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人生
如今,热衷音乐的人很多,热衷到自己创作的人并不多,创作之余还自己录音制作的人更少。叶晓炜、吴敏夫妇,就在演唱、创作、制作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
走进这个军旅家庭,男主人叶晓炜直接将我带入他的工作室。电脑、钢琴、音响、麦克、耳机以及书柜上林林总总的专业书籍、电脑桌上高高堆起的谱子,构成了一方音乐天地。“其实也不能说是工作室,没有这么专业。”这是叶晓炜一贯的谦虚。
宣传队里的“万金油”
夫妻二人都是14岁参军到解放军兰州军区第一医院,他们相识、相知、相恋,除了本职工作,共同的兴趣爱好——音乐是他们拉近距离的关键纽带。
70年代初,正值“文革”,叶晓炜和吴敏双双被抽调到宣传队,演样板戏。15岁的叶晓炜因为普通话好被选中饰演《沙家浜》中的沙四龙。这是叶晓炜第一次登台,全剧第一个出场的叶晓炜格外紧张。“虽然四龙只有一段唱,但是动作特别多,第一次登台还是挺成功的,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来,叶晓炜又出演了多部样板戏,也逐渐当上了主角。“晓炜能唱能跳,还说相声、快板,属于‘万金油’型。”坐在一旁的吴敏忍不住介绍道,“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宣传队的演出几乎是大家全部的娱乐生活,‘万金油’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单位的明星”。
其实,吴敏也同样是单位的“明星”,喜欢唱歌跳舞的吴敏一直梦想着能进入文工团,专职从事文艺工作。但由于父亲当时是文工团的政委,为了避嫌,吴敏将自己的梦想藏在心底。在宣传队,她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热情。“我的自信好像就是在宣传队培养出来的”,只要一提起音乐,吴敏就格外兴奋。
1979年,24岁的叶晓炜考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在上海开始了长达7年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毕业留校后,1987年调到北京。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业依旧没有影响叶晓炜的爱乐热情,他参加合唱队,组织演出,依旧身兼多职地忙碌着。
歌唱家们的“录音师”
叶晓炜喜欢电脑,市面上的技术到哪一步,他就跟到哪一步。于是,从VCD时代到DVD时代,从单纯的画面配乐到自创背景音乐,叶晓炜越走越深。
2004年起,叶晓炜开始自学MIDI,借来专业书籍,刻苦钻研。“我认为我自己能够掌握这门技术,首先我精通电脑,其次我的英文好,便于学习,第三我有乐理基础。”就这样,叶晓炜一点点摸索,买设备、下软件,拿着家人的演唱盘小试牛刀。他告诉我,音响设备的档次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越深入,就越深奥,需要学的东西就越多。学会了MIDI制作之后,叶晓炜又向音乐创作领域发起进攻。“起初我只是尝试着写一些小段的旋律,慢慢才放开手脚。说到这儿,吴敏把叶晓炜的歌本拿给了我,《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之歌》《解放军第一医院战友之歌》等作品竟有厚厚一本,还有研究生导师80大寿时,叶晓炜亲自创作、制作的《好福气》。这首歌成为导师最中意的礼物,在同学间广为传唱。
家里的这个工作室,专门接待亲朋好友。每一个来的人都会带着一盘自己的专辑走,夫妻俩笑称,“从我们家走出去的都是歌唱家”。“我们就是自娱自乐,唱一些我们喜欢的老歌,我有意识的给录下来,经过制作,刻成盘,送给大家。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演唱很惊讶,无形中也树立了自信。”吴敏说,他们就爱热闹,朋友来了一批又来一批,地板踩花了不怕,只要大家高兴。
合唱团里的“打谱员”
2003年,叶晓炜和吴敏先后加入了军旅之声合唱团,一周两次的合唱训练以及各种节日的演出,让夫妻二人更加有活力。由于合唱团经常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叶晓炜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认真汲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女儿学钢琴时,叶晓炜跟着学会了五线谱。所以在合唱团,译谱、打谱的工作自然落到了叶晓炜身上。“这对我也是一种锻炼,起初我翻译起来也很慢,一条线一条线的数音符,干得多了,也就快了。”业务逐渐熟练之后,叶晓炜不仅译谱、打谱,录伴奏等工作也都接了下来,可谓“一条龙”服务。
叶晓炜现在最得意的是扣四重奏的谱子,因为重奏的谱子较少,但是平时朋友来家里聚会用的又比较多,于是,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动手。吴敏佩服丈夫的才华,形容丈夫是个自学能力强的人,越是有难度,越是有兴趣。叶晓炜如今正在自学钢琴,还经常老歌新唱。
在这个家里,一个男低音、一个女中音,自己唱、自己录。吴敏说:“正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致使我们吵架都吵不起来。但凡有点争吵,一说音乐,就化解了。”虽然是业余爱好,但夫妻二人都把音乐当作正事,也正因为是业余爱好,所以没有压力,才越走越远。
受父亲影响,正在念医科大学的女儿也对录音产生兴趣。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一家人还曾经获得总后机关2004年迎新春联合会家庭节目比赛二等奖。
叶晓炜除了热衷于音乐,还喜欢体育运动,其中最拿手的要属打桥牌。桥牌不同于普通的扑克牌,难度更大,技法更复杂。但是,即便这样,叶晓炜还曾经编写出版过《我们一起打桥牌》一书,可谓达到专业水平。■
如今,热衷音乐的人很多,热衷到自己创作的人并不多,创作之余还自己录音制作的人更少。叶晓炜、吴敏夫妇,就在演唱、创作、制作中享受着音乐带来的乐趣。
走进这个军旅家庭,男主人叶晓炜直接将我带入他的工作室。电脑、钢琴、音响、麦克、耳机以及书柜上林林总总的专业书籍、电脑桌上高高堆起的谱子,构成了一方音乐天地。“其实也不能说是工作室,没有这么专业。”这是叶晓炜一贯的谦虚。
宣传队里的“万金油”
夫妻二人都是14岁参军到解放军兰州军区第一医院,他们相识、相知、相恋,除了本职工作,共同的兴趣爱好——音乐是他们拉近距离的关键纽带。
70年代初,正值“文革”,叶晓炜和吴敏双双被抽调到宣传队,演样板戏。15岁的叶晓炜因为普通话好被选中饰演《沙家浜》中的沙四龙。这是叶晓炜第一次登台,全剧第一个出场的叶晓炜格外紧张。“虽然四龙只有一段唱,但是动作特别多,第一次登台还是挺成功的,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后来,叶晓炜又出演了多部样板戏,也逐渐当上了主角。“晓炜能唱能跳,还说相声、快板,属于‘万金油’型。”坐在一旁的吴敏忍不住介绍道,“那个年代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宣传队的演出几乎是大家全部的娱乐生活,‘万金油’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单位的明星”。
其实,吴敏也同样是单位的“明星”,喜欢唱歌跳舞的吴敏一直梦想着能进入文工团,专职从事文艺工作。但由于父亲当时是文工团的政委,为了避嫌,吴敏将自己的梦想藏在心底。在宣传队,她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热情。“我的自信好像就是在宣传队培养出来的”,只要一提起音乐,吴敏就格外兴奋。
1979年,24岁的叶晓炜考入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在上海开始了长达7年的本科、研究生学习。毕业留校后,1987年调到北京。大学期间,繁重的学业依旧没有影响叶晓炜的爱乐热情,他参加合唱队,组织演出,依旧身兼多职地忙碌着。
歌唱家们的“录音师”
叶晓炜喜欢电脑,市面上的技术到哪一步,他就跟到哪一步。于是,从VCD时代到DVD时代,从单纯的画面配乐到自创背景音乐,叶晓炜越走越深。
2004年起,叶晓炜开始自学MIDI,借来专业书籍,刻苦钻研。“我认为我自己能够掌握这门技术,首先我精通电脑,其次我的英文好,便于学习,第三我有乐理基础。”就这样,叶晓炜一点点摸索,买设备、下软件,拿着家人的演唱盘小试牛刀。他告诉我,音响设备的档次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越深入,就越深奥,需要学的东西就越多。学会了MIDI制作之后,叶晓炜又向音乐创作领域发起进攻。“起初我只是尝试着写一些小段的旋律,慢慢才放开手脚。说到这儿,吴敏把叶晓炜的歌本拿给了我,《总后卫生部药品仪器检验所之歌》《解放军第一医院战友之歌》等作品竟有厚厚一本,还有研究生导师80大寿时,叶晓炜亲自创作、制作的《好福气》。这首歌成为导师最中意的礼物,在同学间广为传唱。
家里的这个工作室,专门接待亲朋好友。每一个来的人都会带着一盘自己的专辑走,夫妻俩笑称,“从我们家走出去的都是歌唱家”。“我们就是自娱自乐,唱一些我们喜欢的老歌,我有意识的给录下来,经过制作,刻成盘,送给大家。每一个人都对自己的演唱很惊讶,无形中也树立了自信。”吴敏说,他们就爱热闹,朋友来了一批又来一批,地板踩花了不怕,只要大家高兴。
合唱团里的“打谱员”
2003年,叶晓炜和吴敏先后加入了军旅之声合唱团,一周两次的合唱训练以及各种节日的演出,让夫妻二人更加有活力。由于合唱团经常请专业老师进行辅导,叶晓炜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认真汲取营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女儿学钢琴时,叶晓炜跟着学会了五线谱。所以在合唱团,译谱、打谱的工作自然落到了叶晓炜身上。“这对我也是一种锻炼,起初我翻译起来也很慢,一条线一条线的数音符,干得多了,也就快了。”业务逐渐熟练之后,叶晓炜不仅译谱、打谱,录伴奏等工作也都接了下来,可谓“一条龙”服务。
叶晓炜现在最得意的是扣四重奏的谱子,因为重奏的谱子较少,但是平时朋友来家里聚会用的又比较多,于是,没有现成的就自己动手。吴敏佩服丈夫的才华,形容丈夫是个自学能力强的人,越是有难度,越是有兴趣。叶晓炜如今正在自学钢琴,还经常老歌新唱。
在这个家里,一个男低音、一个女中音,自己唱、自己录。吴敏说:“正是因为共同的爱好,致使我们吵架都吵不起来。但凡有点争吵,一说音乐,就化解了。”虽然是业余爱好,但夫妻二人都把音乐当作正事,也正因为是业余爱好,所以没有压力,才越走越远。
受父亲影响,正在念医科大学的女儿也对录音产生兴趣。如今,音乐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旋律,一家人还曾经获得总后机关2004年迎新春联合会家庭节目比赛二等奖。
叶晓炜除了热衷于音乐,还喜欢体育运动,其中最拿手的要属打桥牌。桥牌不同于普通的扑克牌,难度更大,技法更复杂。但是,即便这样,叶晓炜还曾经编写出版过《我们一起打桥牌》一书,可谓达到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