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与课堂教学一样,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锻炼优秀品质的重要环节。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研究并利用学生心理,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对化学的实验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主题词:实验教学 好奇 恐惧 紧张 模仿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学生潜在的、妨碍实验教学效果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真知的心理障碍。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仅就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进行分析:
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在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实验时的心理状态,调动并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
主题词:实验教学 好奇 恐惧 紧张 模仿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学生潜在的、妨碍实验教学效果的恐惧心理;难于自控的紧张心理等等,这些都是阻碍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真知的心理障碍。本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下面仅就几种常见的学生心理进行分析:
一、好奇心理——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特别容易被新异,不平常的现象或内容所吸引,这是一种好奇心理,是学生质疑之源。在实验教学中应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好奇心理。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其学习兴趣,更要加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盐的性质“金属与盐发生反应的条件”时,我增加实验了钠与水、钠与硫酸铜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钠放入水中会有何现象?把钠投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面对一系列声、色、形并举的反应现象,学生感到惊奇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分析,揭示产生现象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再如:讲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要求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可乐罐、矿泉水瓶等材料设计出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的制取装置。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恐惧心理——淡化外部刺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恐惧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基本心绪之一,而且,往往是比较单纯的一种情绪,它由客观造成而且伴随着认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人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同一事物,作用于不同个体,反映是大不一样的,如:在做氢气具有可燃性演示爆炸实验时,有的同学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有的同学却胆战心惊,堵住耳朵,不敢睁眼。间接的感知也同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如老师强调要注意化学实验的安全,社会舆论和报刊宣传化工产品有毒和某些药品的致癌作用,这些都可能造成某些同学在化学实验中的畏惧心理。特别是本人或别人由于操作失误产生一些危险时,更是如此,例如燃着的酒精灯倾倒、浓硫酸溅到衣服上或由于通风不良造成实验室气味难闻等等,这些直接的感受更强化了那些间接的感知而促使恐惧心理增强。
我想,首先从教师处找原因,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要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实验操作要规范、熟练、灵巧、现象鲜明,给人以美感。有危险的实验,操作要准确,保证万无一失,即使偶尔出现问题也要处之泰然、果断处理,而不要造成人为的紧张。第二是恰当激励,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研究表明“激励因素”能令心情舒畅,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做好学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应对有创新或有不同观点的同学首先给以肯定,对有创新的同学给以高度的赞扬,对有进步的学生每次给以鼓励性的评语,尤其要注意多为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品味、体会成功的感觉。使他们形成“我也能做好实验”的良好心理状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紧张心理——消除内部压力,培养学生树立自信
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或当众实验时,很容易产生紧张心理,尤其在技能考核时,紧张情绪很难避免。当操作尚不熟练或刚刚接触独立实验的学生几乎人人都会体验到这一点,只不过表现有轻有重而已。
学生独自操作时,他们既希望有人帮助指点,又怕老师总站在旁边“监视”,监视会增加外部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怕因操作错误受到老师批评,因而更强化了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是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的统一,是由紧张条件的刺激物所引起大脑机能状态的反射性改变,一旦紧张刺激物消失,则紧张心理也就随之缓解或消除。首先,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训练,是消除紧张心理的主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我表现、增强信心提供机会,消除内部压力是解决紧张心理的关键。其次,在演示实验时,教师自身的心理紧张完全会直接感染给学生,学生视教师为楷模,老师的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在教学与非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对自己的化学实验操作的示范性,绘制实验仪器装置的规范性,板书的工整性,语言的生动性和解题的标准化等都应严格要求。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心理因素,克服消极心理因素,注重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教师要经常研究学生实验时的心理状态,调动并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性地解除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
(迁安市建昌营镇建昌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