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作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师生被“教师厌教,学生烦写”现象所困扰。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呢?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从何来?不外乎阅读和观察这两个渠道,其中尤以观察、体验所得最为直接和深刻。因此,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成了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观察;兴趣;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烦写”现象却颇具代表性。教师批阅作文,看着“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一篇篇作文,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作文课上,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冥思苦想,无从下笔;迫于时间关系,只好东摘西抄,南拼北凑。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认为,培养、激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根本。
1. 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每当谈起作文素材的积累,有些学生总认为生活平淡,无新鲜内容可写,兴趣自然无从谈起,文章难免枯燥。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过:“任何事物里面,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这番话确实给人启发、耐人寻味。美的东西总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我们要想发现并去挖掘它,就需要转变习惯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
一次,以《课间十分钟》为题作文,面对这个熟悉的题目,多数学生把思维投向了人们十分熟悉的校园:打球的,投包的,嬉闹的。少数学生避开人们的焦点,把视线转向教室:学习痴还在埋头写着;游戏狂忘我地活跃着大拇指等,这些学生的视角已经不再是“随大流”了,而有一位学生却独辟蹊径:下课了,老师还没讲完课,要求学生们坚持五分钟,好把课讲到节骨眼上,可是多少学生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沸腾喧闹的校园,怎么能使这些学生安下心呢?老师强调着再坚持一会儿,可听了一节课的学生们需要放松一下,有些必要的事情要做,怎么能不分心呢?一个五分钟过去了,下一节课的三分铃已响了,敬业的老师已提前向教室走来。课间十分钟就这样被“无偿”占用了。
课间生活,对学生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谓“司空见惯”吧,写起来自然不难,但是要写出作文的新意来,不动一番脑筋,恐怕是很难做到的。读罢上文介绍,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于是,我借这篇作文精心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激活学生的观察角度。文中所叙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在写大家熟悉的内容时,这位学生独具慧眼,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课间却是在上课,做到了“见别人之所见,而想别人之所未想”,因而文章立意、选材显得比较新颖。
然后,我多次通过一些典型作文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善于选择独特的观察角度,身边的“美”才会被发掘出来。学生观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作文中的新内容、新思维自然就会如活水一般不断涌现。
2. 学会观察,发现“活水” 如何使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美来呢?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很有启发的。在观察生活、认识社会时,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要善于选择新颖、独特的观察角度。
新颖的角度如何选择呢?一是要善于跳出习惯思维。在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作文,许多学生只是叙述“司空见惯”的现象:房子大了,手机多了,衣着高档了,家电更新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有位学生却由表及里,抓住人们熟悉的一条路来写:从大公路通往村子的一条路,原来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们深受其害,有菜没法卖,有产品运不出,放着生意不能做。如今,新修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公交班车开到了家门口,乡亲们进城购物、上班方便、快捷,一条公路拉近了小村与城市间的距离。小作者由眼前平坦的公路,联想到人们由贫穷走向富裕、思想由狭窄走向宽广的无形路,作文主题得以升华。由于这位学生不走寻常路,没有千篇一律地去写事物的表面变化,而是选取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所以能够从平淡中发掘出“美”来。
二要勤于捕捉细节。在一次以“熟悉的__”为题作文时,一学生写了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女生,对这位女生教室内的“静”和操场上的“动”进行了具体描绘,使学习环境中她的专注神态、寡言少语和打乒乓球时的潇洒动作、快言快语形成鲜明对比,判若两人。作文最后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定稿,把一个人两种不同的性格展现得活灵活现,确实给人一种真切、生动的感觉。后经我修改、推荐,很快在某读与写杂志上刊发。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敏锐地去发现它。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才会使作文源头的活水滚滚而来。
3. 坚持观察,提升能力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生活的观察,就需要用敏锐的目光、多变的角度不断进行扫描,不断发现新意,不断进行加工提炼,最终才能使生活中潜伏的“金子”不断焕发光彩。只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练笔的良好习惯,观察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观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坚持观察、不断思考、不断练笔的。观察的对象是千姿百态的,也应是与时俱进的。既要注意动、静人与物的观察,又要注意事物纵、横之间的比较;既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变化,又要留意报刊、网络上的焦点、热点问题的进展;既要有学生自己的自由观察,也不可少教师指导的定向观察等。教师可通过有计划、有安排的观察目标练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开展“写随记”、“课前三分钟播报”、“片段观察园地”、“同题异构展评”、“智慧眼比赛”、“网文点击”等活动,促使学生把视角、触觉伸向生活的更多角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新发现、交流新思维的平台,从而达到逐步提高观察能力的目的。
作文之行始于观察。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地按照观察-→思考-→表达-→再思考-→再观察的思路进行锻炼,观察能力就一定会节节攀升。随着观察能力的不断提升,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定然会日新月异,学生写作起来就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作文的为难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教师眼中无数有新意的作文也一定会纷至沓来。
收稿日期:2013-03-19
【关键词】作文教学;能力培养;观察;兴趣;习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烦写”现象却颇具代表性。教师批阅作文,看着“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一篇篇作文,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作文课上,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冥思苦想,无从下笔;迫于时间关系,只好东摘西抄,南拼北凑。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缺少写作的素材。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认为,培养、激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根本。
1. 引导观察,激发兴趣 每当谈起作文素材的积累,有些学生总认为生活平淡,无新鲜内容可写,兴趣自然无从谈起,文章难免枯燥。法国大作家福楼拜说过:“任何事物里面,都有未曾被发现的东西。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过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这番话确实给人启发、耐人寻味。美的东西总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我们要想发现并去挖掘它,就需要转变习惯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
一次,以《课间十分钟》为题作文,面对这个熟悉的题目,多数学生把思维投向了人们十分熟悉的校园:打球的,投包的,嬉闹的。少数学生避开人们的焦点,把视线转向教室:学习痴还在埋头写着;游戏狂忘我地活跃着大拇指等,这些学生的视角已经不再是“随大流”了,而有一位学生却独辟蹊径:下课了,老师还没讲完课,要求学生们坚持五分钟,好把课讲到节骨眼上,可是多少学生已身在曹营心在汉了。沸腾喧闹的校园,怎么能使这些学生安下心呢?老师强调着再坚持一会儿,可听了一节课的学生们需要放松一下,有些必要的事情要做,怎么能不分心呢?一个五分钟过去了,下一节课的三分铃已响了,敬业的老师已提前向教室走来。课间十分钟就这样被“无偿”占用了。
课间生活,对学生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可谓“司空见惯”吧,写起来自然不难,但是要写出作文的新意来,不动一番脑筋,恐怕是很难做到的。读罢上文介绍,确实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于是,我借这篇作文精心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激活学生的观察角度。文中所叙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在写大家熟悉的内容时,这位学生独具慧眼,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课间却是在上课,做到了“见别人之所见,而想别人之所未想”,因而文章立意、选材显得比较新颖。
然后,我多次通过一些典型作文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善于选择独特的观察角度,身边的“美”才会被发掘出来。学生观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作文中的新内容、新思维自然就会如活水一般不断涌现。
2. 学会观察,发现“活水” 如何使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美来呢?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是很有启发的。在观察生活、认识社会时,不能“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是要善于选择新颖、独特的观察角度。
新颖的角度如何选择呢?一是要善于跳出习惯思维。在学过鲁迅先生的《故乡》后,我引导学生写一篇反映家乡变化的作文,许多学生只是叙述“司空见惯”的现象:房子大了,手机多了,衣着高档了,家电更新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有位学生却由表及里,抓住人们熟悉的一条路来写:从大公路通往村子的一条路,原来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们深受其害,有菜没法卖,有产品运不出,放着生意不能做。如今,新修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公交班车开到了家门口,乡亲们进城购物、上班方便、快捷,一条公路拉近了小村与城市间的距离。小作者由眼前平坦的公路,联想到人们由贫穷走向富裕、思想由狭窄走向宽广的无形路,作文主题得以升华。由于这位学生不走寻常路,没有千篇一律地去写事物的表面变化,而是选取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所以能够从平淡中发掘出“美”来。
二要勤于捕捉细节。在一次以“熟悉的__”为题作文时,一学生写了一位具有双重性格的女生,对这位女生教室内的“静”和操场上的“动”进行了具体描绘,使学习环境中她的专注神态、寡言少语和打乒乓球时的潇洒动作、快言快语形成鲜明对比,判若两人。作文最后以《熟悉的陌生人》为题定稿,把一个人两种不同的性格展现得活灵活现,确实给人一种真切、生动的感觉。后经我修改、推荐,很快在某读与写杂志上刊发。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敏锐地去发现它。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才会使作文源头的活水滚滚而来。
3. 坚持观察,提升能力 生活是绚烂多彩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对生活的观察,就需要用敏锐的目光、多变的角度不断进行扫描,不断发现新意,不断进行加工提炼,最终才能使生活中潜伏的“金子”不断焕发光彩。只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养成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练笔的良好习惯,观察能力才会不断提升。观察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坚持观察、不断思考、不断练笔的。观察的对象是千姿百态的,也应是与时俱进的。既要注意动、静人与物的观察,又要注意事物纵、横之间的比较;既要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变化,又要留意报刊、网络上的焦点、热点问题的进展;既要有学生自己的自由观察,也不可少教师指导的定向观察等。教师可通过有计划、有安排的观察目标练习,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开展“写随记”、“课前三分钟播报”、“片段观察园地”、“同题异构展评”、“智慧眼比赛”、“网文点击”等活动,促使学生把视角、触觉伸向生活的更多角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新发现、交流新思维的平台,从而达到逐步提高观察能力的目的。
作文之行始于观察。只要学生持之以恒地按照观察-→思考-→表达-→再思考-→再观察的思路进行锻炼,观察能力就一定会节节攀升。随着观察能力的不断提升,写作素材的不断积累定然会日新月异,学生写作起来就一定会更加得心应手,作文的为难情绪就会烟消云散,教师眼中无数有新意的作文也一定会纷至沓来。
收稿日期: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