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拟定与达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sou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目标有三个层次,一是由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二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目标;三是由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三者是上位与下位的关系,后者依次是前者的具体化,只有将宏观的教育方针、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教育方针、课程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实施教学和评估教学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教学目标有时考虑不够充分,上课只是凭感觉,导致了教学指向不明,重点不突出,缺乏对学生持续的、有目标的培养。
  本期,就“教师如何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进行讨论。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带来了哪些目标的变化?以下是笔者和笔者的教研团队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从课程更名看目标定位
  从《品德与生活》到《道德与法治》,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指导理论一脉相承,课程的性质与设计思路一以贯之。课程的整体更名更好地体现了“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视角,是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下的统筹协调,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同时,课程的设置与调整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最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在原有的《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基础上增加了教育部2016年13号文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具体的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与“大纲”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努力做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小学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当更多地渗透规则意识。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等他们长大以后,就属于社会一批道德意识更强的人,到那时,依法治国才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二、从教学设计看目标拟定
  作为教师,在教学之前对课程目标的调整、变化了然于胸,有助于对长远教学目标和方向的把控。但要想把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准确,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理清课程目标、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上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规则意识,注重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法治意识的培养与法治观念的渗透。就《花儿草儿真美丽》这一课而言,爱护花草树木是法治教育的生长点,公民意识的培养也蕴含其中。
  从单元目标来看,《花儿草儿真美丽》是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的内容,整个单元以“欣赏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为核心,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课围绕“了解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植物生命”展开,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
  (二)课时目标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空
  在具体教学目标的拟定过程中,教师还容易走入“大而全,泛而空”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需要经常用这样的问题拷问自己:
  我拟定的教学目标一课时能够完成吗?
  我拟定的教学目标通过什么方式可以检验其是否达成呢?
  如果不能一课时完成,且无法在课堂学生的回答、行为表现中检验是否达成,那么,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就毫无意义,还有可能使教师在教学中盲目行动,跑偏跑空。
  因此,在《花儿草儿真美丽》的第一课时,教师最终将教学目标拟定为:
  1.通过“寻找春天植物的变化”活动,亲近大自然。
  2.通过分组观看微课视频发现植物生长过程的奇妙与有趣,感受植物生命的力量。
  3.知道爱护花草,掌握一些照顾花草的具体方法。
  以感受植物生命力量为难点,以学会在生活中如何爱护花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为重点。
  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落实,便于检测,具体且清晰,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从活动实施看目标达成
  (一)走出教学活动浅表化的误区 教师在设计体验活动的时候,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引导孩子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互动,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中的第一个话题是“走,看花看草去”,教师为这个话题设计了一个参观校园内花草变化的观察活动。从开放的花朵里找春天,然后再有层次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春天其他植物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很多植物在春天也长新叶,教师还特意让孩子们触摸不同的叶片。最后看柳枝的变化,突出春天季节的特点。
  【课堂实录】
  师:通过参观活动,谁来说说春天有什么变化?
  生1:我发现有许多花长出了花苞,还有的花儿前几天看是花苞,今天看就已经开放了。
  生2:老师,还有的花开得一串一串的,旁边也长出许多新叶子。
  师:你说的是紫荆花(出示课件图片),你们知道春天最早开放的是什么花吗?
  生3:迎春花。
  师:对,除了迎春花,你还观察到哪些花也开放了?
  生4(出示图片):杜鹃花、郁金香、山茶花。
  师(出示图片):春天的校园真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
  生5:我发现柳树的枝条上前段时间还是几个小嫩芽,今天就有很多綠色的小叶子了,长得很快。
  生6:我发现有些树上的叶子有不同的颜色,浅绿色的叶子小一些,很嫩很软,深绿色的很硬。   生7(举手):老师,我去摸了一下,我知道,浅绿色的是新叶子,刚长出来的,深绿色的是老叶子,还有一些黄色的叶子一摸就掉了。
  师:对,闻一闻、摸一摸,就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发现。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生8:我很开心,因为很多植物都开花了。
  生9:我很喜欢这些花儿草儿。
  生10:我觉得这些植物长得很快,几天就不一样了。
  教师为什么要设计多层次的观察呢?首先看花,尊重孩子们的认知规律,春天百花齐放,可能是孩子们最容易感知到的。其次看树叶的生长,还摸一摸不同的叶片,春天万物复苏的感觉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教师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感受植物生命的力量。而且,在春天,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小区里的植物,一天一个样,一夜繁花开满树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也是春的魅力所在。通过课堂实录,我们不难看出其活动的教学效果。
  不过,在这节课中,对自然界植物的观察并未就此止步,教师还设计了三个微课。通过快速回放的技术,向孩子们展现了植物的生长。孩子们从这充满力量的视频画面中感受到了勃勃生机,这就是自然的力量,生命的力量。即便孩子们不能清楚地表达,但他们看到画面时发出的惊叹,就足以说明他们已经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二)走出道德判断单一化的误区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对错的判断比较简单,是非对错分明。教师以往的教学和家长的教育中也多是如此。但学生实际的生活世界却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因此,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做到回归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教材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教师在本课试教的时候,先引入了一个生活中的新闻事件,结果孩子们在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的判断上就先入为主了。一个孩子还愤愤不平地说:“有人拉你胳膊,在你身上刻字你愿意吗?”形成这样认知的孩子,以后在生活中是否就此在心中给这些花儿草儿围上了一道竹篱笆?这何尝不是一种“道德绑架”?
  实际教学中,教师做了如下调整:先围绕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引导儿童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别站在公共生活时心中要有他人,以及和大自然里的花草亲密互动的角度引导儿童分别做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生活中的多种场景,让孩子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课堂实录】
  师:刚才我也在小组里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大家说的各有道理,有些地方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般来说,第一幅图中公共花坛里的鲜花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你摘了别人就不能看了。
  第二幅图里这些小草太嫩了,还需要慢慢养护,所以这里用护栏把它们保护起来。
  第三幅图,大自然中去跑一炮、跳一跳,采一些野花编个花环,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师:再来看几幅图,他们这是对花草的爱护吗?
  (教师出示情境图:
  1.武汉大学的樱花开了,真美!我想爬到树上照张相,摇一摇树枝,下一场花瓣雨,顺便把这美好的瞬间照下来,我可以试试吗?)
  生1:这样做不对,你把花瓣都摇落了,别人就不能欣赏了。
  生2:爬到树上,会把树枝弄断的,不爱护花草树木。
  师:你来赏樱花,大家也在赏樱花,这样做不文明。
  (2.老人们在公园里扯着树枝锻炼身体)
  生:老人们这样锻炼也不对,会把树枝扯断,损坏树木。
  师:你们给爷爷奶奶建议一下,可以到哪里去锻炼身体?
  师:这几种情况,你怎么看——
  (课件出示农民伯伯在田间除草、园艺工人在修剪枝叶、花店里的插花、户外草地上露营)
  生1:农民伯伯除草是为了庄稼长得更好,是可以的。
  生2:園艺工人修剪枝叶也是让树木长得更好。
  生3:野外的草地上可以露营,不会影响小草的生长。
  师:露营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在草地上乱扔垃圾,我们要给小草生长提供一个好环境。
  教师先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开拓学生思维,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用几个生活中的情境图来拓展。这样调整后效果很好,既让学生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避免了完全不能触碰花草的“道德绑架”。
  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一直在引导学生关注,这样做是真的爱花爱草吗?爱的方式有很多种。花坛里的花不能摘,圈起来养护的草地不能踩,这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公德,因为这些花草是大家共同欣赏的,不能因为喜爱就据为己有。而最后那片野外的自然草地,孩子们自由地奔跑,踩下不知名的小花做标本,做花环,这样何尝不是对自然的亲近?而教师补充的除草、插花,更是让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学生只有在与各种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才能通过活动不断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三)走出行为引导形式化的误区
  正如鲁洁老师所说:道德的学习不能站在生活之外去进行,道德的学习者不能是一个静观的凝视者,必须是一个行动的实践者。但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到了导行的环节,教师们都会草草收场,这就导致了学生说一套做一套。
  例如本课的教学,一般的教师在教学完爱护花和草之后,对于学生想养花养草的想法,一般都是赞同鼓励的,但不会特别去指导该怎么做。而本课的教师适时补充了一个问题:“想养就能养了吗?”这个问题直面了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孩子都是三分钟热度,想养花养草,养猫养狗,可家长们一旦帮他们实现愿望了,他们又懒得管,最后都成了爸爸妈妈在养。
  本课教师在导行时,还加入了一个环节,通过一个绘本故事《我和小树》,再加上学生的观察日记等资源,让有种植经历的孩子交流自己的经验。孩子们成功或者不成功的经验分享,让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养花养草不是一时兴趣,要对自己养护的花草负责。
  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一个点一个点的深入;单元目标则是一条线一条线的串联;课程目标则是点线结合形成的教育的一个方面。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美好的生活。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岸区小学教研室)
其他文献
素描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引领学生学会观察。教师要关注“孩子的眼睛”,教会学生“专业地看”。  激发观察兴趣。能否创设学生乐于观察的情境,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和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  教学《光影变幻》时,笔者提前布置好教室,用窗帘遮挡进入室内的阳光,准备了一个石膏几何体放在写生台上,并用衬布盖好,再将静物灯照在上面,以此营造神秘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上,筆者先引导学生根据衬布的轮廓猜想下面放的是什么
《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讲了一只蜗牛参加第一次飞行比赛获得了冠军,于是它每天都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还睡在奖杯里,生怕别人把奖杯偷了去,可是天长日久,蜗牛和奖杯粘在了一起,一对翅膀也退化了。  第二年,第二次飞行比赛又开始了,蜗牛背着奖杯慢慢地爬到赛场上,坐在观众看台上,看着蜻蜓、蜜蜂、蝴蝶……在赛场上自由地飞翔 ,眼睁睁地看着冠军奖杯被蜻蜓夺走。这时,泪水在蜗牛的眼
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1942年出生,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1973年获毕希纳奖,2009年获卡夫卡文学奖,2014年获得国际易卜生奖。  2019年10月10日,彼得·汉德克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獎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
楼梯上传来上楼的脚步声。“希拉,得让我去叫--”话音未落,吉他手已出现在门口,神情急切,似乎想一下探个究竟。他两眼向房内巡视了一周,目光最后落到爱泼斯坦的胯部上;他惊讶地张大嘴。  “他生的什么?梅毒?”  他的话音悬了好一阵子,房里骤然平静下来。戈尔蒂·爱泼斯坦止住啼哭,起身下床。门口那两个青年赶紧垂下眼睛。戈尔蒂躬起背,乳房垂出,嘴唇动了起来。“我要……”她说,“我要……”  “要什么,妈妈?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广受年青人的欢迎,是日本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村上春树因此而更为人知悉。该书封面由村上春树亲手设计,以红绿色为上下册封面主体并加注:“百分之百的爱情小说”。  第02章 好友之死(上)  我想——只有这些不完整的记忆、不完整的思念,才能装进小说这个不完整的容器里。而且,有关直子的记忆在我脑中愈是模糊,我便愈能了解她。我现在也想通了她叫我不要忘记她的道理了。直子当然也知道。她知道总有
按下城隍庙不提,且说贾赦、贾政回到家中,早已东方微明,晨光熹现,各自回房盹睡了片时,便早红日东升。起来梳洗已毕,贾政自去上衙门去了。王夫人正和贾琏、宝玉商量过了七日请亲戚、接贾母、贾夫人之事,只见李纨也进来问安。  王夫人见他眼睛哭的肿肿的,又觉伤心流泪起来。宝玉见了忙劝道:“太太和大嫂子都不用尽自伤心了,我哥哥虽没有回生,现在为神,享受香烟,咱们又能时常见面,也就和回了生是一样的。大嫂子你不用哭
2018年 布克國际奖 《航班》 (获奖)  2019年 布克国际奖(短名单) 《让你的犁头碾着死人的白骨前进》 (获奖)  2019年 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
台上奏起细乐来。尤氏领了纨、凤、钗、黛亲自执壶把盏,递酒放箸毕,这才同着菱、湘、迎、探众姊妹们一齐上来行礼,谢过了坐,各按宾主长幼的次序儿,分坐了两旁的四席。女档子上来磕了头,一齐弹唱起来。   元妃向贾母笑道:“我看这园中景色,收拾的十分幽雅。趁着月色,真是一片琉璃,大有太虚幻境的光景,比上次辉金涂碧强多了。瞧着教人心旷神怡。”贾母道:“这都是仰体娘娘体恤之意,不敢糜费的缘故。”元妃道:“如今家
他是我的老师,1.80的个头,整个人用风流倜傥或是风度翩翩或是气宇轩昂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形容都不过分。他的女朋友就在隔壁小学教书,温婉可人,一笑就是两个小酒窝。我们读初二时他们结婚了,那时他的工资很少,两人的家境也不是很好。浪漫的他特地去挑了两个缀有同心结的杯子,说是让彼此的心像杯子一样纯净,爱像结子一样稳定。   第二年,他们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我至今还记得那时他正在给我们上课,外面有人来对他
运用动手操作、对比观察、多元表征等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余数,在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厘清商与余数的单位,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内涵,掌握除法竖式的表达方式,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操作感知,初识余数  学生在学习表内除法时积累了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对分物过程与除法计算的关联有直观的认识。这是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余数。  第一次动手操作。笔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