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何以干扰学生的深度学习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yid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的课堂学习有时并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推进。课堂观察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设置无序会干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教学方式单一会干扰学生多样化知识的习得,情境创设虚无会干扰学生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些都会导致深度学习难以发生。
  关键词:课堂观察 深度学习 创造性思维 知识建构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思维活跃,有问必答;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的反应往往变得缓慢、迟疑,甚至停滞;尤其是面对一些需要用高阶思维解决的复杂问题,学生常常思路不清或难以迁移。这难道仅仅是因为所学内容的难度加深吗?观察高中地理课堂发现,教师不当的教学设计也会成为干扰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设置无序:干扰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着学生思考。当问题设置无序,即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相关性不强、难易序列混乱时,学生就会在无序问题的牵引下“疲于奔跑”,思维难有创造性。
  如果教师以零散的知识点为基础,设计相关性不强的“散装”问题,且每个问题只需回忆事实性知识就能作答,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蜻蜓点水”的状态。观察高一地理新授课《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师把每个知识点均设计成问题,如“大气中什么成分对生物生存最重要”“人类哪些活动影响大气成分、会造成什么影响”等。对每一个问题的呈现,教师均配上了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情景图。但是,在这些信息庞杂、结构松散且无深度思考吸引力的简单问题的牵引下,大部分学生还是在课堂学习的后半段陷入疲惫状态。
  先讲解大量基础知识,再以练习题来巩固,是高三第一轮复习的常用教学策略。观察高三地理复习课《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师先用了约10分钟梳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周期、意义等基础知识,在没有深入揭示基本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情况下,直接呈现了一道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高考模拟题。这道题以全球的昼夜分布为基本情境,考查不同纬度的日出日落时间、飞机飞行历经的昼夜时长以及落地时的当地时间等。这个题目的难度在于跨度大。这个大问题可分解为怎样判读晨昏线,什么是地方时,如何根据晨昏线判断某地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当地时间与地方时的区别,如何通过地方时计算区时,飞机飞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关系对飞机飞行历经昼夜时长的影响等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有着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课堂观察发现,因为缺少子问题铺垫,这道难题虽然在呈现之初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问题难度与学生先前所掌握的知识之间跨度太大,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进而难以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而教学时间的紧张又让教师不愿拿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讨论,从而错失了让学生自己深化理解知识、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匆忙给出答案,学生则越听越糊涂,教学陷入被动。正所谓“九层高台,起于垒土”,难题的解决应该以简单的问题为基础。问题设置无序会导致思维“夹生”,干扰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为什么问题的无序会干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生新颖的观点。所谓“新颖”,是指学生超越自己的经验产生新观点。新颖具有相对性,也许一个观点相对于专家而言并不新颖,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新颖的。研究表明,当学生面对难题时,会无意识或潜意识地进行各种概念的不断组合,最终形成一个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组合,即新颖观点。这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众多基本观点或概念的储备,这些储备可以来自于对一些简单问题的解答;二是有一个待解决的复杂问题,这个问题难度适宜,能驱动学生对各种观点进行潜意识层次的不断组合和检测,最终让新颖观点“破土而出”。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在具有相关性的简单问题的驱动下对基本概念的获取,就缺少必要的组合“原料”;如果没有难度适宜的复杂问题,这些“原料”也只会沉寂于意识深处,难以被唤醒并组合为新颖的观点。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之间有联系,问题呈现的难易有序列,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二、教学方式单一:干扰多样化知识的习得
  教学方式单一,是指教师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类型没有正确的认识以及对以何种学习方式掌握这些知识缺乏科学的设计。课堂观察时,经常听到教师这样说:“这是最重要的事实,大家一定要记住。”“这是最重要的原理,大家一定要牢记!”一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知识非常多,但遗忘率也会非常高,或者即使记住也无法调动知识去解决问题。
  按照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分类,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前者只需要回答“是什么”,而后者却需要知道“怎么办”。
  例如,一位教师对各层大气的温度情况做了说明后,要求学生绘制“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示意图”。尽管教师不停地对示范画图的学生说“这个图画起来非常简单”,学生仍然无法呈现出基本的图示。运用语言来描述不同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可以通过对陈述性知识的归纳和推理加以解释;但是,绘制示意图作为技能的习得,不仅需要相关陈述性知识的建构,还需要程序性知识的支撑。学生需要通过不断尝试练习如何建立坐标系,确定横坐标上的温度单位和纵坐标上的海拔高度单位,找到各大气层的高度范围,再运用基本知识和原理,才能绘制出准确图示。
  再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原理,这种教法并不利于学生习得程序性知识。在一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来突破地中海气候这一难点知识。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迷糊,甚至还出现打瞌睡的情况。另一位教师则采取先让学生交流讨论,再请学生上台分享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难点。观察发现,学生在讨论时投入认真,发言积极踊跃。一位学生不仅有理有据地论述了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理,而且还补充了自己的学习心得。
  由此可见,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知识。对陈述性知识,可以要求学生识记,或将其作为情境成为学生提炼归纳有关概念的“素材”,为知识结构化奠定基础。涉及技能习得的程序性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多次尝试与练习,尤其是通過刻意练习来帮助学生在不断积累中提升技能水平。   三、情境创设虚无:干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情境创设是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但如果创设的情境不能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虚无的。
  情境虚无的表现之一,是不考虑学生的“前经验”或“旧有经验”,无法激发真实的学习或调动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以“流星雨落下来会不会砸到我们?”为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大气圈的学习。但学生在生活中少有关于流星雨的真实“前经验”,因此,这个问题情境很难对随后的学习产生更大的作用。
  情境虚无的表现之二,是过于复杂,学生无法提炼出结构化的知识。在一节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教师呈现了多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复杂变式图,希望学生从中探寻出最基本的循环流程和环节。但图示过于复杂,学生难以形成知识体系,更毋论知识结构化。
  情境虚无的表现之三,是缺少具体的角色和任务,无法实现知識在情境中的迁移。例如,教师呈现一幅珠穆朗玛峰攀登者的照片,提问:“攀登者的衣着和装备与所处的环境有什么关系?”随后呈现有关对流层的文字材料,让学生提取信息作答。这相当于直接给出了答案,学生并不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回答。如果将情境任务调整为“请为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登山队员设计装备”,学生就会置身“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寻找资料,结合自己的“前经验”,应用有关知识,探索解决方案。
  为避免情境创设的虚无,教师应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情境,即以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真实的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担任某一角色,独立或者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便会在与现实世界的持续“对话”中不断超越“前经验”,实现迁移与应用。当然,并不是情境越真实就越有利于深度学习,教师也需要把握好情境的“仿真度”——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是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又能够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较为全面地应用所学。
  创设真实情境对于深度学习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真实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前经验”。而任何学习都要从学生的“前经验”开始,并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超越——无论这个“前经验”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才是深度学习的本质。真实情境还能推动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是“活”的;学生只有把概念或技能与真实情境结合在一起,知道在什么情境下应用什么知识,才算是真正学会了。
  参考文献:
  [1] 斯特兰·奥尔松.深层学习:心智如何超越经验[M].赵庆柏,唐云,陈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本刊特稿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观察LICC模式能够推进学科组专业化建设。锡山高中应用课堂观察LICC模式的实践经验表明,课堂观察能够满足学科组专业化建设中树立专业信念、开展专业研究和提升合作品质的需求;切合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发展之需采取的定向观察,是让课堂观察适应学校“水土”的关键策略;课堂观察在变革教师角色和丰富教师发展模式中促进了学科组专业化建设,增强了学科育人的功能。  关键词:课堂观察LICC模式学科组专业化 
期刊
摘要:对习作单元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将句段练习渗透整篇教学,将习作技巧融入句段教学,使学与练相辅相成,化难为易,逐层推进,最后让习作成篇水到渠成。具体的策略有:以问题引领,明确习作方向;通过运用视频、亲近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内化习作方法;通过教给构篇技能、跟进正向评价,引导学生迁移仿写,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习作单元整体教学细节迁移仿写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分别由“课文”“交流平台”
期刊
摘要:基于焦点学生完整学习历程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法,观察“学困生”真实的学习历程,发现“学困生”虽然表现出来的都是学业成绩差、学习困难,但造成学困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各有不同。分析其成因,可以帮助他们逐步走出学习困境,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关键词:课堂观察LOCA真实学习学习状态《学看等高线地形图》  自从2018年9月开始进行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实践,课堂观察是我一直想研究的领域。焦点学生完整
期刊
摘要:在梳理精准化教学的概念内涵、理论依据、应用困境与实施途径的基础上,重点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说明大数据支持下的小学数学精准化教学的基本步骤:清晰设定教学目标;设计前测题,精准定位起点能力;改进知识探究的教学流程;设计课堂练习题,即时反馈教学效果,灵活采取教学补救;精简课后作业,直击教学目标。  关键词:大数据精准化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精准化教学的概念内涵与理论依据  (
期刊
摘要:严媛媛老师开设的旨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小说阅读课Gulliver in Lilliput在研读教学文本、设计教学主线、安排教学活动和设置课堂提问等方面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本课以小说的文体特征为抓手,促进学生的深度阅读,达到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指向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需要关注教学主体,关注学习过程,关注问题设置。  关键词:英文小说阅读研究课高阶思维  “基于提高
期刊
摘要:学生解题时给出的答案实则是他们内在思维的一种呈现,同时也折射出新授课和习题课的教学效果。答案出错,尤其是大部分学生都出现类似的错误,往往是教学过程出了问题。从一道摆球问题入手,剖析学生错误原因,发现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新授课浅尝辄止,导致思维定式;习题课简单重复,导致思路僵化。思考完善教学的策略:新授课整体规划,前后呼应;习题课变式训练,举一反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摆球问题新授课习题课教学
期刊
摘要:《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教学,深度挖掘人物的另一面,即蔺相如之勇和廉颇之智。学生对人物形象获得更全面、丰满的认识:蔺相如勇挑重担,勇于牺牲,勇于退让;廉颇智于为国家谋划,智于成全他人。  关键词:蔺相如廉颇人物分析  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师生通常会关注蔺相如的智慧和廉颇的勇敢。一则,蔺相如是文臣,廉颇是武将,受惯性思维影响,人们认为文臣多智谋,武夫多忠勇。再则,课文中蔺相如献计给宦者令
期刊
摘要:在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设计理念下,教学评价设计要遵循“学-教-评”一致性原则,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指向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为例,说明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框架应该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评价内容,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个方面的评价形式以及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实践操作上,需要进一步为书
期刊
摘要: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评价,遵循“学—教—评”一致性原则,坚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强调“以学定教,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从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标准三个维度构建动态评价方案,指向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兼顾课堂活动评价与单元检测,以“掌握学习”为导向,依据“双85”评价准则,综合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注重基础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教师衡量和提高教学成效
期刊
摘要:“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思维品质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小说阅读在发展学生思维品质方面独具优势。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的Gulliver in Lilliput一课教学,指向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梳理、概括信息,分析、推断信息的逻辑关系,正确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英文小说文体特征思维品质  路小明老师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