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坊”,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在唐诗里有60坊的记载,宋代郡守李寿朋也曾排定过65坊。近代有“三官九观二十四坊”之说:三宫是皇宫、学官、天后宫。皇宫,本名万寿宫,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9年)创建,内供皇帝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全城官员都要去朝拜,如遇皇帝“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学宫,即三元坊的孔庙。天后宫,在城北天后宫桥,亦称天妃宫,航海者都拜祷此宫。
苏州人一般都认为“坊”是“牌坊”的意思,除了前文提到“三元坊”是为三元及第的钱棨而立,“闾邱坊”为表旌闾丘孝终的宅第而立,“大成坊”是宋朝时为表旌大云翁林处而立。也有说“坊”是由“作坊”而来,后来才演变成某个区城的意思。
后来在姑苏古城的改造中,人们常听的“54个街坊”有另一番涵义。
编制控规,点线面结合保护风貌
1986年6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形式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出批复,明确指出:“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要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同年8月,苏州市旧城建设办公室成立,四年后更名为苏州市旧城保护建设办公室。保护被放到首位。首先是对古城区的文物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统计和归类,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当时还确定了控制保护对象,这当中大多为各历史时期的小巷民居。专家们根据古城街巷、河流的走向和组合,把全城大致平均划分成54个街坊,每个街坊为平均26万平方米的矩形块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缜密的规划探讨。这就是现在姑苏古城保护中,经常提到的“54个街坊”。54个街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1号街坊在古城最西北角,54号在最东南角。
苏州市政府1987年邀请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专家、学者,会同苏州同行,就苏州古城及观前地区如何按城市总体规划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建设,展开热烈讨论,集中对古城及观前地区环境容量、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等城市综合功能及协调传统风格和现代化生活的关系等方面,交流有益意见。
1988年到1992年,苏州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对街坊改造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点,即单个院落的改造,对院落内部进行改造,外观保持不变;线,即結合道路进行综合改造,依据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和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古城新景观;面,即街坊成片改造。
首批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街坊共计7个,体现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平江保护区21、22号街坊,包含古典名园旅游点的12号街坊,属于商业和交通枢纽的52、53号街坊,小桥流水兼有园林文物的37号,和以住宅为主的1号街坊,并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南京东南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等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承担了7个街坊的详细规划设计。到1992年,完成古城区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街坊改造,传统风貌焕发新光彩
编制完成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既加快了古城改造的步伐,又能探索出各种民居改造的新方法、新路子。点,侧重于展现粉墙黛瓦的园林庭院风味;线,体现临河而筑、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面,则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糅园林民居、小桥流水乃至商业网点于一身,使人更能感受和了解苏州昔日“坊闹半长安”的繁华和“坊市棋立,桥梁栉比”的特色。
探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专家们认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改造办法不仅对苏州保护古城风貌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国的保护古城,做好城市规划,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1994年,现代化城市社会所必需的基本设施被引进了古城,水、电、煤气、通信、排污等各种管线从古城中心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提供了改造居民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东起皮市街、西至人民路、南到白塔西路、北到西北街的10号街坊,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南到景德路、北到东中市的16号街坊和东起官太尉河、西至凤凰街、南到十梓街、北到干将路的37号街坊,三个旧街坊改造一齐动手,全面铺开。
1998年第二批11、12、17、33、36、39、43号7个街坊改造工程启动;2001年,15、17、39、44号街坊开始陆续启动安居工程。近年来,苏州的各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调整。最近最受瞩目的当属32号街坊,选取10处条件较为成熟的院落作为试点启动保护修缮等一系列动作正在进行。
2020年年底,苏州最受瞩目的街坊是古城32号街坊。苏州提出,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呵护古城的肌理和传统街巷特色,统筹实施好文化遗存保护修复、历史街区改造提升等工程,其中提升古城景观风貌一项,便以32号街坊的保护与更新为重点工作之一。
姑苏古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近在咫尺,又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苏州人一般都认为“坊”是“牌坊”的意思,除了前文提到“三元坊”是为三元及第的钱棨而立,“闾邱坊”为表旌闾丘孝终的宅第而立,“大成坊”是宋朝时为表旌大云翁林处而立。也有说“坊”是由“作坊”而来,后来才演变成某个区城的意思。
后来在姑苏古城的改造中,人们常听的“54个街坊”有另一番涵义。
编制控规,点线面结合保护风貌
1986年6月13日,国务院以国函形式对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做出批复,明确指出:“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好古城风貌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加强旧城基础设施的改造,积极建设新区,发展小城镇”“要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要正确处理保护古城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同年8月,苏州市旧城建设办公室成立,四年后更名为苏州市旧城保护建设办公室。保护被放到首位。首先是对古城区的文物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普查统计和归类,除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之外,当时还确定了控制保护对象,这当中大多为各历史时期的小巷民居。专家们根据古城街巷、河流的走向和组合,把全城大致平均划分成54个街坊,每个街坊为平均26万平方米的矩形块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缜密的规划探讨。这就是现在姑苏古城保护中,经常提到的“54个街坊”。54个街坊由西向东,由北向南,1号街坊在古城最西北角,54号在最东南角。
苏州市政府1987年邀请了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专家、学者,会同苏州同行,就苏州古城及观前地区如何按城市总体规划精神,进行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建设,展开热烈讨论,集中对古城及观前地区环境容量、规划布局、交通组织等城市综合功能及协调传统风格和现代化生活的关系等方面,交流有益意见。
1988年到1992年,苏州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办法,对街坊改造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点,即单个院落的改造,对院落内部进行改造,外观保持不变;线,即結合道路进行综合改造,依据苏州古城“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格局和沿街建筑的传统风貌进行改造,使其成为古城新景观;面,即街坊成片改造。
首批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街坊共计7个,体现小桥流水人家风格的平江保护区21、22号街坊,包含古典名园旅游点的12号街坊,属于商业和交通枢纽的52、53号街坊,小桥流水兼有园林文物的37号,和以住宅为主的1号街坊,并邀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上海同济大学、南京东南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等国内著名规划设计单位分别承担了7个街坊的详细规划设计。到1992年,完成古城区54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
街坊改造,传统风貌焕发新光彩
编制完成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既加快了古城改造的步伐,又能探索出各种民居改造的新方法、新路子。点,侧重于展现粉墙黛瓦的园林庭院风味;线,体现临河而筑、小桥流水的水乡风情;面,则集衣食住行为一体,糅园林民居、小桥流水乃至商业网点于一身,使人更能感受和了解苏州昔日“坊闹半长安”的繁华和“坊市棋立,桥梁栉比”的特色。
探索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专家们认为点、线、面相结合的改造办法不仅对苏州保护古城风貌具有特殊意义,而且对全国的保护古城,做好城市规划,都有普遍指导意义。
1994年,现代化城市社会所必需的基本设施被引进了古城,水、电、煤气、通信、排污等各种管线从古城中心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提供了改造居民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东起皮市街、西至人民路、南到白塔西路、北到西北街的10号街坊,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南到景德路、北到东中市的16号街坊和东起官太尉河、西至凤凰街、南到十梓街、北到干将路的37号街坊,三个旧街坊改造一齐动手,全面铺开。
1998年第二批11、12、17、33、36、39、43号7个街坊改造工程启动;2001年,15、17、39、44号街坊开始陆续启动安居工程。近年来,苏州的各个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不断调整。最近最受瞩目的当属32号街坊,选取10处条件较为成熟的院落作为试点启动保护修缮等一系列动作正在进行。
2020年年底,苏州最受瞩目的街坊是古城32号街坊。苏州提出,坚持保护为先、修旧如旧,呵护古城的肌理和传统街巷特色,统筹实施好文化遗存保护修复、历史街区改造提升等工程,其中提升古城景观风貌一项,便以32号街坊的保护与更新为重点工作之一。
姑苏古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近在咫尺,又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