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便是“雾霾”,让中国的环境污染和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再次引起关注。事实上,工业革命后世界很多城市都曾经体验过“雾霾之殇”,刺鼻的浓雾最初被人们视为社会发展的象征,引发了多种奇特文化现象。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中曾这样描述伦敦的雾。而被称为雾都的伦敦,在1952年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这一年的12月5日,持续数日的无风天气使得位于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被浓雾包围,习惯了浓雾天气的伦敦市民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黄褐色的烟雾导致伦敦街道交通事故频发,不久,除地铁之外的所有交通工具出现瘫痪,人们在浓雾中难辨方向。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迷失在街道的救护车需要用火把引路才能勉强前行。由于浓雾涌进室内,世界著名剧院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曾不得不临时中断了演出。英国政府随后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2月5日到20日之间,伦敦至少有4000人死亡,到1953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1.2万。
在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大雾弥漫,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开着大灯。室内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浓雾虽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敌,但浓雾笼罩下的迷幻景色,却曾经是英国大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著名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曾于1900年至1905年之间居住在伦敦,深深被伦敦的浓雾、泰晤士河上的桥梁和古老的伦敦式建筑所吸引,创作了以当时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皇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画作的大小和视角相同,都是从莫奈当时居住的圣·托马斯医院的窗户中看到的威斯敏斯特皇宫的景象,只是画面所表现的时间和天气不一而已。
狄更斯更是提及“雾”便不能省略的文学巨匠。1838年,他以雾都伦敦为大背景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成为传世经典,在他的笔下,孤儿奥利弗历经苦难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的故事,像是浓雾形成、聚集,随后散去的过程一般。
直到1952年岁末,英国伦敦发生了那场震惊全球的“烟雾事件”,人们才恍如从梦中惊醒。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空气污染特别委员会。
1956年,一项“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通过并最终成为1956年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此后,还曾数次修订与完善。根据该法案,雾霾期间公众只能使用无烟燃料,气象部门需对雾霾进行提前预告,在城区建设无烟区,大力推广无烟燃料,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目标及达标方法,制定地方空气质量管理办法。
马斯河谷事件与雾霾博物馆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闻名世界。世界上第一起雾霾引发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在这里发生。
这一年11月1日,比利时境内出现浓雾天气。位于小城于伊到边境小城列日绵延15英里的马斯河谷地区出现了逆温现象——本应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气温出现了升高,阻碍了空气的上升运动,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杂质和废气停留原处。更可怕的是,在这15英里的河谷旁,耸立着4座炼焦炉、3座炼钢厂、4家琉璃厂和3座锌熔炼炉……河谷被90多米高的山峰围绕,这些山峰要比化工厂的位置高出30米。面对逆温现象,工厂没有停止运营,浓烟从烟囱中不断冒出,河谷很快就被刺鼻的化工废气包围。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工业废气的味道,但随着烟雾天气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感到不适——咽喉疼痛、眼酸流泪、呼吸短促、咳嗽胸闷、恶心呕吐。浓雾的第3天,有6000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第5天浓雾逐渐散去后,共有65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其中大多居住在河谷东岸。
虽然死者中大多数是本身患有呼吸道或心脏疾病的老人,但健康的青壮年也深受其害,根据当时的相关报道,曾有患病数小时后便宣布死亡的病例。大量的鸟类、老鼠和牛羊也在烟雾事件中丧生。11月6日,烟雾散去之后,人们的健康逐渐恢复,死亡也戏剧般地戛然而止。
据统计,因为烟雾事件,这一地区的死亡率骤升至以往的10.5倍。30多种化学气体被认为是致病和死亡的因素,比利时政府事后成立的调查组认为二氧化硫是最致命的原因。
由工业、地理位置和天气原因共同导致的此次事件,开始引起了人们对大气环境的担忧,进而推动了诸多有关工业废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应该说,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最早始于马斯河谷雾霾事件之后。
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多诺拉发生一起恶性烟雾事件。小镇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又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由于小镇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有毒害之气体,引起各种不良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2008年10月,为纪念在多诺拉烟雾事件中的死者,并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多诺拉雾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这家博物馆位于多诺拉第六街上一座临街建筑里,博物馆中展示了多诺拉烟雾事件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和戏剧演出等活动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据介绍,该博物馆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将博物馆的展品电子化,在网页上展出,以期世界各国民众能够以多诺拉烟雾事件为戒,珍惜、保护环境。
当雾霾成为涂鸦主题
洛杉矶是美国著名的雾都,曾多次被评为美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不可思议的是,不少人对雾霾的危害依旧麻木。直到如今,一些艺术家仍然乐此不疲地以“雾”这个自然现象作为创作灵感。一个名为Art Smog的网站集结了艺术家们以美国雾都洛杉矶为背景的摄影作品。在洛杉矶,很多街头涂鸦作品也都以雾霾天气为主题。在美国的艺术拍卖网站上,人们也不难找到以雾霾天气高耸的烟囱为主题的艺术品。
多数民众对雾霾的清醒认识,还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事情。事实上,直至2007年,洛杉矶仍然位居美国雾霾排行榜中的榜首。经过长达70年的抗争,洛杉矶空气质量的变化引人注目亦引人思考。
上世纪40年代初,因商业和旅游业繁华起来的这座港口城市开始出现雾霾现象,同雾都伦敦不同,洛杉矶的雾霾仅出现在干燥晴朗天气的中午和傍晚,从远处望去,人们发现一片淡蓝色的烟雾笼罩在城市上空,也曾成为有些人眼中的特殊风景。浑浊的空气让人出现眼睛干涩发红、咽喉肿痛、胸闷头晕等症状。雾霾也逐渐影响了洛杉矶的城市旅游形象。1943年后,雾霾现象更加严重,导致距离洛杉矶100公里之外的高山上松树死亡、柑橘减产。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是因盘旋在城市上空的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经强紫外线照射产生光化学反应,转化为带有剧毒的光化学烟雾所致。1947年,洛杉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着手通过立法建立突破州界限的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洛杉矶随后建立了自己的空气污染管控区,对造成空气污染的工厂、燃油、焚化炉等进行管控。此外,还积极推进《空气清洁法案》的立法,参与制定排放气体标准和汽车制造标准等规则的制定,并对一些有关雾霾致病问题的研究给予支持和推动。如今,洛杉矶人对雾霾的记忆已经慢慢淡化,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成为各国游客对今日洛杉矶的印象。
2012年11月,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民众被浓雾折磨。透过灰黄色的空气,太阳光微弱地照射着大地。提早到来的寒冬导致气温骤降,高湿度和无风的天气让新德里的空气犹如用粉尘和化学气体调制成的鸡尾酒一般。
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却开始踢皮球般地推卸责任,最终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表示,发生雾霾的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据悉,新德里是印度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每天增加的新机动车数量为1000余辆,交通堵塞不断加剧,高峰期每小时只能前行5公里至7公里。据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监测,过去10年间,新德里空气中粉尘浓度增加了50%。
印度媒体表示,政府应该迅速制定严格的方案以抑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出台汽车生产和尾气排放标准,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严禁进入城内。该媒体称:“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该觉醒了,否则,我们都应做好准备,时刻戴着面具在城市里呼吸。”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中曾这样描述伦敦的雾。而被称为雾都的伦敦,在1952年出现了一次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这一年的12月5日,持续数日的无风天气使得位于泰晤士河谷的伦敦被浓雾包围,习惯了浓雾天气的伦敦市民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黄褐色的烟雾导致伦敦街道交通事故频发,不久,除地铁之外的所有交通工具出现瘫痪,人们在浓雾中难辨方向。
当时,伦敦正在举办一场牛展览会,参展的牛只首先对烟雾产生了反应——350头牛有52头严重中毒,14头奄奄一息,1头当场死亡。不久伦敦市民也对毒雾产生了反应,许多人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发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病人明显增多,各大医院人满为患,迷失在街道的救护车需要用火把引路才能勉强前行。由于浓雾涌进室内,世界著名剧院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曾不得不临时中断了演出。英国政府随后公布的报告显示,从12月5日到20日之间,伦敦至少有4000人死亡,到1953年底,这一数字上升到1.2万。
在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当时伦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区内还分布有许多以煤为主要能源的火力发电站。由于逆温层的作用,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等气体与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积,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
大雾弥漫,白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都必须开着大灯。室内音乐会也取消了,因为人们看不见舞台。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连续发生了多达十二次严重的烟雾事件。直到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从伦敦销声匿迹。
浓雾虽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天敌,但浓雾笼罩下的迷幻景色,却曾经是英国大批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著名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曾于1900年至1905年之间居住在伦敦,深深被伦敦的浓雾、泰晤士河上的桥梁和古老的伦敦式建筑所吸引,创作了以当时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皇宫为主题的系列作品,这一系列画作的大小和视角相同,都是从莫奈当时居住的圣·托马斯医院的窗户中看到的威斯敏斯特皇宫的景象,只是画面所表现的时间和天气不一而已。
狄更斯更是提及“雾”便不能省略的文学巨匠。1838年,他以雾都伦敦为大背景创作的写实小说《雾都孤儿》成为传世经典,在他的笔下,孤儿奥利弗历经苦难终于查明身世并获得幸福的故事,像是浓雾形成、聚集,随后散去的过程一般。
直到1952年岁末,英国伦敦发生了那场震惊全球的“烟雾事件”,人们才恍如从梦中惊醒。1953年,英国政府成立空气污染特别委员会。
1956年,一项“清洁空气议案”在议会通过并最终成为1956年颁布的世界上第一部《清洁空气法案》,此后,还曾数次修订与完善。根据该法案,雾霾期间公众只能使用无烟燃料,气象部门需对雾霾进行提前预告,在城区建设无烟区,大力推广无烟燃料,制定国家空气质量标准、目标及达标方法,制定地方空气质量管理办法。
马斯河谷事件与雾霾博物馆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闻名世界。世界上第一起雾霾引发的严重空气污染事件在这里发生。
这一年11月1日,比利时境内出现浓雾天气。位于小城于伊到边境小城列日绵延15英里的马斯河谷地区出现了逆温现象——本应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气温出现了升高,阻碍了空气的上升运动,使得接近地面的空气中杂质和废气停留原处。更可怕的是,在这15英里的河谷旁,耸立着4座炼焦炉、3座炼钢厂、4家琉璃厂和3座锌熔炼炉……河谷被90多米高的山峰围绕,这些山峰要比化工厂的位置高出30米。面对逆温现象,工厂没有停止运营,浓烟从烟囱中不断冒出,河谷很快就被刺鼻的化工废气包围。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工业废气的味道,但随着烟雾天气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感到不适——咽喉疼痛、眼酸流泪、呼吸短促、咳嗽胸闷、恶心呕吐。浓雾的第3天,有6000人患上了呼吸道疾病,第5天浓雾逐渐散去后,共有65人在这次事件中丧生,其中大多居住在河谷东岸。
虽然死者中大多数是本身患有呼吸道或心脏疾病的老人,但健康的青壮年也深受其害,根据当时的相关报道,曾有患病数小时后便宣布死亡的病例。大量的鸟类、老鼠和牛羊也在烟雾事件中丧生。11月6日,烟雾散去之后,人们的健康逐渐恢复,死亡也戏剧般地戛然而止。
据统计,因为烟雾事件,这一地区的死亡率骤升至以往的10.5倍。30多种化学气体被认为是致病和死亡的因素,比利时政府事后成立的调查组认为二氧化硫是最致命的原因。
由工业、地理位置和天气原因共同导致的此次事件,开始引起了人们对大气环境的担忧,进而推动了诸多有关工业废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研究。应该说,雾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最早始于马斯河谷雾霾事件之后。
1984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小镇多诺拉发生一起恶性烟雾事件。小镇地理位置特殊——坐落在一个马蹄形河湾内侧,两边高约120米的山丘把小镇夹在山谷中,又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由于小镇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气体及金属微粒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在山谷中积存不散,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严重污染了大气。人们在短时间内大量吸入有毒害之气体,引起各种不良症状,以致暴病成灾。
2008年10月,为纪念在多诺拉烟雾事件中的死者,并提醒人们时刻注意保护环境,多诺拉雾霾博物馆正式建成开业。这家博物馆位于多诺拉第六街上一座临街建筑里,博物馆中展示了多诺拉烟雾事件的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此外,博物馆还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和戏剧演出等活动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据介绍,该博物馆还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将博物馆的展品电子化,在网页上展出,以期世界各国民众能够以多诺拉烟雾事件为戒,珍惜、保护环境。
当雾霾成为涂鸦主题
洛杉矶是美国著名的雾都,曾多次被评为美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不可思议的是,不少人对雾霾的危害依旧麻木。直到如今,一些艺术家仍然乐此不疲地以“雾”这个自然现象作为创作灵感。一个名为Art Smog的网站集结了艺术家们以美国雾都洛杉矶为背景的摄影作品。在洛杉矶,很多街头涂鸦作品也都以雾霾天气为主题。在美国的艺术拍卖网站上,人们也不难找到以雾霾天气高耸的烟囱为主题的艺术品。
多数民众对雾霾的清醒认识,还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事情。事实上,直至2007年,洛杉矶仍然位居美国雾霾排行榜中的榜首。经过长达70年的抗争,洛杉矶空气质量的变化引人注目亦引人思考。
上世纪40年代初,因商业和旅游业繁华起来的这座港口城市开始出现雾霾现象,同雾都伦敦不同,洛杉矶的雾霾仅出现在干燥晴朗天气的中午和傍晚,从远处望去,人们发现一片淡蓝色的烟雾笼罩在城市上空,也曾成为有些人眼中的特殊风景。浑浊的空气让人出现眼睛干涩发红、咽喉肿痛、胸闷头晕等症状。雾霾也逐渐影响了洛杉矶的城市旅游形象。1943年后,雾霾现象更加严重,导致距离洛杉矶100公里之外的高山上松树死亡、柑橘减产。研究表明,这一现象是因盘旋在城市上空的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经强紫外线照射产生光化学反应,转化为带有剧毒的光化学烟雾所致。1947年,洛杉矶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开始着手通过立法建立突破州界限的区域环境管理框架,洛杉矶随后建立了自己的空气污染管控区,对造成空气污染的工厂、燃油、焚化炉等进行管控。此外,还积极推进《空气清洁法案》的立法,参与制定排放气体标准和汽车制造标准等规则的制定,并对一些有关雾霾致病问题的研究给予支持和推动。如今,洛杉矶人对雾霾的记忆已经慢慢淡化,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成为各国游客对今日洛杉矶的印象。
2012年11月,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民众被浓雾折磨。透过灰黄色的空气,太阳光微弱地照射着大地。提早到来的寒冬导致气温骤降,高湿度和无风的天气让新德里的空气犹如用粉尘和化学气体调制成的鸡尾酒一般。
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却开始踢皮球般地推卸责任,最终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表示,发生雾霾的重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据悉,新德里是印度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每天增加的新机动车数量为1000余辆,交通堵塞不断加剧,高峰期每小时只能前行5公里至7公里。据印度科学与环境中心监测,过去10年间,新德里空气中粉尘浓度增加了50%。
印度媒体表示,政府应该迅速制定严格的方案以抑制环境进一步恶化,应出台汽车生产和尾气排放标准,不符合规定的车辆严禁进入城内。该媒体称:“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该觉醒了,否则,我们都应做好准备,时刻戴着面具在城市里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