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发生炉煤气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业性问题,阐述了煤气生产中的常见安全事故特性;安全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因此针对安全事故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做好安全工作,保障煤气安全生产作了简要介绍,提出安全生产中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安全事故特性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F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18-01
一、引言
安全是每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对于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煤气特殊行业,安全更为重要,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煤气着火爆炸等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探讨如何确保发生炉煤气的生产和使用安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本公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二、煤气生产中常见安全事故特性
1 煤气易发安全事故特性
发生炉煤气是煤在发生炉内高温条件下,与炉底通入的气化剂(空气和蒸汽混合物)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其主要成份是CO、H2、H2S、SO2、CO2、N2、CH4等。主要有毒成分是CO和H2S,其中CO无色无味,极容易造成血液中毒,H2S有臭鸡蛋气味,容易造成神经中毒;主要易燃易爆成分有CO、H2、H2S、CH4等。
2 煤气中毒事故特性
2.1煤气中毒的原因
煤气中毒的原因是吸入工业生产煤气、矿井炮烟,内燃机废气以及家庭中门窗紧闭,火炉不安烟窗,或烟窗不通、漏气、倒风等 。一氧化碳吸入后,与血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并能加重组织缺氧。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份CO无色无味,被人体呼吸后,极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300倍,而结合后的碳氧血红蛋白的分离速度比氧血红蛋白的分离速度慢3600倍;碳氧血红蛋白一旦形成就不易离解。因此,CO被人体呼吸后,极容易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妨碍了血液的携氧和供氧功能,吸入CO 达到一定量,血液输氧功能就会丧失,从而造成人体缺氧,出现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呕吐、意识缺失、昏迷甚至死亡等现象。
2.2煤气中毒的现象
(1)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有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全身觉得疲惫无力,精神不振。
(2)中度中毒:除表现除轻度中毒的症状外,感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无力等。中度中毒者除以上症状加重外,尚有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燥、步态不稳、嗜睡甚至昏迷。一般治疗1-2天即可恢复,无明显后遗症。重度中毒可迅速昏迷,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深度中度常发肺炎、肺水肿、心肌损害,中毒性神经精。
(3) 重度中毒: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微弱,甚至很快停止呼吸而死亡。一氧化碳中毒时,全身皮肤异常呈鲜红色,中毒时间较长的也有发生皮疹等症状。
2.3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1)当发生煤气中毒时,首先应了解中毒原因,切断气源,并设法加强通风,将中毒人员救离现场。
(2) 对中度中毒者迅速抢救,首先将防碍呼吸的腰带、领勾、领扣等解开,在防止受凉的前提下。将中毒者抬至空气新鲜处进行抢救。若查明属于轻度中毒时应做下列工作:稍饮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用冷毛巾敷头部,使其清醒;盖上衣被,不使受凉。
(3)对重度中毒者,除做上述工作外,若发现呼吸停止时,应做人工呼吸,(要有专门训练或有经验的人做)并通知医院或用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3 煤气着火爆炸事故特性
爆炸是系统的一种非常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爆炸可分物理和化学爆炸,煤气爆炸属化学性爆炸。其特性是:当煤气和空气或氧气混合到一定程度(煤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12.5%~75%),遇明火或高温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和产生大量气体,同时体积迅速膨胀,如果在密闭容器内,压力就会急剧上升,密闭容器就会被胀爆。如果容器有泄压口或薄弱处(防爆装置),气体就会冲破薄弱处喷射而出,即产生爆喷,因此,煤气生产和使用设备若安装防爆装置,可有效减少爆炸对设备造成损壞和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三、煤气生产中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
1采用密封、密闭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各种煤气设备、设施的泄漏,包括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维修等各个环节。
2 公司和车间安全员要经常巡查煤气设备,特别是容易泄漏煤气的设备,如各种阀门、法兰、水封和煤气管焊接点,发现漏气及时处理,杜绝跑、冒、滴、漏。
3在煤气管阀门、法兰等容易泄漏煤气的地方挂上醒目的“小心中毒”的警示标语,提醒人们进入该区域注意煤气安全。
4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确保作业环境CO浓度小于24PPM;发生煤气泄漏检修,漏气不大时,要有专门的风扇吹扫,并且要站在上风方向上工作,漏气大时,需佩戴呼吸防护设备。
5 容易泄漏煤气的部位或岗位要有手持式的CO报警仪或安装固定式的CO报警仪,有煤气泄漏就能及时发现。
6严禁在煤气管及阀门、法兰、水封等容易泄漏煤气的设备附近打盹或睡觉。
7 接触和使用煤气的新工人,上岗前必须接受煤气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认识煤气的性质和危险性,自觉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8 煤气站必须正压运行,严防负压生产,且炉底压力必须大于炉出压力,同时炉底空气总管应装止逆阀,防煤气倒流回空气管。
9 发生炉煤气氧含量必须小于0.2%,才能接入管网。当氧含量大于0.2%时,严禁并入,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氧含量,待合格后方可并网。
10必须熟练掌握突然停电、停汽、停水时的应急处理程序,并严格执行。
11 要经常巡查,确保各处水封溢流正常,各部压力、温度及汽泡水位处于正常范围内。
12 煤气爆炸事故一般多出现在开停炉过程,因为开停炉过程容易产生爆炸性的混合气体,因此,煤气加热炉的点火、停炉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点火时使用的助燃物严禁使用带挥发性的油品。点火时严禁站在炉门或孔口前,防止产生爆喷伤人。
13 严格煤气设备动火检修制度,申请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停气吹扫方案、送气置换方案。煤气管及设备检修动火要每两个小时重新分析,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半小时应重新分析,且取样要有代表性,防止死角,不符合动火要求,严禁动火。
14 在运行中的设备或管道上动火,应保持煤气压力正压,且不小于100Pa,同时,煤气应处于输送状态,只准用电焊,不准用气焊,并有防护人员监护。
15 在带有焦油的管道和有积炭的设备上动火时,应先将焦油和积炭彻底清除干净,以防裂解气达到着火爆炸下限而产生着火爆炸。
16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应办理容器内作业证,同时对容器内气体进行检测,确保作业环境CO浓度小于24PPM,方可进入作业,作业时必须有安全监护人员在外进行监护,不得离开。
预防煤气事故的总则是从根本上考虑杜绝和防止煤气泄漏,其次考虑减少或控制煤气泄漏,再次考虑加强通风和采用煤气防护设备,同时严禁未佩戴防护设备进入可能有煤气的设备内工作。煤气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爆炸性混合气体、高温或火源、密闭性容器(或相对密闭空间),三者缺一都不会产生爆炸。有煤气的设备要防止空气进入混合,有空气的设备要防止煤气进入混合。
总之,煤气生产和使用虽然容易发生恶性安全事故,但只要我们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正确认识和利用煤气特性及事故规律性,采取有针对的措施,煤气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参考文献:
1、 《中美铝业有限公司煤气发生炉安全操作规程》。
[关键词]安全事故特性 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TF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18-01
一、引言
安全是每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对于易燃、易爆、易中毒的煤气特殊行业,安全更为重要,它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煤气中毒、煤气着火爆炸等恶性安全事故,因此,探讨如何确保发生炉煤气的生产和使用安全,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结合本公司安全生产实际情况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二、煤气生产中常见安全事故特性
1 煤气易发安全事故特性
发生炉煤气是煤在发生炉内高温条件下,与炉底通入的气化剂(空气和蒸汽混合物)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其主要成份是CO、H2、H2S、SO2、CO2、N2、CH4等。主要有毒成分是CO和H2S,其中CO无色无味,极容易造成血液中毒,H2S有臭鸡蛋气味,容易造成神经中毒;主要易燃易爆成分有CO、H2、H2S、CH4等。
2 煤气中毒事故特性
2.1煤气中毒的原因
煤气中毒的原因是吸入工业生产煤气、矿井炮烟,内燃机废气以及家庭中门窗紧闭,火炉不安烟窗,或烟窗不通、漏气、倒风等 。一氧化碳吸入后,与血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能力,并能加重组织缺氧。引起煤气中毒的主要成份CO无色无味,被人体呼吸后,极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它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是氧与血红蛋白结合力的300倍,而结合后的碳氧血红蛋白的分离速度比氧血红蛋白的分离速度慢3600倍;碳氧血红蛋白一旦形成就不易离解。因此,CO被人体呼吸后,极容易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妨碍了血液的携氧和供氧功能,吸入CO 达到一定量,血液输氧功能就会丧失,从而造成人体缺氧,出现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呕吐、意识缺失、昏迷甚至死亡等现象。
2.2煤气中毒的现象
(1)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耳鸣、有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全身觉得疲惫无力,精神不振。
(2)中度中毒:除表现除轻度中毒的症状外,感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悸、无力等。中度中毒者除以上症状加重外,尚有面色潮红、口唇樱桃红色、脉快、多汗、烦燥、步态不稳、嗜睡甚至昏迷。一般治疗1-2天即可恢复,无明显后遗症。重度中毒可迅速昏迷,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深度中度常发肺炎、肺水肿、心肌损害,中毒性神经精。
(3) 重度中毒:迅速陷入昏迷状态,呼吸微弱,甚至很快停止呼吸而死亡。一氧化碳中毒时,全身皮肤异常呈鲜红色,中毒时间较长的也有发生皮疹等症状。
2.3煤气中毒的处理方法
(1)当发生煤气中毒时,首先应了解中毒原因,切断气源,并设法加强通风,将中毒人员救离现场。
(2) 对中度中毒者迅速抢救,首先将防碍呼吸的腰带、领勾、领扣等解开,在防止受凉的前提下。将中毒者抬至空气新鲜处进行抢救。若查明属于轻度中毒时应做下列工作:稍饮带有刺激性的饮料,如茶、咖啡等。用冷毛巾敷头部,使其清醒;盖上衣被,不使受凉。
(3)对重度中毒者,除做上述工作外,若发现呼吸停止时,应做人工呼吸,(要有专门训练或有经验的人做)并通知医院或用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
3 煤气着火爆炸事故特性
爆炸是系统的一种非常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爆炸可分物理和化学爆炸,煤气爆炸属化学性爆炸。其特性是:当煤气和空气或氧气混合到一定程度(煤气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12.5%~75%),遇明火或高温会产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瞬间释放出大量热量和产生大量气体,同时体积迅速膨胀,如果在密闭容器内,压力就会急剧上升,密闭容器就会被胀爆。如果容器有泄压口或薄弱处(防爆装置),气体就会冲破薄弱处喷射而出,即产生爆喷,因此,煤气生产和使用设备若安装防爆装置,可有效减少爆炸对设备造成损壞和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三、煤气生产中常见事故的预防措施
1采用密封、密闭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从根本上杜绝和减少各种煤气设备、设施的泄漏,包括设计、制造、安装、生产、维修等各个环节。
2 公司和车间安全员要经常巡查煤气设备,特别是容易泄漏煤气的设备,如各种阀门、法兰、水封和煤气管焊接点,发现漏气及时处理,杜绝跑、冒、滴、漏。
3在煤气管阀门、法兰等容易泄漏煤气的地方挂上醒目的“小心中毒”的警示标语,提醒人们进入该区域注意煤气安全。
4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确保作业环境CO浓度小于24PPM;发生煤气泄漏检修,漏气不大时,要有专门的风扇吹扫,并且要站在上风方向上工作,漏气大时,需佩戴呼吸防护设备。
5 容易泄漏煤气的部位或岗位要有手持式的CO报警仪或安装固定式的CO报警仪,有煤气泄漏就能及时发现。
6严禁在煤气管及阀门、法兰、水封等容易泄漏煤气的设备附近打盹或睡觉。
7 接触和使用煤气的新工人,上岗前必须接受煤气安全知识教育培训,认识煤气的性质和危险性,自觉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8 煤气站必须正压运行,严防负压生产,且炉底压力必须大于炉出压力,同时炉底空气总管应装止逆阀,防煤气倒流回空气管。
9 发生炉煤气氧含量必须小于0.2%,才能接入管网。当氧含量大于0.2%时,严禁并入,必须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氧含量,待合格后方可并网。
10必须熟练掌握突然停电、停汽、停水时的应急处理程序,并严格执行。
11 要经常巡查,确保各处水封溢流正常,各部压力、温度及汽泡水位处于正常范围内。
12 煤气爆炸事故一般多出现在开停炉过程,因为开停炉过程容易产生爆炸性的混合气体,因此,煤气加热炉的点火、停炉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点火时使用的助燃物严禁使用带挥发性的油品。点火时严禁站在炉门或孔口前,防止产生爆喷伤人。
13 严格煤气设备动火检修制度,申请办理动火作业许可证,要制定好工作方案、停气吹扫方案、送气置换方案。煤气管及设备检修动火要每两个小时重新分析,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半小时应重新分析,且取样要有代表性,防止死角,不符合动火要求,严禁动火。
14 在运行中的设备或管道上动火,应保持煤气压力正压,且不小于100Pa,同时,煤气应处于输送状态,只准用电焊,不准用气焊,并有防护人员监护。
15 在带有焦油的管道和有积炭的设备上动火时,应先将焦油和积炭彻底清除干净,以防裂解气达到着火爆炸下限而产生着火爆炸。
16 进入容器内作业时应办理容器内作业证,同时对容器内气体进行检测,确保作业环境CO浓度小于24PPM,方可进入作业,作业时必须有安全监护人员在外进行监护,不得离开。
预防煤气事故的总则是从根本上考虑杜绝和防止煤气泄漏,其次考虑减少或控制煤气泄漏,再次考虑加强通风和采用煤气防护设备,同时严禁未佩戴防护设备进入可能有煤气的设备内工作。煤气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爆炸性混合气体、高温或火源、密闭性容器(或相对密闭空间),三者缺一都不会产生爆炸。有煤气的设备要防止空气进入混合,有空气的设备要防止煤气进入混合。
总之,煤气生产和使用虽然容易发生恶性安全事故,但只要我们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正确认识和利用煤气特性及事故规律性,采取有针对的措施,煤气生产和使用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参考文献:
1、 《中美铝业有限公司煤气发生炉安全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