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作为灵山梵宫建筑雕饰的总设计师,他通过精湛的东阳木雕手法和花卉、云纹、四灵、回型等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庸、祥瑞和祈福的诉求,将建筑和佛教文化和谐对接,梵宫成为了举世杰作。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木雕人物和建筑雕饰设计的艺术实践中,他硕果累累,创作了出一大批传世精品,八十年代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作品遍及5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歌剧院、政府官邸、国宾馆和名宅。陆光正,一个农民出身的木雕大师,一根千百年的古木,一旦结缘,一生痴迷——
走进灵山梵宫,你会看到宫门两侧有两尊通高4米的大象宝瓶,这是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用紫檀和黄花梨木花费了1400多天精心雕刻而成的,花瓶通体以莲花莲叶为主,底座周边有四个是狮子头。作品的刀法流畅,精雕细刻,耐人寻味,意韵悠远,闪耀着泱泱大国当代民间木雕工艺之顶尖风采,无不令人啧啧称奇。
陆光正这个“以木为乐”的老人,也是一个无欲无求的“民间艺人”,更是一个点木成金的大师。55年的木雕生涯承载着无数荣耀,大师凭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守着时光的寂寞,将一根根红木、楠木、紫檀、花梨精工细雕成一件件令人叫绝的精品。“艺术家的信仰,不是神,也是不佛,而是艺术。做个虔诚的艺术信徒,创作更多的精品,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这番话道出了陆光正对木雕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人生信仰。
放飞艺术的梦想
践约来到东阳市的迎宾大道一隅,远远望去那幢颇具艺术风格的灰色大楼便是他占地50亩的“梦工厂”——陆光正创作室。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小桥流水、露天酒吧和别致的建筑,还有是几十个“徒子徒孙”在静默地构思和创作。冬日的阳光里,似乎这里的空气也漂浮着艺术的气息……
68岁的陆光正浓密的头发中透出几根银丝,“很修边幅”的穿着打扮、稍长的小波浪发型看上去颇有艺术家的风度。见识他本人,更是证实了记者这样的看法,他的人与他的作品非常地一致,那是一种诚实的气质,是艺术家最重要的精神。与他见面是在众多朋友聚会之时,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是以一位老朋友的姿态,与大家并肩而聊,谈的都是生活家常,除非有人提出艺术上的话题,他不会主动地往那个方向聊。这与其他高谈阔论自己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也不一样。一旦谈起来他也都是以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说着,不会故弄玄虚,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标榜言论。但是一路往下聊去,他总是能侃侃而谈解决了许多别人不易理解的疑惑,在亲切的言辞里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创作上的自信。
回想当年,大师脸上满溢快乐。小时候的陆光正就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木雕构建感兴趣。13岁那年,陆光正就进入东阳木雕学校学习。这本不是陆光正的最终“选择”,但对记者谈及这段往事时,他却显得释然,儿时的美术熏陶也让他在木雕之路上如有神助。陆光正之所以能从那么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成为东阳木雕的擎旗人,也与他的师傅"雕花状元"楼水明密不可分。楼水明慧眼独具,将他破格收为"关门弟子",在恩师的耐心指点下,陆光正的技艺有了突飞猛进。一年后,陆光正初露才华,创作的木雕挂屏《热爱和平》被选入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并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1965年他赴浙江美术学院深造,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率团出访世界各地,博闻广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时临摹与书写的画稿堆了有足足一人多高。”说起这些,陆光正感慨万千。当时还健在的"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宰相"黄紫金等老艺人也视他为掌上明珠,将自己长年累积的木雕经验和自己的拿手绝活倾囊相授,他们意在能找一个能继承他们的木雕技术衣钵的传人。陆光正孜孜以求,记下了名师们的教诲,经过反复揣摩、努力实践,终于通晓了东阳木雕的奥秘,学会了雕刻的各种技法。如果说进入木雕学校学习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那么师承三家之后,陆光正已经脱胎换骨,集各大家于一身了。
无锡情结
早年,陆光正曾造访过无锡,但真正结缘却是在多年后的灵山梵宫建设。
2006年开始设计的梵宫是无锡灵山景区的灵魂,整个建筑面积有7万多平方米。然而,当陆光正受命出任梵宫雕饰总设计师时,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这里要承接世界佛教论坛。不仅是时间紧迫,且还要解决题材上、色彩基调上、技艺手段上、超大空间体内的视觉要求上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难题,这令大师伤透脑筋。
在无锡灵山梵宫建设的400个日日夜夜里,从设计、制作、施工、安装陆光正都是亲历亲为,有时一天只休息2、3个小时。他手下掌管着18个设计师、1600多个雕匠,每每子夜他坐镇在设计室里,为每个出样的设计师修改;天亮了,他又到安装现场亲临指挥。“大小主意都要我来定,连做梦都在想办法,真是寝食难安。”他不堪回首道。一次,由于雕刻连接的缘故,陆光正要求一位享誉国内的画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图案,但遭到了拒绝,“我从不改自己的画!”之后发生的一切令在场的人惊呆了,据他的东阳老乡称,这个一生都没发过火的陆光正居然对“名画家”发起火来了。
传统木结构建筑限于木料的长度和承重能力,一般层高和跨度在3米左右,即便如厅堂庙宇,4、5米的跨度,7、8米的高度也算稀罕的了,且建筑安装是开放式的,即从底层向上叠加安装,最后钉椽盖瓦,最大的部件也不过几百斤重,上拽下抬一声吆喝就能搞定。而梵宫则以塔厅高65米,间深92米,开间35米的超大跨度超大空间和封闭式的混凝土结构为条件,解决好其安装技术上的难题,不仅对工程本身,也是对所有传统工艺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之路的探索。面对一步一个难题的挑战,陆光正他们群策群力,甚至临时抱佛脚,在安装现场开“诸葛亮会”,解决了数不尽的技术难题。
虽然用包皮贴片的方法分解了大部分巨型构件,但还是有许多构件大到传统木结构部件所无法想象的,最重的超过2吨。立在30多米高空的穹顶“金鸡笼”底层的八根直柱,高6米,直径60厘米,比古民居厅堂的栋柱还要大。凌空安装在26米高空的“美音鸟”,单只耗材10立方米,翼展6米,重达上千斤。面对这些笨重家伙,陆光正与大家一起想办法,涉过一个又一个险关,实在没辙,就只能运用“蚂蚁抬骨头”的人海战术。最难耐的是酷暑下,几乎封闭的梵宫内温度高达40多度,安装人员随时有可能晕倒,可早已年过六旬的陆光正依然与众人同甘苦,受到人们的敬重。
只是与梵宫相约相遇过,便铸成了陆光正生命中的一道印痕,想忘也难。“正常的工期要3-4年完成,我们却仅用了14个月,至今我都无法想像。”大师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无锡和东阳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当地灵山公司的全力配合。梵宫东西宽150米,南北进深180米,由前庭、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其建筑形式突破传统,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结合。陆光正领衔组成了由十几位工艺美术大师为骨干的创作团队,攻坚克难,群策群力,绘制图稿1.1万余张,木雕装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用去了1400立方米的原木。有人称,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非常震撼!她简直可与梵蒂冈媲美。而大师却淡定地认为,这是他与无锡的缘份。
翻飞叠转琢精品
不知什么缘故,记者对于创作的艺术家总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通过艺术品,好的艺术家也是很好的老师。经常从艺术家的作品里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世界、体会到了以前不曾明白的道理、开发了以前没有想过的想法。
陆光正,这位2009年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东阳木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暮年文思喷涌,佳作迭出。他的作品透着民俗的诗意,却有着厚重的文化肌理;诗意是抽象的,他却以具象的刀功生动地刻划出来。可以看得出他对大自然的尊敬,带着普通人的情怀。有时画面拥挤斑斓,但是却充满着流通的空气;有时画面空旷而苍茫,却涌现浓浓的情绪。不管是从他创作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锦绣西湖》、杭州楼外楼的《苏东坡的故事》,还是为重建的杭州雷锋塔创作的巨型系列壁挂《白蛇传的故事》、山东刘公岛的《武则天出巡》、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室的《锦绣中华》等弘篇巨制,都可以触摸到他一颗永不言老的艺术之心。他的作品遍及德国、英国、瑞典、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歌剧院、政府官邸、国宾馆和名宅。他主持设计的新加坡“董宫酒家”大厅巨型木雕装饰,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称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雕刻”。
陆光正大师在艺术的天空下自由地飞翔。
走进灵山梵宫,你会看到宫门两侧有两尊通高4米的大象宝瓶,这是东阳木雕大师陆光正用紫檀和黄花梨木花费了1400多天精心雕刻而成的,花瓶通体以莲花莲叶为主,底座周边有四个是狮子头。作品的刀法流畅,精雕细刻,耐人寻味,意韵悠远,闪耀着泱泱大国当代民间木雕工艺之顶尖风采,无不令人啧啧称奇。
陆光正这个“以木为乐”的老人,也是一个无欲无求的“民间艺人”,更是一个点木成金的大师。55年的木雕生涯承载着无数荣耀,大师凭借精湛的技艺、丰富的想象力,守着时光的寂寞,将一根根红木、楠木、紫檀、花梨精工细雕成一件件令人叫绝的精品。“艺术家的信仰,不是神,也是不佛,而是艺术。做个虔诚的艺术信徒,创作更多的精品,这是我最大的幸福。”这番话道出了陆光正对木雕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人生信仰。
放飞艺术的梦想
践约来到东阳市的迎宾大道一隅,远远望去那幢颇具艺术风格的灰色大楼便是他占地50亩的“梦工厂”——陆光正创作室。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小桥流水、露天酒吧和别致的建筑,还有是几十个“徒子徒孙”在静默地构思和创作。冬日的阳光里,似乎这里的空气也漂浮着艺术的气息……
68岁的陆光正浓密的头发中透出几根银丝,“很修边幅”的穿着打扮、稍长的小波浪发型看上去颇有艺术家的风度。见识他本人,更是证实了记者这样的看法,他的人与他的作品非常地一致,那是一种诚实的气质,是艺术家最重要的精神。与他见面是在众多朋友聚会之时,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是以一位老朋友的姿态,与大家并肩而聊,谈的都是生活家常,除非有人提出艺术上的话题,他不会主动地往那个方向聊。这与其他高谈阔论自己艺术主张的艺术家也不一样。一旦谈起来他也都是以浅显易懂的大白话说着,不会故弄玄虚,也没有标新立异的标榜言论。但是一路往下聊去,他总是能侃侃而谈解决了许多别人不易理解的疑惑,在亲切的言辞里可以感受到他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创作上的自信。
回想当年,大师脸上满溢快乐。小时候的陆光正就特别喜欢画画,尤其是木雕构建感兴趣。13岁那年,陆光正就进入东阳木雕学校学习。这本不是陆光正的最终“选择”,但对记者谈及这段往事时,他却显得释然,儿时的美术熏陶也让他在木雕之路上如有神助。陆光正之所以能从那么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成为东阳木雕的擎旗人,也与他的师傅"雕花状元"楼水明密不可分。楼水明慧眼独具,将他破格收为"关门弟子",在恩师的耐心指点下,陆光正的技艺有了突飞猛进。一年后,陆光正初露才华,创作的木雕挂屏《热爱和平》被选入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并作为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1965年他赴浙江美术学院深造,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率团出访世界各地,博闻广录,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那时临摹与书写的画稿堆了有足足一人多高。”说起这些,陆光正感慨万千。当时还健在的"雕花皇帝"杜云松、"雕花宰相"黄紫金等老艺人也视他为掌上明珠,将自己长年累积的木雕经验和自己的拿手绝活倾囊相授,他们意在能找一个能继承他们的木雕技术衣钵的传人。陆光正孜孜以求,记下了名师们的教诲,经过反复揣摩、努力实践,终于通晓了东阳木雕的奥秘,学会了雕刻的各种技法。如果说进入木雕学校学习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那么师承三家之后,陆光正已经脱胎换骨,集各大家于一身了。
无锡情结
早年,陆光正曾造访过无锡,但真正结缘却是在多年后的灵山梵宫建设。
2006年开始设计的梵宫是无锡灵山景区的灵魂,整个建筑面积有7万多平方米。然而,当陆光正受命出任梵宫雕饰总设计师时,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这里要承接世界佛教论坛。不仅是时间紧迫,且还要解决题材上、色彩基调上、技艺手段上、超大空间体内的视觉要求上等一系列的适应性难题,这令大师伤透脑筋。
在无锡灵山梵宫建设的400个日日夜夜里,从设计、制作、施工、安装陆光正都是亲历亲为,有时一天只休息2、3个小时。他手下掌管着18个设计师、1600多个雕匠,每每子夜他坐镇在设计室里,为每个出样的设计师修改;天亮了,他又到安装现场亲临指挥。“大小主意都要我来定,连做梦都在想办法,真是寝食难安。”他不堪回首道。一次,由于雕刻连接的缘故,陆光正要求一位享誉国内的画家重新修改自己的图案,但遭到了拒绝,“我从不改自己的画!”之后发生的一切令在场的人惊呆了,据他的东阳老乡称,这个一生都没发过火的陆光正居然对“名画家”发起火来了。
传统木结构建筑限于木料的长度和承重能力,一般层高和跨度在3米左右,即便如厅堂庙宇,4、5米的跨度,7、8米的高度也算稀罕的了,且建筑安装是开放式的,即从底层向上叠加安装,最后钉椽盖瓦,最大的部件也不过几百斤重,上拽下抬一声吆喝就能搞定。而梵宫则以塔厅高65米,间深92米,开间35米的超大跨度超大空间和封闭式的混凝土结构为条件,解决好其安装技术上的难题,不仅对工程本身,也是对所有传统工艺技术应用于现代建筑之路的探索。面对一步一个难题的挑战,陆光正他们群策群力,甚至临时抱佛脚,在安装现场开“诸葛亮会”,解决了数不尽的技术难题。
虽然用包皮贴片的方法分解了大部分巨型构件,但还是有许多构件大到传统木结构部件所无法想象的,最重的超过2吨。立在30多米高空的穹顶“金鸡笼”底层的八根直柱,高6米,直径60厘米,比古民居厅堂的栋柱还要大。凌空安装在26米高空的“美音鸟”,单只耗材10立方米,翼展6米,重达上千斤。面对这些笨重家伙,陆光正与大家一起想办法,涉过一个又一个险关,实在没辙,就只能运用“蚂蚁抬骨头”的人海战术。最难耐的是酷暑下,几乎封闭的梵宫内温度高达40多度,安装人员随时有可能晕倒,可早已年过六旬的陆光正依然与众人同甘苦,受到人们的敬重。
只是与梵宫相约相遇过,便铸成了陆光正生命中的一道印痕,想忘也难。“正常的工期要3-4年完成,我们却仅用了14个月,至今我都无法想像。”大师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无锡和东阳两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当地灵山公司的全力配合。梵宫东西宽150米,南北进深180米,由前庭、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其建筑形式突破传统,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结合。陆光正领衔组成了由十几位工艺美术大师为骨干的创作团队,攻坚克难,群策群力,绘制图稿1.1万余张,木雕装饰面积达1.5万平方米,用去了1400立方米的原木。有人称,这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产物,非常震撼!她简直可与梵蒂冈媲美。而大师却淡定地认为,这是他与无锡的缘份。
翻飞叠转琢精品
不知什么缘故,记者对于创作的艺术家总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通过艺术品,好的艺术家也是很好的老师。经常从艺术家的作品里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世界、体会到了以前不曾明白的道理、开发了以前没有想过的想法。
陆光正,这位2009年获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东阳木雕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人暮年文思喷涌,佳作迭出。他的作品透着民俗的诗意,却有着厚重的文化肌理;诗意是抽象的,他却以具象的刀功生动地刻划出来。可以看得出他对大自然的尊敬,带着普通人的情怀。有时画面拥挤斑斓,但是却充满着流通的空气;有时画面空旷而苍茫,却涌现浓浓的情绪。不管是从他创作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锦绣西湖》、杭州楼外楼的《苏东坡的故事》,还是为重建的杭州雷锋塔创作的巨型系列壁挂《白蛇传的故事》、山东刘公岛的《武则天出巡》、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室的《锦绣中华》等弘篇巨制,都可以触摸到他一颗永不言老的艺术之心。他的作品遍及德国、英国、瑞典、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博物馆、歌剧院、政府官邸、国宾馆和名宅。他主持设计的新加坡“董宫酒家”大厅巨型木雕装饰,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称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雕刻”。
陆光正大师在艺术的天空下自由地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