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着重阐述了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探索、考核形式和实习实践活动的改革等,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关键词:环境保护;教学改革;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27-02
当今,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可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此课的开设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保护技术》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措施,进而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1]。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一)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的王义遒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两种态度,两种能力”,这就是: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因此,不管是环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一种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人文关怀和个人素养的能力。
(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
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环境保护技术》课的教学应全面系统,以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为基础,侧重原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环境学科所涉及的大气、水体、土壤、固废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说,本课程的开设有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对《环境保护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关心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同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因为保护环境并不仅仅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事情,这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一项事业。学生毕业后,在他们自己的工作领域内,能够有意识的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采取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和方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阻止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从环保的角度看,这是控制污染源的一大措施。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固废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阐述,目的是使学生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1.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现今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且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我们选择的案例,除了选择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外,还关注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各种重大污染事件。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述环保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例如,在开展《水资源及污染防治》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以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松花江水污染及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等为例,探讨了在发生公共污染事件时,政府、当地居民和环境工作者的参与行为和最终的处理措施。在介绍《大气污染与防治》章节时,介绍最近关乎百姓民生的PM2.5的来源、危害,防治措施;在介绍《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时,以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为例,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中得到警示,进而培养其环保意识。案例教学可以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关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打下基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根据课程章节的需要安排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网页等。例如,在介绍《资源与环境》时,就可以播放探索发现节目视频《无穷自然力》,介绍丹麦等国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水污染及防治》章节,可插入环境破坏的图片,播放网络视频《保护母亲河》等,在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培养的同时,使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掌握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知识。另外,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探索,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所学知识,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3.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水资源时,组织学生讨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代大学生都能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形成汇报材料,制作幻灯片,并由每组选取的代表上讲台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与讲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专题,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写作、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4.丰富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实践环节中选取与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与其所学专业相交叉的环境问题。例如,开展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企业的污水处理车间等地参观,校内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验,环保进社区、进校园等环保公益实践,校园、居民区等地社会调查,环保社团活动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实践环节。实践后,教师应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某些教学环节和问题进行讨论与讲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考核形式的改革
本课程本身为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一身的交叉学科,因而考核不仅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成绩应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所以,考试采用调查报告。其中,出勤成绩占总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40%和调查报告成绩占总论成绩的50%。平时对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习题等要严格记录考核,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其质量客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保护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引导学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本课程开设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切实可行的。其中,关键在于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环境意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福.《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24-25.
关键词:环境保护;教学改革;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8-0027-02
当今,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可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不足,导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破坏严重。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此课的开设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学习环境污染控制的技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阐述了《环境保护技术》的教学改革,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措施,进而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1]。
一、教学内容的改进
(一)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环境保护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北京大学的王义遒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两种态度,两种能力”,这就是:渴望学习的强烈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对待个人与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态度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因此,不管是环境专业的学生还是非环境专业的学生,都应当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一种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关心、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人文关怀和个人素养的能力。
(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
对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环境保护技术》课的教学应全面系统,以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课程为基础,侧重原理、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环境学科所涉及的大气、水体、土壤、固废等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激发同学们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说,本课程的开设有一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对《环境保护技术》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同学们关心和关注环境保护事业。教学内容应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动身边的人一同加入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因为保护环境并不仅仅是环境保护工作者的事情,这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奋斗的一项事业。学生毕业后,在他们自己的工作领域内,能够有意识的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尽可能地采取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和方法,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阻止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从环保的角度看,这是控制污染源的一大措施。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对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固废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阐述,目的是使学生接受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1.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现今教育中应用比较多且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其优势在于密切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时效性。我们选择的案例,除了选择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外,还关注国内外近期发生的各种重大污染事件。通过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地讲述环保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例如,在开展《水资源及污染防治》章节的教学过程中,以吉林石化爆炸造成松花江水污染及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等为例,探讨了在发生公共污染事件时,政府、当地居民和环境工作者的参与行为和最终的处理措施。在介绍《大气污染与防治》章节时,介绍最近关乎百姓民生的PM2.5的来源、危害,防治措施;在介绍《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时,以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中的水俣病和痛痛病为例,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从中得到警示,进而培养其环保意识。案例教学可以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关注,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打下基础,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2.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根据课程章节的需要安排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网页等。例如,在介绍《资源与环境》时,就可以播放探索发现节目视频《无穷自然力》,介绍丹麦等国家开发利用清洁能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在《水污染及防治》章节,可插入环境破坏的图片,播放网络视频《保护母亲河》等,在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培养的同时,使环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掌握了环境保护技术的基础知识。另外,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活动空间,学生可以进行主动探索,独立地发现问题,丰富所学知识,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
3.采用互动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现状及保护水资源时,组织学生讨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当代大学生都能做些什么?让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归纳整理形成汇报材料,制作幻灯片,并由每组选取的代表上讲台进行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与讲解,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课堂专题,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写作、沟通、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
4.丰富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实践环节中选取与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与其所学专业相交叉的环境问题。例如,开展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场、企业的污水处理车间等地参观,校内小型污水处理系统的实验,环保进社区、进校园等环保公益实践,校园、居民区等地社会调查,环保社团活动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实践环节。实践后,教师应及时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某些教学环节和问题进行讨论与讲解,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考核形式的改革
本课程本身为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和科学知识教育为一身的交叉学科,因而考核不仅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课程成绩应注重技能和素质的考核,所以,考试采用调查报告。其中,出勤成绩占总成绩10%,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占总成绩40%和调查报告成绩占总论成绩的50%。平时对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习题等要严格记录考核,调查报告要求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按照其质量客观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和概念,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保护技术》课不仅能使学生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引导学生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因此,本课程开设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实践证明,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是切实可行的。其中,关键在于能够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环境意识,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福.《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