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别上寄宿小学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暑假刚过,伊姐升级到幼儿园中班。
  家长群里有个爷爷说想把孙子转成全托了,说是为读寄宿小学做准备,此刻也很忐忑怕孙子不适应,问大家寄宿是不是真的适合小朋友呢?
  有个一直上全托的孩子家长说:“不会的,寄宿很好,锻炼小朋友的自理能力,培养独立。”
  我觉得让小孩儿(高中以前吧)读寄宿,比较影响亲子关系,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我一向认为,读幼儿园甚至读小学的孩子最需要学的不是文化知识,而是学会做一个社会人。与最亲密的家人最基本的亲子关系都建立得不完全,将来怎样跟其他人建立稳定的关系?
  以伊姐在的这个幼儿园的全托班为例,晚上8点就熄灯上床,看学校的监控,好多孩子像烙饼一样翻来覆去,要十点多才睡着。如果在家里,跟爸爸妈妈在一起,他们在这个时间可以一起做游戏,在浴缸里玩儿一会儿,上床听爸妈读睡前故事。如果读全托、寄宿,这些亲子时光都被白白扔掉了。
  我是不赞同读寄宿的,生一个孩子,跟她一起长大,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她,让她的全新视野更新一下你的人生观,这是我当初要孩子的初衷,如果放弃这些,就没有要孩子的必要了。
  有人说:“很有道理。我有个侄孙就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一直读寄宿学校的,文章写得很好,成长得很好。”
  我说:“我宁愿要一个开心的女儿也不要会写作文的女儿。”
  人家说:“会写作文就不开心吗?我每次见我侄孙都看他很开心。”
  我说:“按照这个逻辑的话,我从小不上寄宿学校,作文每次都被我们老师当范文读,会写作文跟读不读寄宿也没关系。至于开心不开心,当然只有他本人最清楚呀。”
  至于有人说:“让孩子读全托是为了他好,这样将来很容易适应读寄宿小学。”这个想法我更不赞同,单说为了适应某某而提前做某某这个行为我极不赞同。人生是不需要排练的。我姥姥常说:“人大心开,树大自直。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儿。”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我们从未经历,才会如此刻骨铭心。如果大事需要演练提前适应,离开家上大学恋爱结婚生子这种大事是不是可以排练一下?不可能吧!
  还有一个同样要给孩子报寄宿小学的妈妈反对我说:“我有个朋友从小到大一直就是读寄宿的,现在过得非常好,非常优秀。而且寄宿有很多有趣的经历。”我记得有次在“知乎”网看到一个人这样反对此种说法:“把孩子丢到丛林里,也有可能成为人猿泰山。生命力强的个体可以适应任何环境,不代表环境都无害。有人被洗脑几十年,现在也学会独立思考了,是否可以说洗脑无害?”我没复述这话,但我心里是给这个回答点赞的。
  至于自理能力,伊姐上幼儿园之前就可以自己穿衣服、吃饭、上厕所,也能独自玩很久。我从小没读过寄宿,但是从小学开始去别的城市参加夏令营离开父母照样没有问题,读大学的时候也不需要跟父母依依惜别,让父母铺床弄被……这些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上寄宿带来的,只要大人撒手,孩子自然学会。
  人活在世上,自成信念。孩子学会独立也是在家长的引导、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榜样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思想乃至精神的独立,而后自然而然的形成生活自理能力的独立,并非用培养孩子生活独立的方式来让他形成精神与思想独立。相对来讲,生活独立能力的形成要比思想精神独立的形成要难得多。如果有了思想独立的前提,哪怕是在大学以前一直走读,大学之后照样很好打理生活。反过来如果一个孩子,哪怕是一直寄宿,自理能力很强,却在思想上始终依赖父母,也并非能真正的独立。那位孩子的爸爸把孩子的抚养权完全奉送给爷爷,入园、转全托,给孩子选什么小学甚至当初在香港生孩子都是爷爷拍板决定,我觉得他至今还没有学会独立。
  寄宿与独立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当然孩子是人,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都如此特殊,每条路都有人走,这个世界也不是非黑即白,无奈上寄宿学校的,我想这条路可能会很辛苦,也许之后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上寄宿学校的,也不是说孩子就有了百分百安全感保障,一对整天打麻将看肥皂剧,对孩子懒得理的父母养出来的走读孩子,肯定是不如在学校规律读寄宿的。极端例子不在此分析之列。
  这事还没完
  一、
  那天探讨结束,我给本市最出名的小学(也是我们群里很多家长盛赞的小学)打了个电话。
  “您好,是XX小学吗?”
  “您好,是的。”
  “你们小学一定要寄宿吗?”
  “是啊。我们从建校就一直要寄宿的。”
  “这样未免太不合理了。”
  “我们贵族学校就是这样的。”
  我只好“呵呵”两声挂掉电话。
  我的工作室距此小学不远,有次他们学校做活动,主持人说:“XX小学是我家,老师就是我妈妈,下面有请校长爸爸发言!”哈哈,这是家长需要的吗?
  二、
  伊姐回家跟我说:“妈妈,你知道吗,贝贝上全托了。”
  “妈妈知道,贝贝开心吗?”
  “他不开心,他失望。”
  “贝贝说的吗?”
  “是,贝贝不得意。”
  三、
  对于我在群里探讨寄宿的事情,我把聊天记录粘贴给小学退休校长我妈看。我妈看后的评语是:“真是傻闺女,那孩子的爷爷哪里是征求意见,对于这种木已成舟的无奈之举,人家这是求安慰。你还在这里傻不啦叽说一通,多堵心啊。”所以,请教育儿观点跟看两口子掐架差不多,只要没出现暴力行径远远观望就好了。管好自己,少掺和别人。
其他文献
“最家长”杂志常常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信)。我们无法给出标准答案时,家长就焦虑了,我们理解,咱们都是看标准答案长大的哈。  漫画看与不看?痴迷到啥程度?应该看到几岁?大家希望答案像元素周期表一样,一目了然才好呢。但正如每一片树叶都有各自的形状(哪怕极微小),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小的时候是放养的。因为家长对孩子没有那么大的企图心,想让孩子成为巴菲特或比尔·盖
期刊
怎么让小孩子懂法、守法?那些枯燥的条文,他们看不懂。怎么办?  前几天,刚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晚上拿着回家作业来问:“excessive bail”是什么意思?  我拿过作业一看,是他学校中“社会研究”课程布置的美国宪法后面的头十条修正案,即著名的《人权法案》的内容。其中第八条规定“excessive bail”和“excessive fine”都是不允许的。这两个词组分别是“过分的保释金”和“过分
期刊
一说漫画,家长有一肚子话往外倒:“我那孩子读漫画跟有瘾似的,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痴了一样傻乐,我寻思着哪天得给他全烧掉!太耽误学习了!”“孩子为什么会喜欢读漫画?那么幼稚,还不能提高阅读能力。”  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刘德水,也曾为这事犯过难,但是后来他就不再反对孩子读漫画书了。刘老师说,他的改变,来自女儿刘莐的“教育”。  某日,刘老师到北大去看正在上学的女儿。爷俩漫步未名湖畔,谈兴正酣时,突然跳出
期刊
小荷上幼儿园中班时,迷上了漫画,荷妈刚开始没在意,想不到小荷很快把生活过成了漫画……  那几天,小荷有空就抱着一本《豌豆笑传》看,一边看还一边嘿嘿笑。  看什么这么开心啊,说出来让咱也开心一下。荷爸挤过去探究竟,没看几页,眉头就皱起来。荷爸悄悄把荷妈拉到厨房:“你给她买的漫画吗?都是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  荷妈摇头,说:“应该是小伙伴借给她的吧。”  看荷爸如临大敌,荷妈也赶紧拿来翻翻。  难
期刊
都在关注“留守儿童”,可到底有多少儿童在留守?日照市莒县妇联主席苏佃俐带领团队,挨个统计,摸清全县留守儿童有两万四千多名,俩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孩子就有六千多个!想着这么多孩子需要关爱,苏佃俐吃不好睡不香。  先给这些孩子们建立一份详细的档案是当务之急。家住哪儿,父母叫啥,在哪儿打工,联系电话,家庭情况等都了解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为孩子们服务。建档案的时候,苏佃俐发现,好多孩子们的家庭条件都不好,她又
期刊
郭赫男(山东聊城东昌府区)的爸爸是个大夫,医院要求24小时不关机、随叫随到的大夫,爸爸就特别珍惜跟儿子在一起的时间。  赫男爱玩汽车模型,爸爸就撅着屁股跟儿子一起在地上爬来爬去,得亏没有啤酒肚啊。赫男会跟爸爸演绎出各种故事,车没油了,车过收费站了,车要超载了。爸爸随着赫男的丰富想象力,东挪西移,那是相当锻炼身体啊。  当然,爸爸会尽可能地带儿子去郊外玩,因为在那里才能接触到大自然。赫男在野地里开心
期刊
我不是教师,可以跟孩子一起享用每年三个月的长假,也不是全职妈妈,可以24小时以身作则地无缝跟踪教育,工作、孩子一样也不能少,怎么安排这60天的假期才能鱼与熊掌兼得呢?  根据孩子的条件选择暑期项目  不论是选托管班、培训机构、夏令营、特长班、还是出去旅行,首先要考虑孩子的身体条件,再好的项目,如果孩子身体吃不消也不能选。比如兜兜,哮喘未愈,全封闭拓展训练式的夏令营绝对杜绝;游泳班考查过两个,都因为
期刊
我从小读漫画,长大了画漫画,现在当大学老师教学生画漫画,简单一句话,我就是为漫画而生滴(说的有些过哈)。但我绝对不会说漫画就是好啊就是好,但如果你说漫画就“幼稚”我也反对。漫画其实跟其它读物一样,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不管就内容来说,还是就画的水平来说。听我跟您唠唠。  我是小学一年级开始读漫画的。那时候小伙伴们都在看,互相传,《圣斗士星矢》《机器猫》《七龙珠》什么的,如果你是80后,应该有印象。  
期刊
女儿马上要升小学了,我比女儿还焦虑:怕她不适应新校园、新同学、新老师;怕她跟不上小学的学习速度;怕她坐不下每堂课的40分钟……  怎么办?  咨询了好多同事朋友,有的主张:小学就是玩的,不用紧张;也有的说:得抓紧,陪写陪读特别累……听谁的?  还是听自己的吧!灵光一闪,跟女儿说:上学,可是你人生中的大事。咱们开个小会,讨论一下你的小学生活和可能遇到的问题。  人生大事,比如结婚、乔迁,都是要举办仪
期刊
儿子虎虎,真是天生搞笑人才,长大了不说个相声上个春晚,都埋没人才了。我就等着以后大年三十坐在央视演播大厅里给我儿子的节目领头鼓掌了。  ☆两岁多时,看《动物世界》,我边看边引导他:“北极熊生活在北极,企鹅生活在南极,那我们生活在哪儿呢?”虎虎脱口而出:“炕上!”  ☆刚上小学时,为了培养他的学习习惯,我督促得比较紧,绝不姑息迁就,每次检查作业他都很紧张,有时还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愿上帝保佑”,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