,约纳特的照片旁写着一行字:“先驱约纳特:1980年—1990年,孤独旅程。”约纳特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对核糖体展开深入研究,就像一名“孤独的旅行者”。
在1987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约纳特提出了通过对细菌核糖体及其他相关有机体实施冷冻并通过X射线对其造影成像以研究其结构的想法。在当时的情况下,约纳特的想法可以说是勇气十足,也可以被人形容为疯狂至极,因为它大大超越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范围。而此类基础研究也是那些希望很快见到效益的投资公司避而远之的。
约纳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课题研究的重要性,核糖体对于生命极为重要,也是研发新抗生素的关键。约纳特深知“这是一项一旦成功就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但是正是因为这样,困难也相当大。刚开始,有人甚至告诉她,“你不可能成功,因为很多人都已经尝试过但都失败了”。
然而约纳特却坚持了下来。她在20多年来的科研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研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机制及相关抗生素作用模式的课题,并借助一种被称为“X射线晶体成像”的技术,发现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核糖体结合的20多种不同模式。约纳特说:“一开始我自己也没有把握,但是我们确实成功了。”作为一名孤独旅行者,约纳特走过了漫漫征途。
约纳特1939年出生于耶路撒冷,与父母、妹妹生活在一个穷人区。她的父亲是一名拉比(犹太学者),家中藏书大多数为宗教书籍,除了一本《年鉴》和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的书之外,没有适合小女孩读的书。
约纳特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没有她可以读的书,她没有问,只是默默接受这一现实。在她11岁时,父亲就去世了。这个时候,她更加疯狂地爱上了读书,从阅读中获得安慰,让自己暂时摆脱丧父之痛以及困扰全家的其他问题。读书是她克服困难的一种方式,她说:“我从未考虑过我的生活环境,从未想过生活怎么没有好好对待我。”
父亲去世以后,约纳特一家搬到了特拉维夫。对约纳特一家而言,那是一段悲惨的时期。约纳特与母亲和妹妹挤在一间卧室,以便把另一个卧室出租给3个女生,挣点租金。好在约纳特获得了助学金,得以进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学习。但是母亲身体不好,约纳特不得不边读书边打工,用来补贴家用。暑假时,她为别人清洁地板,在工厂打短工,在小饭店做三明治、当出纳员,干一切她能找到的活。上学期间,她帮3个同学补习数学,还在学校图书馆打工,负责管理阅览室。她负责管所有图书,但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时间去读那些书。不过,直到现在,约纳特依然视自己在图书馆的日子为读书时的“额外福利”。
在服完兵役后,约纳特进入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约纳特1962年和1964年分别获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化学硕士学位,1968年获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X光结晶学博士学位,1970年在以色列创办当地唯一一间蛋白质结晶学实验室。大学期间,约纳特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读各种教科书。相比复杂的实验室工作,读教科书可谓她科研生活最简单的部分。
约纳特的母语是希伯来语。少年时,那些用希伯来语写作或翻译成希伯来语的19世纪小说最令她着迷。至今,约纳特仍然喜欢读希伯来语书籍胜过英语书籍,因为前者“读起来快多了”。她尤其喜爱以色列作家梅厄·沙莱夫的作品。巧的是,在她9岁那年,沙莱夫的父亲还当过她的老师。
获诺贝尔化学奖后,尽管应酬连连,约纳特还是设法抽时间读书,如读完了犹太女科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的传记《DNA光环背后的奇女子》。已经当上外祖母的她十分理解阅读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如果你尽可能多、尽可能投入地读书,你会得到巨大乐趣,而且读书不仅仅是一种乐趣,还能塑造你的个性”。
约纳特总是记得,最早对她产生影响的一本书,是希伯来语的《世界发现者》,里面居里夫人的故事让她着迷。不过,约纳特那时只有七八岁,并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我那时不知道,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还能因此挣钱。”但事实是,现在她成为了居里夫人那样的人。
“我的童年阶段,尽管父母和家人总是觉得我会有机会获得认可,却没有任何事情预示我可以达到现在的境界。”一粒希望的种子,在童年时无意间被种下,以后很可能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繁花盛开,硕果满枝。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