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怀旧”是文学作品中极常见的事件,它不但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话语出现,也常以“怀旧”的审美风格出现,呈现出一种“怀旧之美”的意向或“怀旧”情结。从表面上看,“怀旧”是对过去事物的怀恋,在文学上表现为描写某种美好事物的消逝的过程,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美好的人情人性、自然的生活方式等。这个“过去”并不是过去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作者自己建构起来的,是作者的精神故乡和用以批判时代的一种尺度。频阳子的《故乡事》就构筑了这样一种“过去”,力图表现关中平原上过去事物的美好,用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他又聚焦于自己构建的“美”的消逝,以及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这种“美”的坚守,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懷旧”风格。频阳子在怀旧的同时,也在以这种“美”为尺度,对曾经的乡村和现在的城市进行审视和批判。
关键词:《故乡事》;“怀旧”风格;乡村生活;人性人情;生命力
文章编号:978—7- 80736 -771 -O(2019)03 - 053 - 05
频阳子的小说集《故乡事》包括1 6个短篇和3个长篇,书中他运用极俭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以乡村为言说主题,另一种则把笔触伸向了城市。频阳子的城市书写并没有与乡村隔离,他所关注的是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及城市化进程中向市民转化的农民。因此,频阳子的《故乡事》中,乡村描写占据很大比重,行文中充溢着他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往日情坏、已逝岁月、故乡旧居等的美好回忆,通过这些回忆呈现出一种“怀旧之美”,从而形成了频阳子小说的“怀旧”风格。
文艺作品中的“怀旧”现象是一个美学的事件,它是从日常生活、个人无意识层面转向美学层面的,其关键在于“怀旧”现象和事件的艺术化。美学范畴的“怀旧”起源于心理学范畴的“回忆”,又体现了整体文化中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意识,最终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展示。①“怀旧”事件的核心不是历史现时上的“事实”,而是主体在记忆中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意象或图景。频阳子所怀的“旧”,就是他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美好的人情人性、自然的生活方式等。频阳子聚焦于这种美的逐渐消逝,同时也书写着一些人对于它的坚守。笔者将从人性人情、生活方式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去分析频阳子的“怀旧”风格。
一、人物群像的刻画:对美好人性人情的怀念
《故乡事》中各篇小说独立成篇,但各篇人物又互有关联,同一人物一再出现于不同的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频阳子在塑造人物时,没有设置绝对的主角和配角,他展现的是人物群像:那些在迅疾的时代变迁中紧握着时代的脉搏的人,那些被时代浪潮抛弃或者不愿跟上时代的步伐的人。作家在创作时,会去回忆自己保存的过去的情感体验,而当他们在追忆过去的生活图景时,记忆主体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剔除,那么他们获得的绝不会是事实与真相,而是要获得过去生活的美好意义,越是鲜活的记忆,越容易偏离事实而带有美好意味。因此,在众多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笔下,乡村都是美的代名词,这是生于乡村而后寓居城市的作家在反顾故乡时经常带有的书写倾向。王鹏程认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②。频阳子的乡村书写中,他对乡村的保守落后还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比如铁匠老罗的精明世故、红苕窑老朱的好吃懒做和耍赖皮等。但在他“怀旧”的趋向下链接的记忆残片中,他一再描写的还是乡村中美好的人性人情,和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能够坚守本心的人。
《哥俩好》主要讲述了二叔和小胜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小说中没有因此而纯化小胜的性格、回避他的缺点,比如小胜拿着二叔带回来的“飞马”烟和炮兵用笔到处显摆,小胜满脸堆笑地将“飞马”烟和打火机叠在一起塞给村长的谄媚。但是这些描写并没有给小胜减分,反而将小胜塑造得更加立体,也体现出小胜对二叔寄回来的物品的珍视。小胜的幼年孤苦无依,长大后做了不受待见的上门女婿,做了一辈子穷苦的农民;而二叔则是受众人待见的文化人,凭借努力成为了医生。二叔发达时候从来没有忘记小胜,而小胜也对这份友情倍加珍惜。在葬礼上,小胜在二叔的灵前大声诉说“下辈子,我俩还是兄弟。一对好兄弟!”。在半个多世纪的变动中,二叔和小胜能够始终坚守这一份友谊,是十分难得的。
小说中的二叔退休以后还是回到了老家,“他喜欢待在老家,看云看水,呼吸乡村清新的气息,和众多乡亲们来来往往,重温那份民情乡风”。③那份民情乡风既包括《红苕窑的大刘和老朱》中的邻里情:大刘和姑姥亲如姐妹,两人经常一起做饭、吸水烟;也包括《劫道》中恩情:阿黑即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依旧不忘知恩图报;还包括《爷爷的园子》中的温情:爷爷将并不熟识的汪先生和罗儿母子收留在园子里,并给他们分别找了归宿,而汪先生和罗儿也不忘爷爷当年收留的恩情,逢年过节都要回园子看爷爷,帮爷爷干活。这份民情乡风是乡村中的美好人性人情的具体体现,当频阳子回顾故乡时,他记忆中的那些不美好的事件已经被过滤掉了,这些关中平原上的人虽然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却总是充满温情。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这份温情显得愈发珍贵,令人怀念,成为频阳子构筑的精神故乡中的最美好的存在。
《故乡事》中的小说,尤其是书写当下生活的小说带有一种悲凉的调子,频阳子对乡村和城市都有隐隐的批判,有对村民劣根性的展示,也有对城市中拜金主义的批判。但在悲凉的基调上,他又是乐观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被金钱腐蚀掉的人,同时也有能够坚守自己本心的人。他对未来怀着憧憬,《东辛庄》中没有在文本中出场的大学生小耕,可以看作是频阳子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的具体表述。
《东辛庄》中,东辛庄在改革丌放后融人了都市圈,拥有着市民户籍的农民,生活虽然没有得到改善,但是却受到了“钱本位”观念的影响,小说中有大量细节描写,展示着人们对于富人和穷人的不同态度。辛来一家即是深受“钱本位”观念影响的典型代表,辛来为了能够出租商铺挣钱,抢占了分给顺大老汉的临街房子,他认为这年头重要的是结果,因此不仅不愧疚,还认为这是有眼力见的壮举。商铺出租给了小四川,同为底层却没有一丝同理心,反而变本加厉地敲诈小四川。辛来的下一代更加拜金,胖女羡慕已经全然是一副城里人模样的辛坤吃喝嫖赌的生活,她认为脸面才不是重要的东西,“有钱才有人叫你大爷,没钱只能当孙子。”④ 频阳子没有对辛来进行简单化处理,而是点出了他“钱本位”观念背后严峻的生活压力。辛来在和大武的酒后谈心将压力和盘托出:胖女未婚先孕,婚后依旧好吃懒做地住在娘家,儿子游手好闲,只会伸手要钱,三千多的房子租金加上看大门的三百块钱,根本不能覆盖一家几口的家庭花销。这些“拜金主义”的人物,积极回应着时代的变化,但是社会的变迁使那些美好的人性人情逐渐褪色。虽然频阳子怀念那些美好,但是他清楚社会不可能再到退回那个淳朴而美好的年代,所以他接受着社会的现代化,同时又寄希望于那些保持本心的人们,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迅疾变化中保留住那几乎要消失殆尽的美好人性人情。
顺天老汉是频阳子希望的现实寄托,即便外部环境变化,他依旧能够坚守本心,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开头就提及了顺天老汉在解放初的感人事迹,这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人。面对辛来抢占房子的行为,顺天老汉只是吐了一口唾沫,而不愿和混账同流合污。搬进小区以后,顺天老汉闲不住,便自愿去管公厕,甚至还主动去堆码垃圾、捡拾废品。所有人都在积极投资的时候,顺天老汉没有出租临街的一楼,而是用来堆放废品,他选择了本本分分过日子,这可以说是一种求稳定的小农心态,这种心态能够保持淳朴善良的本性。当大武想当然地认为垃圾堆上的废品都归了自家,殴打了到垃圾堆上捡拾废品的湖北小伙时,顺天老汉在这时显示出了美好善良的人性对自私自利的全面压制,他不仅斥责了大武,还告诉湖北小伙,收不到废品了就来捡。
但是顺天老汉的安稳知足在儿媳妇二丫那里却成为了不思变通、不求上进,她委托暴发户辛坤去说服顺天老汉出租临街商铺。当辛坤去劝说顺天老汉时,顺天老汉说了这样一番话:“钱能为人,钱也能害人。没有钱不行,人要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钱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古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钱多了会生踅事。”⑤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人时常会被欲望裹挟,真正能保持本心的人寥寥无几,顺天老汉是真正知足常乐的人,他宽厚、豁达,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代表着我们民族最本真的状态。小说结尾,辛坤的儿子辛亮失恋,夜晚醉酒砸车,唱着伤感的歌曲,“像被母亲抛弃的少年,从灵魂深处发出了最深切的呼唤。被抛弃的少年渴望回归家园”,这个家园不仅是指没有城市化过的东辛庄,更是指心中的净土,即心中所保有的美好人性人情。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坚守心中的净土,乡土中国才不会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化大潮中迷失方向。”⑥
二、生活方式的书写: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
《狂乱的季节》结尾处,胖老板对四胜说“乡村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高地,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有评论者认为“这句点题的‘神来之笔’稍稍有些突兀”⑦,先抛开这句话是否突兀的问题,它确实是这个短篇的主题,也是《故乡事》全书的主题。当下城乡书写的“大多数作品无法摆脱城乡二元对立思维的拘囿,简单地将‘城’与‘乡’视为善与恶、现代与传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乡村田园生活是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写作者对其总有某种难以割舍的隐秘眷恋;而喧嚣纷扰的城市生活则是摧毁美好人性的罪恶渊薮,成为一种令人震惊的现代生活经验。”⑧《故乡事》中的城乡书写相对来说摆脱了二元对立的思维,《狂乱的季节》中的城市里,也存在着老板对员工的温情,而《烙饼的河南客》中,对于…地入的保守落后也不无惋惜。但是那句点题,透露出了频阳子的“怀旧”风格,书写城乡的非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并不阻碍他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乡村中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他最怀恋的,其中蕴含着野性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
《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的独创性,就在于其中所传达的野性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小说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老六子、新娃、杆子、乱堂和老段等人各自的生活经历,“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废名小说中的那种牧歌情调,时代的苦难、生命的挣扎均在小说中被极度淡化。”⑨小说从第七节开始,将各主人公通过秋猎、冬猎和葬礼等恢宏的场景勾连起来,小说的牧歌情调发生转变,一种振奋人心的野性力量渐趋展现。在一马平川的渭北平原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野猎开始了,“猎手们的呼喊聲、口哨声响彻云霄,他们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这是他们的节日盛宴,本能和欲望在此歇斯底里地肆意释放。”⑩在冬猎中,他们甚至猎杀了一头足有三百斤重的野猪,“镰刃生生划过野猪肚皮,从前胸一直划到后腿窝。一股热血喷涌而出,骤雨般地泼下来,老六子满脸、满身被鲜血染红。”在充满野性精神狩猎过程中,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这是民间的狂欢,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在野猎的领头人杆子下葬时刻,“猎手们一齐举起了右手,齐楚楚地把拇指和食指含在嘴里,集体吹响了口哨。这是野猎时刻的号令,是力量和召唤的象征,他们用渭北平原上猎手们的独特方式,祭奠一位西去的先辈。呼哨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苍凉幽怨的声音飞向天边,回旋在苍茫的顺阳河两岸。”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杆子的肉体死亡了,可是杆子的精神没有中断,年轻一代情愿做杆子的后人,继承渭北平原上老猎手的事业,继续保持这种野性精神,这是死亡也阻挡不住的生命强力。这种粗犷、野性的生命力书写是西北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质素既是西北气质的透射,同时也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一种精神寄托: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到莫言的《红高梁家族》,均不难发现对这种弥足珍贵的野性精神的追求,因为它是对抗孱弱病态的国民性的一种异端力量,是作家对健全国民性的一种文学想象与建构。”⑾
小说赞扬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也对在社会变革下褪去的野性生命力充满了担忧。小说的结尾,后人们并没有继承杆子的事业,世代传递的精神开始中断:老段开了家电修理铺、新娃去当兵了、乱堂当了村上治保主任、老六子死了。“以前‘悠闲’的生活方式已经远去,在新社会里,每个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找寻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这是庄稼人的‘脱胎换骨’,可也是渭北平原的凄凉。”⑿小说结尾写道:“老六子一死,他的狗友们群龙元首,关于野猎和波斯猎犬的话题,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⒀短短一句结尾看似不带一丝情感,但却又让人十分惋惜,被人们淡忘的不仅是野猎,更重要的是那种野性的生活方式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频阳子花费大量笔墨去描述野猎,是对渐行渐远的野性精神与旺盛生命力的追怀。 《烙饼的河南客》可以说是《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的续篇,是杆子的后人们在新社会开启了新的生活。从山地里出来的小山想要通过烙饼改变命运:孩子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学,自己和媳妇能像城里人那样过上消闲自在的生活。然而他们住在城中村,过得还是农家生活,一家五口人住在狭小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住所,又是仓库,还是他们烙饼的后勤处。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省上的就是挣上的”,为此他们不吃早点,午饭和晚饭也十分简陋。很多人会认为衣食住行等外在方面的欠缺是压抑底层人民的罪魁祸首,但频阳子的书写更进一步。他十分了解底层,知道小山一家的这种城市生活房屋虽然不比山里宽敞,但相比于山里的农村生活已经有了很大起色,囿于知识、技能、人脉等的局限,底层人民的上升空间本来就很小,因此能够在城里立足,小山已经很满足了。
小山生命力的压抑主要来自内在方面,小说第一节对小山进行了详细的外貌描写:“他胸肌爆满,大号的T恤撑得浑圆,胳膊、小腿肚子的肌肉向外鼓着,黝黑皮肤,泛着亮光。”爆满的肌肉不仅体现了小山强壮的体格,更象征着他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逼仄的生活空间却在一寸一寸挤压着他的生命力。这种压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小山的性生活方面,小说用一节的篇幅描写了小山和媳妇青叶在城市中压抑的性生活,在劳累一天之后,小山想要和媳妇亲热,但因为一帘之隔的堂弟总是发出怪异的笑声,使小山一次次兴味索然。“那在小山看来是极为平常的夫妻之事,在壮壮看来已经带上了羞涩的颜色,小山在壮壮的偷笑声中所体会到的不是侮辱,而是一种生命活力的限制”。⒁在乡村中时,虽然物质生活没有十分优渥,但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反观现代化逐渐推进的城市,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生命活力的释放却受到了阻碍。一种是乡村中野性生命力得到释放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城市中生命活力受到压制的生活方式,对比之下,过去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是频阳子十分怀念的。
三、乡村画卷的铺展:对悠闲自然生活的怀恋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杰出的作品都重视描绘出新鲜而真切的环境,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性格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氛围。频阳子在短篇中即化费大量笔墨去描写环境,其中既有自然环境描写,又有社会环境描写;既有对乡村画卷的展示,又有城市景象的呈现。《故乡事》中乡村故事占据了很大篇幅,在这些故事中,频阳子铺展出顺阳河两岸一幅幅悠闲的乡村画卷,那些人事便在这画卷上逐渐着墨:乡村生活悠闲自然,身处其中的人也是怡然自得。
《黄鼠》中这样描写道:“他躺在地头老柿子树下,树荫笼罩了头顶的天空。他高跷了二郎腿,嘴里忽忽地吹着口哨。一只柳条篓子放在脚底。大花狗伏在一旁,舌头耷拉着,不时警觉地抬起头来,四面张望。”⑩《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也有一段类似描写:“新娃径直来到顺阳河滩,山羊在河滩静静地吃草,他坐在河边看水,看游鱼,向河里扔石子,听鸟儿呜叫。大黄狗在荆棘丛中追蝴蝶、逮蚂蚱。河滩上青草鲜嫩丰茂,山羊吃饱了青草,伏在河边踩着石头喝水。之后,山羊和它的主人一样,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沐浴河道里清新的气息。大黄狗蹲在新娃身边,耷拉着长舌头呼呼喘气,警惕地四周张望。”⒃在这两段乡村描写中,虽然短句多用动词,却不给人一种激烈的动感,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显得十分闲散而自在。对这种怡然自得景象的一再描写透露出了频阳子所向往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频阳子笔下的乡村不仅代表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更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这正是频阳子构筑的精神故乡,这个精神故乡中,蕴含着美好人性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乡村画卷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过去乡村特有的事物,有些短篇小说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这些事物,如《自行车》、《油坊》、《水井》、《乡村磨坊》、《奶奶的秋千》等。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事物快要消失殆尽了,频阳子用多篇小说給予这些事物绌致的描写,不仅是对过去事物的缅怀,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故乡事》中的小说大部分采用的是碎片式链接,这与频阳子的中、西方文学素养的积淀相关。⒄《自行车》围绕着“自行车”这个话题,将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关于自行车的记忆进行了链接,包括乡医六斤娃的老态龙钟的自行车、小旺弄丢了才娃的假红旗车、新来与别人弄混自行车等故事。描写乡村的几个短篇的时代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正是中国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的时期,但是频阳子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去描述苦难,而是极度淡化苦难,只撷取温情的记忆残片,链接时代的背影。
频阳子所描绘的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是美好的,然而这份悠闲、温情并一如既往地保持,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美好正在逝去,正是这种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的逝去,奠定了《故乡事》中的“怀旧”基调。首先是乡村本身隐伏着危机。《故乡事》的几个短篇中,频阳子一再提到顺阳河的生态问题,看似风轻云淡地一提而过,实则这是频阳子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曾经美好的乡村环境正在恶化。《小胜》中提到,曾经的“顺阳河堆满沙石,河滩荆棘蒿草杂树丛生,莽莽苍苍上百公里;野鸡、水鸭、野兔、狐狸、黄鼠狼隐藏其中,昼伏夜出;偶尔还有野狼、黑雕出没,危害沿河两岸的村庄。夜晚河滩阴森恐怖,河水滔滔,夜鸟怪叫,野兽乱吼,胆小的路人不敢独自通行。”⒅但是“顺阳河生态一年不如一年,河水一天一天减少”,曾经“两岸平畴沃野、旱涝保收”,现在“两岸的庄稼灌溉早就不能依靠河水了”。《水井》中也写到原来村子井水很浅,后来人口增多,水位渐渐下降,直到村里的饮水发生危机,最终老队长在村里打了一眼机井。机井落成那天,“村人欢呼雷动,老爷爷老奶奶们悲喜交加,热泪纵横。小胜孩子般地扭动屁股,张牙舞爪,他唱起了《小二黑结婚》上的戏词:‘清凌凌的水呀,蓝格滢滢的天………⒆。看似欢愉的结尾,实际上是在以乐写悲,为乡村美好环境的恶化而悲。面对机井的落成,历经变动的老一辈人悲喜交加,而年轻一辈人只有对于社会进步的欣喜,对于环境恶化却毫无察觉.这是环境恶化之外,更加令频阳子惋惜的。 其次是随着城镇化迅速扩散向乡村,不仅是乡村中的事物在消失,连乡村的土地都在被城市一寸一寸吞噬,之前觉得县城都很遥远的村民丌始走向城市。频阳子的笔触也伸向了城市,用城市来凸显乡村悠闲自然生活的美好。频阳子有着两幅笔墨,在描写乡村时是水墨画般恬淡自然,而描写城市景象时则是如油画般浓墨重彩。频阳子的小说好用短句,他用短句描写乡村营造出的是一种舒缓的氛罔,但当他的笔锋转向城市景象时,短句的组合则是急促而激烈的碰撞。
《狂乱的季节》讲述了走出乡村的四胜如何于城市谋生谋爱,文中有大量对城市景象的描写,如“车水马龙的大街,像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生物在此迅猛繁衍,色彩在此剧烈交汇;忙忙碌碌的往来行人,琳琅满目的商业窗口,争奇斗艳的时尚女郎、绿化带上的奇花异草,招摇闹市的各式广告,的确可以令人眼目一新,情绪飞转而浮想联翩。”⒇,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排列了六个定中短语,将这些带有鲜明城市特征的物象拼接在一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山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城市的紧张与无序。对于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四胜来说,最外在的环境还不是最难以适应的,最具有冲山力还是城市中人们更加隐秘的生活环境。在四胜工作的歌舞厅里,男士们风度翩翩,人人若谦谦君子,衣着暴露、新潮的女士们面若桃花,个个似窈窕淑女。而当黑暗遮蔽人们视线,男女私情就放仟自流了,四胜甚至见识到了色相大拍卖、脱衣舞等场景。歌舞厅的所见所闻震撼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这个世界疯狂了!所有的东西全颠倒了!”(21),这是对这个飞速发展、急速变迁的时代最好的概括,城镇化的发展也波及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以悠然美好环境的牺牲为代价,频阳子记录下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的衬托下,乡村悠闲自然的生活显得尤为美好。
总体而言,频阳子的《故乡事》在人物群像、生活方式和乡村画卷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怀旧”风格,是频阳子城乡书写的特色,也是一大亮点。无疑,在城市化不断持续、乡村渐趋边缘化的当下,频阳子的城乡书写带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和思考。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彳正之一是作者通过组织、营构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塑造出一个能让读者陷入的文学世界,因此作品中情节的连贯性、情境的自足性往往是吸引读者的“制胜法宝”。很明显,频阳子在这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白璧微瑕的是,《故乡事》中有些小说显露着拼接的痕迹,连贯性不强,导致作品所“怀”的美也成为碎片化的存在,从而削弱了读者对美的感受。比如短篇《自行车》就是几个关于自行车的记忆碎片的拼接,带给读者的也是碎片化的感受,等等。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条长长的跋涉之路,每个作家都在其中改变着、成长着,也闪耀或者暗淡过。但是只要一直在向着前方,他终会收获自己的园地。不论如何,频阳子的创作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注释:
①郭守运,怀旧:迷醉与回归——文学作品中“怀旧”意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②王鹏程,从“城乡巾国”到“城镇巾国”——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J].文学评论,2018:212 - 221.
③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④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⑤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⑥刘颖慧,乡土叙事对当下“城中村’’意象的开拓——简评频阳子中篇小说《东辛庄》[J].陕西文学,2012:67 - 70.
⑦劉颖慧,乡土小说创作新视域的探索——评频阳子小说《故乡事》创作特色[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1-4.
⑧王鹏程,从“城乡巾国”到“城镇中国”——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J].文学评论,2018:212 - 221.
⑨苏永前,当代巾国的“废名风”——读频阳子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长安学刊,2014:11 - 13.
⑩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⑾苏永前,当代巾国的“废名风”——读频阳子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长安学刊,2014:11 - 13.
⑿李欢欢,谈频阳子的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陕西文学,2018:P161 - 163.
⒀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⒁俞炜涛,“大山”与“城市”:生命的生成——评频阳子小说《烙饼兄弟》[J].长安学刊,2018:38 - 40.
⒂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⒃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⒄余之鸣,宏大叙事的隐性表达——感受频阳子《哥俩好》乡土文学的新姿态[J].长安学刊,2013:27 - 28.
⒅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⒆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⒇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21)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关键词:《故乡事》;“怀旧”风格;乡村生活;人性人情;生命力
文章编号:978—7- 80736 -771 -O(2019)03 - 053 - 05
频阳子的小说集《故乡事》包括1 6个短篇和3个长篇,书中他运用极俭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以乡村为言说主题,另一种则把笔触伸向了城市。频阳子的城市书写并没有与乡村隔离,他所关注的是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及城市化进程中向市民转化的农民。因此,频阳子的《故乡事》中,乡村描写占据很大比重,行文中充溢着他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往日情坏、已逝岁月、故乡旧居等的美好回忆,通过这些回忆呈现出一种“怀旧之美”,从而形成了频阳子小说的“怀旧”风格。
文艺作品中的“怀旧”现象是一个美学的事件,它是从日常生活、个人无意识层面转向美学层面的,其关键在于“怀旧”现象和事件的艺术化。美学范畴的“怀旧”起源于心理学范畴的“回忆”,又体现了整体文化中的民族心理结构和意识,最终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了集中展示。①“怀旧”事件的核心不是历史现时上的“事实”,而是主体在记忆中建构出来的具有强烈情感倾向的意象或图景。频阳子所怀的“旧”,就是他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包括美丽的自然风景、美好的人情人性、自然的生活方式等。频阳子聚焦于这种美的逐渐消逝,同时也书写着一些人对于它的坚守。笔者将从人性人情、生活方式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去分析频阳子的“怀旧”风格。
一、人物群像的刻画:对美好人性人情的怀念
《故乡事》中各篇小说独立成篇,但各篇人物又互有关联,同一人物一再出现于不同的篇章中,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频阳子在塑造人物时,没有设置绝对的主角和配角,他展现的是人物群像:那些在迅疾的时代变迁中紧握着时代的脉搏的人,那些被时代浪潮抛弃或者不愿跟上时代的步伐的人。作家在创作时,会去回忆自己保存的过去的情感体验,而当他们在追忆过去的生活图景时,记忆主体在时间的流逝中已经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剔除,那么他们获得的绝不会是事实与真相,而是要获得过去生活的美好意义,越是鲜活的记忆,越容易偏离事实而带有美好意味。因此,在众多作家尤其是乡土作家笔下,乡村都是美的代名词,这是生于乡村而后寓居城市的作家在反顾故乡时经常带有的书写倾向。王鹏程认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②。频阳子的乡村书写中,他对乡村的保守落后还是持有一定的批判态度,比如铁匠老罗的精明世故、红苕窑老朱的好吃懒做和耍赖皮等。但在他“怀旧”的趋向下链接的记忆残片中,他一再描写的还是乡村中美好的人性人情,和那些在时代变迁中依然能够坚守本心的人。
《哥俩好》主要讲述了二叔和小胜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小说中没有因此而纯化小胜的性格、回避他的缺点,比如小胜拿着二叔带回来的“飞马”烟和炮兵用笔到处显摆,小胜满脸堆笑地将“飞马”烟和打火机叠在一起塞给村长的谄媚。但是这些描写并没有给小胜减分,反而将小胜塑造得更加立体,也体现出小胜对二叔寄回来的物品的珍视。小胜的幼年孤苦无依,长大后做了不受待见的上门女婿,做了一辈子穷苦的农民;而二叔则是受众人待见的文化人,凭借努力成为了医生。二叔发达时候从来没有忘记小胜,而小胜也对这份友情倍加珍惜。在葬礼上,小胜在二叔的灵前大声诉说“下辈子,我俩还是兄弟。一对好兄弟!”。在半个多世纪的变动中,二叔和小胜能够始终坚守这一份友谊,是十分难得的。
小说中的二叔退休以后还是回到了老家,“他喜欢待在老家,看云看水,呼吸乡村清新的气息,和众多乡亲们来来往往,重温那份民情乡风”。③那份民情乡风既包括《红苕窑的大刘和老朱》中的邻里情:大刘和姑姥亲如姐妹,两人经常一起做饭、吸水烟;也包括《劫道》中恩情:阿黑即便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依旧不忘知恩图报;还包括《爷爷的园子》中的温情:爷爷将并不熟识的汪先生和罗儿母子收留在园子里,并给他们分别找了归宿,而汪先生和罗儿也不忘爷爷当年收留的恩情,逢年过节都要回园子看爷爷,帮爷爷干活。这份民情乡风是乡村中的美好人性人情的具体体现,当频阳子回顾故乡时,他记忆中的那些不美好的事件已经被过滤掉了,这些关中平原上的人虽然有一些小小的缺点,却总是充满温情。在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疏离,这份温情显得愈发珍贵,令人怀念,成为频阳子构筑的精神故乡中的最美好的存在。
《故乡事》中的小说,尤其是书写当下生活的小说带有一种悲凉的调子,频阳子对乡村和城市都有隐隐的批判,有对村民劣根性的展示,也有对城市中拜金主义的批判。但在悲凉的基调上,他又是乐观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有被金钱腐蚀掉的人,同时也有能够坚守自己本心的人。他对未来怀着憧憬,《东辛庄》中没有在文本中出场的大学生小耕,可以看作是频阳子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的具体表述。
《东辛庄》中,东辛庄在改革丌放后融人了都市圈,拥有着市民户籍的农民,生活虽然没有得到改善,但是却受到了“钱本位”观念的影响,小说中有大量细节描写,展示着人们对于富人和穷人的不同态度。辛来一家即是深受“钱本位”观念影响的典型代表,辛来为了能够出租商铺挣钱,抢占了分给顺大老汉的临街房子,他认为这年头重要的是结果,因此不仅不愧疚,还认为这是有眼力见的壮举。商铺出租给了小四川,同为底层却没有一丝同理心,反而变本加厉地敲诈小四川。辛来的下一代更加拜金,胖女羡慕已经全然是一副城里人模样的辛坤吃喝嫖赌的生活,她认为脸面才不是重要的东西,“有钱才有人叫你大爷,没钱只能当孙子。”④ 频阳子没有对辛来进行简单化处理,而是点出了他“钱本位”观念背后严峻的生活压力。辛来在和大武的酒后谈心将压力和盘托出:胖女未婚先孕,婚后依旧好吃懒做地住在娘家,儿子游手好闲,只会伸手要钱,三千多的房子租金加上看大门的三百块钱,根本不能覆盖一家几口的家庭花销。这些“拜金主义”的人物,积极回应着时代的变化,但是社会的变迁使那些美好的人性人情逐渐褪色。虽然频阳子怀念那些美好,但是他清楚社会不可能再到退回那个淳朴而美好的年代,所以他接受着社会的现代化,同时又寄希望于那些保持本心的人们,希望他们能够在社会迅疾变化中保留住那几乎要消失殆尽的美好人性人情。
顺天老汉是频阳子希望的现实寄托,即便外部环境变化,他依旧能够坚守本心,保留着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开头就提及了顺天老汉在解放初的感人事迹,这是一个善良、本分的老人。面对辛来抢占房子的行为,顺天老汉只是吐了一口唾沫,而不愿和混账同流合污。搬进小区以后,顺天老汉闲不住,便自愿去管公厕,甚至还主动去堆码垃圾、捡拾废品。所有人都在积极投资的时候,顺天老汉没有出租临街的一楼,而是用来堆放废品,他选择了本本分分过日子,这可以说是一种求稳定的小农心态,这种心态能够保持淳朴善良的本性。当大武想当然地认为垃圾堆上的废品都归了自家,殴打了到垃圾堆上捡拾废品的湖北小伙时,顺天老汉在这时显示出了美好善良的人性对自私自利的全面压制,他不仅斥责了大武,还告诉湖北小伙,收不到废品了就来捡。
但是顺天老汉的安稳知足在儿媳妇二丫那里却成为了不思变通、不求上进,她委托暴发户辛坤去说服顺天老汉出租临街商铺。当辛坤去劝说顺天老汉时,顺天老汉说了这样一番话:“钱能为人,钱也能害人。没有钱不行,人要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钱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古话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钱多了会生踅事。”⑤在商品化的大潮中,人时常会被欲望裹挟,真正能保持本心的人寥寥无几,顺天老汉是真正知足常乐的人,他宽厚、豁达,保持着善良的本性,代表着我们民族最本真的状态。小说结尾,辛坤的儿子辛亮失恋,夜晚醉酒砸车,唱着伤感的歌曲,“像被母亲抛弃的少年,从灵魂深处发出了最深切的呼唤。被抛弃的少年渴望回归家园”,这个家园不仅是指没有城市化过的东辛庄,更是指心中的净土,即心中所保有的美好人性人情。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坚守心中的净土,乡土中国才不会在灯红酒绿的都市化大潮中迷失方向。”⑥
二、生活方式的书写:对旺盛生命力的向往
《狂乱的季节》结尾处,胖老板对四胜说“乡村是社会道德的最后一块高地,那里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有评论者认为“这句点题的‘神来之笔’稍稍有些突兀”⑦,先抛开这句话是否突兀的问题,它确实是这个短篇的主题,也是《故乡事》全书的主题。当下城乡书写的“大多数作品无法摆脱城乡二元对立思维的拘囿,简单地将‘城’与‘乡’视为善与恶、现代与传统、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乡村田园生活是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写作者对其总有某种难以割舍的隐秘眷恋;而喧嚣纷扰的城市生活则是摧毁美好人性的罪恶渊薮,成为一种令人震惊的现代生活经验。”⑧《故乡事》中的城乡书写相对来说摆脱了二元对立的思维,《狂乱的季节》中的城市里,也存在着老板对员工的温情,而《烙饼的河南客》中,对于…地入的保守落后也不无惋惜。但是那句点题,透露出了频阳子的“怀旧”风格,书写城乡的非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并不阻碍他对精神家园的向往,乡村中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是他最怀恋的,其中蕴含着野性精神与旺盛的生命力。
《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的独创性,就在于其中所传达的野性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小说的前半部分,讲述了老六子、新娃、杆子、乱堂和老段等人各自的生活经历,“我们时时可以看到废名小说中的那种牧歌情调,时代的苦难、生命的挣扎均在小说中被极度淡化。”⑨小说从第七节开始,将各主人公通过秋猎、冬猎和葬礼等恢宏的场景勾连起来,小说的牧歌情调发生转变,一种振奋人心的野性力量渐趋展现。在一马平川的渭北平原上,一场轰轰烈烈的野猎开始了,“猎手们的呼喊聲、口哨声响彻云霄,他们发出了生命的最强音,这是他们的节日盛宴,本能和欲望在此歇斯底里地肆意释放。”⑩在冬猎中,他们甚至猎杀了一头足有三百斤重的野猪,“镰刃生生划过野猪肚皮,从前胸一直划到后腿窝。一股热血喷涌而出,骤雨般地泼下来,老六子满脸、满身被鲜血染红。”在充满野性精神狩猎过程中,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释放,这是民间的狂欢,这是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在野猎的领头人杆子下葬时刻,“猎手们一齐举起了右手,齐楚楚地把拇指和食指含在嘴里,集体吹响了口哨。这是野猎时刻的号令,是力量和召唤的象征,他们用渭北平原上猎手们的独特方式,祭奠一位西去的先辈。呼哨声此起彼伏,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苍凉幽怨的声音飞向天边,回旋在苍茫的顺阳河两岸。”死亡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杆子的肉体死亡了,可是杆子的精神没有中断,年轻一代情愿做杆子的后人,继承渭北平原上老猎手的事业,继续保持这种野性精神,这是死亡也阻挡不住的生命强力。这种粗犷、野性的生命力书写是西北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质素既是西北气质的透射,同时也是百年中国文学的一种精神寄托:从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到莫言的《红高梁家族》,均不难发现对这种弥足珍贵的野性精神的追求,因为它是对抗孱弱病态的国民性的一种异端力量,是作家对健全国民性的一种文学想象与建构。”⑾
小说赞扬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也对在社会变革下褪去的野性生命力充满了担忧。小说的结尾,后人们并没有继承杆子的事业,世代传递的精神开始中断:老段开了家电修理铺、新娃去当兵了、乱堂当了村上治保主任、老六子死了。“以前‘悠闲’的生活方式已经远去,在新社会里,每个人都开始了新的生活,找寻到了新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这是庄稼人的‘脱胎换骨’,可也是渭北平原的凄凉。”⑿小说结尾写道:“老六子一死,他的狗友们群龙元首,关于野猎和波斯猎犬的话题,就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⒀短短一句结尾看似不带一丝情感,但却又让人十分惋惜,被人们淡忘的不仅是野猎,更重要的是那种野性的生活方式以及旺盛的生命力,频阳子花费大量笔墨去描述野猎,是对渐行渐远的野性精神与旺盛生命力的追怀。 《烙饼的河南客》可以说是《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的续篇,是杆子的后人们在新社会开启了新的生活。从山地里出来的小山想要通过烙饼改变命运:孩子能够像城里孩子一样上学,自己和媳妇能像城里人那样过上消闲自在的生活。然而他们住在城中村,过得还是农家生活,一家五口人住在狭小的车库里,这里既是住所,又是仓库,还是他们烙饼的后勤处。他们的生活哲学是“省上的就是挣上的”,为此他们不吃早点,午饭和晚饭也十分简陋。很多人会认为衣食住行等外在方面的欠缺是压抑底层人民的罪魁祸首,但频阳子的书写更进一步。他十分了解底层,知道小山一家的这种城市生活房屋虽然不比山里宽敞,但相比于山里的农村生活已经有了很大起色,囿于知识、技能、人脉等的局限,底层人民的上升空间本来就很小,因此能够在城里立足,小山已经很满足了。
小山生命力的压抑主要来自内在方面,小说第一节对小山进行了详细的外貌描写:“他胸肌爆满,大号的T恤撑得浑圆,胳膊、小腿肚子的肌肉向外鼓着,黝黑皮肤,泛着亮光。”爆满的肌肉不仅体现了小山强壮的体格,更象征着他旺盛的生命力,然而逼仄的生活空间却在一寸一寸挤压着他的生命力。这种压抑在小说中主要体现在小山的性生活方面,小说用一节的篇幅描写了小山和媳妇青叶在城市中压抑的性生活,在劳累一天之后,小山想要和媳妇亲热,但因为一帘之隔的堂弟总是发出怪异的笑声,使小山一次次兴味索然。“那在小山看来是极为平常的夫妻之事,在壮壮看来已经带上了羞涩的颜色,小山在壮壮的偷笑声中所体会到的不是侮辱,而是一种生命活力的限制”。⒁在乡村中时,虽然物质生活没有十分优渥,但是人最基本的欲望能够得到满足,反观现代化逐渐推进的城市,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生命活力的释放却受到了阻碍。一种是乡村中野性生命力得到释放的生活方式,另一种是城市中生命活力受到压制的生活方式,对比之下,过去旺盛的生命力自然是频阳子十分怀念的。
三、乡村画卷的铺展:对悠闲自然生活的怀恋
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杰出的作品都重视描绘出新鲜而真切的环境,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有了性格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的生活氛围。频阳子在短篇中即化费大量笔墨去描写环境,其中既有自然环境描写,又有社会环境描写;既有对乡村画卷的展示,又有城市景象的呈现。《故乡事》中乡村故事占据了很大篇幅,在这些故事中,频阳子铺展出顺阳河两岸一幅幅悠闲的乡村画卷,那些人事便在这画卷上逐渐着墨:乡村生活悠闲自然,身处其中的人也是怡然自得。
《黄鼠》中这样描写道:“他躺在地头老柿子树下,树荫笼罩了头顶的天空。他高跷了二郎腿,嘴里忽忽地吹着口哨。一只柳条篓子放在脚底。大花狗伏在一旁,舌头耷拉着,不时警觉地抬起头来,四面张望。”⑩《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中也有一段类似描写:“新娃径直来到顺阳河滩,山羊在河滩静静地吃草,他坐在河边看水,看游鱼,向河里扔石子,听鸟儿呜叫。大黄狗在荆棘丛中追蝴蝶、逮蚂蚱。河滩上青草鲜嫩丰茂,山羊吃饱了青草,伏在河边踩着石头喝水。之后,山羊和它的主人一样,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沐浴河道里清新的气息。大黄狗蹲在新娃身边,耷拉着长舌头呼呼喘气,警惕地四周张望。”⒃在这两段乡村描写中,虽然短句多用动词,却不给人一种激烈的动感,相反却呈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置身于这种环境中的人,显得十分闲散而自在。对这种怡然自得景象的一再描写透露出了频阳子所向往的是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频阳子笔下的乡村不仅代表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更代表着一种理想化的人生形态,这正是频阳子构筑的精神故乡,这个精神故乡中,蕴含着美好人性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乡村画卷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过去乡村特有的事物,有些短篇小说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这些事物,如《自行车》、《油坊》、《水井》、《乡村磨坊》、《奶奶的秋千》等。在时代的变迁中,这些事物快要消失殆尽了,频阳子用多篇小说給予这些事物绌致的描写,不仅是对过去事物的缅怀,同时也是对那个时代的怀念。《故乡事》中的小说大部分采用的是碎片式链接,这与频阳子的中、西方文学素养的积淀相关。⒄《自行车》围绕着“自行车”这个话题,将20世纪60年代的一些关于自行车的记忆进行了链接,包括乡医六斤娃的老态龙钟的自行车、小旺弄丢了才娃的假红旗车、新来与别人弄混自行车等故事。描写乡村的几个短篇的时代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正是中国物质匮乏、生活艰难的时期,但是频阳子并没有像很多人那样去描述苦难,而是极度淡化苦难,只撷取温情的记忆残片,链接时代的背影。
频阳子所描绘的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是美好的,然而这份悠闲、温情并一如既往地保持,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美好正在逝去,正是这种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的逝去,奠定了《故乡事》中的“怀旧”基调。首先是乡村本身隐伏着危机。《故乡事》的几个短篇中,频阳子一再提到顺阳河的生态问题,看似风轻云淡地一提而过,实则这是频阳子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曾经美好的乡村环境正在恶化。《小胜》中提到,曾经的“顺阳河堆满沙石,河滩荆棘蒿草杂树丛生,莽莽苍苍上百公里;野鸡、水鸭、野兔、狐狸、黄鼠狼隐藏其中,昼伏夜出;偶尔还有野狼、黑雕出没,危害沿河两岸的村庄。夜晚河滩阴森恐怖,河水滔滔,夜鸟怪叫,野兽乱吼,胆小的路人不敢独自通行。”⒅但是“顺阳河生态一年不如一年,河水一天一天减少”,曾经“两岸平畴沃野、旱涝保收”,现在“两岸的庄稼灌溉早就不能依靠河水了”。《水井》中也写到原来村子井水很浅,后来人口增多,水位渐渐下降,直到村里的饮水发生危机,最终老队长在村里打了一眼机井。机井落成那天,“村人欢呼雷动,老爷爷老奶奶们悲喜交加,热泪纵横。小胜孩子般地扭动屁股,张牙舞爪,他唱起了《小二黑结婚》上的戏词:‘清凌凌的水呀,蓝格滢滢的天………⒆。看似欢愉的结尾,实际上是在以乐写悲,为乡村美好环境的恶化而悲。面对机井的落成,历经变动的老一辈人悲喜交加,而年轻一辈人只有对于社会进步的欣喜,对于环境恶化却毫无察觉.这是环境恶化之外,更加令频阳子惋惜的。 其次是随着城镇化迅速扩散向乡村,不仅是乡村中的事物在消失,连乡村的土地都在被城市一寸一寸吞噬,之前觉得县城都很遥远的村民丌始走向城市。频阳子的笔触也伸向了城市,用城市来凸显乡村悠闲自然生活的美好。频阳子有着两幅笔墨,在描写乡村时是水墨画般恬淡自然,而描写城市景象时则是如油画般浓墨重彩。频阳子的小说好用短句,他用短句描写乡村营造出的是一种舒缓的氛罔,但当他的笔锋转向城市景象时,短句的组合则是急促而激烈的碰撞。
《狂乱的季节》讲述了走出乡村的四胜如何于城市谋生谋爱,文中有大量对城市景象的描写,如“车水马龙的大街,像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生物在此迅猛繁衍,色彩在此剧烈交汇;忙忙碌碌的往来行人,琳琅满目的商业窗口,争奇斗艳的时尚女郎、绿化带上的奇花异草,招摇闹市的各式广告,的确可以令人眼目一新,情绪飞转而浮想联翩。”⒇,这短短的一段话中,排列了六个定中短语,将这些带有鲜明城市特征的物象拼接在一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山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城市的紧张与无序。对于从乡村进入城市的四胜来说,最外在的环境还不是最难以适应的,最具有冲山力还是城市中人们更加隐秘的生活环境。在四胜工作的歌舞厅里,男士们风度翩翩,人人若谦谦君子,衣着暴露、新潮的女士们面若桃花,个个似窈窕淑女。而当黑暗遮蔽人们视线,男女私情就放仟自流了,四胜甚至见识到了色相大拍卖、脱衣舞等场景。歌舞厅的所见所闻震撼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这个世界疯狂了!所有的东西全颠倒了!”(21),这是对这个飞速发展、急速变迁的时代最好的概括,城镇化的发展也波及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社会的发展进步以悠然美好环境的牺牲为代价,频阳子记录下了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在城市生活的衬托下,乡村悠闲自然的生活显得尤为美好。
总体而言,频阳子的《故乡事》在人物群像、生活方式和乡村画卷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怀旧”风格,是频阳子城乡书写的特色,也是一大亮点。无疑,在城市化不断持续、乡村渐趋边缘化的当下,频阳子的城乡书写带给了我们别样的感受和思考。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彳正之一是作者通过组织、营构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塑造出一个能让读者陷入的文学世界,因此作品中情节的连贯性、情境的自足性往往是吸引读者的“制胜法宝”。很明显,频阳子在这方面做出了切实的努力。白璧微瑕的是,《故乡事》中有些小说显露着拼接的痕迹,连贯性不强,导致作品所“怀”的美也成为碎片化的存在,从而削弱了读者对美的感受。比如短篇《自行车》就是几个关于自行车的记忆碎片的拼接,带给读者的也是碎片化的感受,等等。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条长长的跋涉之路,每个作家都在其中改变着、成长着,也闪耀或者暗淡过。但是只要一直在向着前方,他终会收获自己的园地。不论如何,频阳子的创作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注释:
①郭守运,怀旧:迷醉与回归——文学作品中“怀旧”意识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②王鹏程,从“城乡巾国”到“城镇巾国”——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J].文学评论,2018:212 - 221.
③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④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⑤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⑥刘颖慧,乡土叙事对当下“城中村’’意象的开拓——简评频阳子中篇小说《东辛庄》[J].陕西文学,2012:67 - 70.
⑦劉颖慧,乡土小说创作新视域的探索——评频阳子小说《故乡事》创作特色[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2:1-4.
⑧王鹏程,从“城乡巾国”到“城镇中国”——新世纪城乡书写的叙事伦理与美学经验[J].文学评论,2018:212 - 221.
⑨苏永前,当代巾国的“废名风”——读频阳子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长安学刊,2014:11 - 13.
⑩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⑾苏永前,当代巾国的“废名风”——读频阳子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长安学刊,2014:11 - 13.
⑿李欢欢,谈频阳子的小说《老六子和他的狗友们》[J].陕西文学,2018:P161 - 163.
⒀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⒁俞炜涛,“大山”与“城市”:生命的生成——评频阳子小说《烙饼兄弟》[J].长安学刊,2018:38 - 40.
⒂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⒃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⒄余之鸣,宏大叙事的隐性表达——感受频阳子《哥俩好》乡土文学的新姿态[J].长安学刊,2013:27 - 28.
⒅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⒆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⒇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
(21)频阳子,《故乡事》[M].陕西:西安出版社,2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