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54个街坊”维系苏州的模样

来源 :现代苏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坊”,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在唐诗里有60坊的记载,宋代郡守李寿朋也曾排定过65坊。近代有“三官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三宫是皇宫、学官、天后宫。皇宫,本名万寿宫,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创建,内供皇帝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全城官员都要去朝拜,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学宫,即三元坊的孔庙。天后宫,在城北天后宫桥,亦称天妃宫,航海者都拜祷此宫。
  苏州人一般都认为“坊”是“牌坊”的意思,除了前文提到“三元坊”是为三元及第的钱棨而立,“闾邱坊”为表旌闾丘孝终的宅第而立,“大成坊”是宋朝时为表旌大云翁林处而立。也有说“坊”是由“作坊”而来,后来才演变成某个区城的意思。
  后来在姑苏古城的改造中,人们常听的“54个街坊”有另一番涵义。
  编制控规,点线面结合保护风貌
  1986年6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形式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出批复,明确指出:“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要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同年8月,苏州市旧城建设办公室成立,四年后更名为苏州市旧城保护建设办公室。保护被放到首位。首先是对古城区的文物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统计和归类,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当时还确定了控制保护对象,这当中大多为各历史时期的小巷民居。专家们根据古城街巷、河流的走向和组合,把全城大致平均划分成54个街坊,每个街坊为平均26万平方米的矩形块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缜密的规划探讨。这就是现在姑苏古城保护中,经常提到的“54个街坊”。54个街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1号街坊在古城最西北角,54号在最东南角。
  苏州市政府1987年邀请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专家、学者,会同苏州同行,就苏州古城及观前地区如何按城市总体规划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建设,展开热烈讨论,集中对古城及观前地区环境容量、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等城市综合功能及协调传统风格和现代化生活的关系等方面,交流有益意见。
  1988年到1992年,苏州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对街坊改造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点,即单个院落的改造,对院落内部进行改造,外观保持不变;线,即結合道路进行综合改造,依据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和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古城新景观;面,即街坊成片改造。
  首批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街坊共计7个,体现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平江保护区21、22号街坊,包含古典名园旅游点的12号街坊,属于商业和交通枢纽的52、53号街坊,小桥流水兼有园林文物的37号,和以住宅为主的1号街坊,并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南京东南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等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承担了7个街坊的详细规划设计。到1992年,完成古城区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街坊改造,传统风貌焕发新光彩
  编制完成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既加快了古城改造的步伐,又能探索出各种民居改造的新方法、新路子。点,侧重于展现粉墙黛瓦的园林庭院风味;线,体现临河而筑、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面,则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糅园林民居、小桥流水乃至商业网点于一身,使人更能感受和了解苏州昔日“坊闹半长安”的繁华和“坊市棋立,桥梁栉比”的特色。
  探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专家们认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改造办法不仅对苏州保护古城风貌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国的保护古城,做好城市规划,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1994年,现代化城市社会所必需的基本设施被引进了古城,水、电、煤气、通信、排污等各种管线从古城中心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提供了改造居民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东起皮市街、西至人民路、南到白塔西路、北到西北街的10号街坊,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南到景德路、北到东中市的16号街坊和东起官太尉河、西至凤凰街、南到十梓街、北到干将路的37号街坊,三个旧街坊改造一齐动手,全面铺开。
  1998年第二批11、12、17、33、36、39、43号7个街坊改造工程启动;2001年,15、17、39、44号街坊开始陆续启动安居工程。近年来,苏州的各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调整。最近最受瞩目的当属32号街坊,选取10处条件较为成熟的院落作为试点启动保护修缮等一系列动作正在进行。
  2020年年底,苏州最受瞩目的街坊是古城32号街坊。苏州提出,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呵护古城的肌理和传统街巷特色,统筹实施好文化遗存保护修复、历史街区改造提升等工程,其中提升古城景观风貌一项,便以32号街坊的保护与更新为重点工作之一。
  姑苏古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近在咫尺,又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其他文献
人民路的内涵很深,有街巷、有园林、有桥梁、有官衙、有寺庙等等,还牵涉大量历史人物。今天,它依然贯穿古城核心区,连接南门、观前两大商圈,串起了苏州古城内众多主要的文化场所和设施,比如美术馆、文化馆、名人馆、丝绸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苏绣博物馆、碑刻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文物商店等。想要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没什么比以人民路为纲更好的途径了。  卧龙街的旧时浮光  王謇《宋平
期刊
苏州人风雅、苏州人精致、苏州人幽默、苏州人细腻……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着许多特质,但张扬,却从来不属于他们。  都说,苏州人內敛且很会自省。甚至还发明了“脸皮像城墙一样厚”“翘尾巴”等俗语来批判张扬、显摆的行为。明明生活在富庶之地,又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苏州人为何如此偏向于内敛呢?  江南家教里的“敛”与“律”  如果要为一个人的性格成型追根溯源,那么家庭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苏州人的内敛,则
期刊
在古老的苏州城内,有着很多技艺精湛的苏工、苏作。从古自今,苏州风调雨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定定心心、踏踏实实地做事,不吝啬花费时间精雕细琢,手艺也相当精湛。苏作是古城的代表,也是千百年来,这座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象。  苏作内藏的文人基因  苏州匠人打造出的从来不是简单的工艺品。有人说,苏作中除了包含地理概念,更有着文化概念。自宋以后,历经元、明初,至明代中晚期,吴地雅俗合流的
期刊
苏州的巷子都不长,原本也不宽。许许多多文保老宅都隐匿在巷子里头。去看时不要管什么门牌号,费劲,奔着巷子就去,届时从一头走到另一头,连带周围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都有,左右两眼便能看出个大概,一『摸』就是一串,且常常有意料之外的收获。  且别说这些文保老宅,单单那一条条巷子,光名字听着就让人觉得有味儿。官宰弄、宋仙洲巷、三茅观巷、包衙前、王洗马巷、天灯弄、侍其巷、幽兰巷、天库前……取名不是骡市、牛市、马市
期刊
我们生活在苏州,每天的生活里总要有意无意地充斥一些苏式元素。否则,跟生活在其他大城市,有什么样的区别呢?  抽些时间,特意路过、绕一绕古城墙,穿行过一两条有着旧宅旧院的街巷,那些隐匿古城惊世之美的建筑、墙头依然散落在其中。静静地去看看它们,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时间,带着不同的心情,视角会不同,美自然也变得不同。  苏州古城,江南地区文化中心。五千多年的中国农耕文化土壤,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
期刊
姑苏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宋代《平江图》中的城市格局,就是今天苏州古城区的基本格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著名的“双棋盘”。“河巷相依,纵横有序,脉络分明,双向通达”是苏州城内的街巷道路特色。  “古典”在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盘绕四周的姑苏古城墙,犹如长龙卧地,经历千年,依旧长存。行走古城不经意间走过的石桥,散发的沧桑与俊美都能让人不自觉地感知其中的岁月。姑苏最不需要的就是“復古”,因为它的古,早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苏州的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还是品位和身份、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说风雅,苏州人可以说是“轻车熟路”。这种风雅,不单指文化,退了休的达官贵人们,做生意的各色商贾,有钱又有闲,于是处处精致讲究,并将这种要求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园林、宅院,  精巧的心灵家园  苏州人的风雅,首先体现在环境。为
期刊
不是所有的古村都可以叫“传统村落”,吴中却有24个!  12月4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江苏省传统村落公示名单,吴中7个村落上榜!截至目前,吴中共24个村入选,数量在全省各县区市中排名第一!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
期刊
漫步于苏州古城的大街小巷,总有一两栋建筑显得与周边“格格不入”,一眼便知,是上了点年头的老宅。再看第二眼,“这房子细节做得灵,马赛克地砖肯定是进口的。房子到底是啥人的?”即便知道了原业主身份,可能也丁点儿不了解,但没关系,对某段文化历史的深入,可能就来自于类似的深挖“八卦”。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更重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根据桂涛、何俊萍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价值认定与探析》
期刊
最能让苏州声名在外的关键词是什么?多少年来,尽管昆曲、评弹、街巷、苏作都成为了代表,但一句“苏州园林甲天下”,还是最令世人熟悉的招牌。  園林于苏州人而言,不是散布在城市角落里的景点,不是曾经的达官贵人们的私宅,而是代表着苏州的美学,代表着苏州人的审美情趣。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园林奠定了苏州人一生的美学基础。  苏州园林里的艺术境界  教育家叶圣陶在《苏州的园林》里说,苏州各个园林有个共同点,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