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鸡蛋的妈妈

来源 :中学生百科·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教师已快有三年的光景,以前也写过一些信马由缰的小说,时常将自己的一些荒诞的幻想付诸笔墨,偶尔也會获得编辑大哥的一些赏识,甚是庆幸。
  毕业,招考……一切都那么顺利,我感谢上天给予我的一切……就这样,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每天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
  站在教师的角度,审视自己,我不敢自我评价说我是一个多好的教师,但我敢于自我肯定地说自己绝对是一个有热情有责任心的教师。我在每个班都會重复这样一个要求:“各位同学有问题一定要问,只要跟学科有关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我不敢说任何问题我都知道答案,因为我不是百科全书,但即便有那么一些问题我当场不能给出答案,我也一定會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给你们一个答案,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
  这日,生物课,在快要下课之际,我重复了上面的要求。一席话说完,就听见下课铃声响了,我拿起课本准备走出教室,一个女生叫住了我。
  我转身面带微笑地看着她:“有什么事吗?”
  那个女生带着一脸诡笑:“老师,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
  多熟悉的问题啊,我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也争论过类似的问题,但都不了了之,没有争论出个所以然出来,而现在……
  我笑了笑说:“你先自己好好想想,下节课告诉你答案。”
  我带着一脑门子汗回到了办公室,因为调课的缘故,下节课还是同一个班的生物课,也就是说我必须在课间十分钟之内,找出答案。我首先想到了百度,我迅速地打开计算机,但打不开网页,一看本地连接,是感叹号,原来学校网络又出故障了。哎,这可如何是好?一边是自己郑重其事的承诺或者说号召,一边是学生看似刁钻的问题,如果上课铃声响后,我回到讲台说:“老师我,我也不知道答案……”学生作何感想?我深深地明白,一个教师不能践行承诺,失去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那就犹如一位将军失去了宝剑。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问题。
  且还是一个我不能以跟“学科无关”而推脱掉的问题,因为这也可以说是一个生物学上的问题,虽然几千年来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我现在要做的不是不了了之的争论,而是要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理性答案。
  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躺在办公室舒适的椅子上,闭上了双眼,开始冥思苦想,一如几千年前古希腊广场上随意躺着的思想者。
  上课铃声响了,我从容地走进教室,轻轻地将课本放在讲台上,用双手支住身体,微笑着把视线移向刚才问我问题的那个女生。她也笑着,那笑容那眼神,分明是在说:“哈哈,老师,这回你不知道了吧……”
  我正了正声,然后说:“刚才下课的时候,有位同学问了我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学生就叽叽喳喳地讨论了起来。我拍了拍桌子示意安静,教室顷刻无声。
  接下来,就是本人比较伤人脑筋的长篇大论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这位同学并没有在问题里指明那个“蛋”是不是鸡蛋,好!如果这个“蛋”不限定于只是鸡蛋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应该是先有“蛋”,为什么呢?因为有点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恐龙是先于“鸡”出现并存在的,哪怕现在灭绝了,但恐龙也是下蛋的,所以毫无疑问是先有“蛋”,不过不用揣测都知道那位同学想问的或者说她想补充强调的是:她的问题原意是想搞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
  好!我们来分析分析:大家都知道鸟禽类动物的祖先是一种叫做始祖鸟的动物,众所周知,鸟禽类是卵生的,鸡也属于鸟禽类,所以鸡也是卵生的,虽然我们现在不知道第一只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的,但我们可以肯定第一只鸡也是从“蛋”里面孵出来的。我们可以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还原一个第一只鸡诞生的场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只不知名的鸟禽在一片翠绿而低矮的灌木丛里面下了一堆蛋,其中一只蛋依照达尔文进化论产生了一些基因变异,破壳而出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在它身上會有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于是它就有了一个新的名称——“鸡”。
  那么我们能不能说先有“鸡蛋”呢?不能!为什么?对于第一只鸡的“妈妈”,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何种鸟禽,当然可以肯定不是“鸡”,因为如果第一只鸡的妈妈也是鸡的话,那么第一只鸡又何以有“第一”的名头呢?不过名称只是人为加上的符号,如果需要我们可以给第一只鸡的妈妈暂取个名称——“圈圈”,那么按照逻辑推理:“鸡下的蛋才能叫鸡蛋”;而第一只鸡是从“圈圈蛋”里孵出来的,很明显是先有“鸡”。如果硬要说孵出第一只“鸡”的那个“蛋”是鸡蛋,那么肯定第一只“鸡”的妈妈——“圈圈”不同意,因为那侵犯了它的产权了
  哈哈哈哈……课堂上一片笑声……
  我,终于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今天依旧喜欢在课堂上重复:“各位同学有问题一定要问,只要跟学科有关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问我,当然我不敢说任何问题我都知道答案,因为我不是百科全书,但即便有那么一些问题我当场不能给出答案,我也一定會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给你们一个答案,这是我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
  
  编辑 梁宇清
其他文献
今天,围绕课本的学习内容,在上课过程中提及一段时间以来发生的那些新鲜事,诸如“杭州吴菊萍勇接坠楼孩子”,“郭美美事件”等,虽有少数学生点头表示知道,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面部表情呈现的却是茫然。站在一线普通教师的立场上,我理解当下的毕业班学生正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难有闲暇关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更由此想到在帮助学生通过中高考“封锁线”的同时,教师有责任多带些新鲜的东西进课堂。  曾几何时,“风声雨
期刊
有人说,十几岁的孩子,就像是一枚将熟未熟的果,又或者说像是一枚刚刚孵化到一半的蛋。在这样的年纪里,在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现实里,我们慢慢学会了挣扎与反抗,也慢慢地觉得自己有了挣脱束缚与实现自由的力量。于是.不管你是传统定义里的好孩子还是坏孩子.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安分的想法或者情绪,比如说出走,比如说流浪。那种对远方、对外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如同暗地里滋长的藤蔓,缠缠绕绕.没完没了,紧紧抓住你心灵
期刊
当我们张开嘴想要谈论青春,竟发现青春都已成歌。  就像陶喆深情款款唱出:我们的故事真难忘,太多的情节要发展,太多的回忆和希望……  我们的微电影 姚洁韵  自从微博开始红火,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项目都集体推出新形态,并迫不及待在前面套上一个“微”字。微小说、微访谈、微体育、微魔术……只有想不到,没有“微”不到。就连电影也迅速响应,轻身上阵。暂时忘记对电影的固有印象吧,它不再是财力雄厚的高岭之花,
期刊
鱼类可以悬浮在空中吗?一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立刻会想到著名的“飞鱼”,这种胸鳍特别发达的鱼类能够凭借自己流线型的优美体型,跃出水面之后以10米每秒的速度高速滑翔,空中停留时间最长达到40秒。但我们并不是特指这种鱼类,而是普通的鱼类甚至蚂蚁、蝌蚪等不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又有人会想到太空舱中宇航员在失重状态下,的表现,同样,我们也不是模拟太空失重环境。那么,是在魔术表演的现场吗?魔术师通过细细的钢丝把
期刊
有媒体曝光了一些沙琪玛中使用硼砂的“黑幕”,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食品添加剂”的关注。其实,在东南亚和中国一些地区,把硼砂添加到食物中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有位美国人曾经在网上发问,说他的太太来自台湾,做米粉的时候会加入一些奇怪的原料,比如硼砂。他想知道硼砂究竟是什么东西,会不会有害健康。  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硼砂都不允许被用于食品中。也就是说,尽管它的使用不是“现代食品工业带来的”
期刊
2036,阿波菲斯之毁灭  在埃及神话里,阿波菲斯是毁灭之神……  而现在,一颗正在直奔地球而来的小行星被命名为阿波菲斯,因为它有可能会在2036年与地球相撞,给我们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这颗小行星是在2004年6月被发现的。科学家们说,它的直径可能只有300米,但如果与地球相撞,将会产生相当于几万颗原子弹同时爆炸的巨大威力,这足以摧毁地球上一大片地区。  现在我们要来了解一个有点儿绕口的
期刊
如果在农田中看到蚂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会认为这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当你不小心掘开了一个纵深达到数米方圆足有几十平方米的蚁穴,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和蚁卵以及被它们储存起来的大量粮食和昆虫尸体等,你通常会感到毛骨悚然,随之本能地感到这种弱小的生物巨大的破坏力,然后“蚂蚁是农作物的敌人”这一观点也就油然而生。  事实上除了在一些影视和文艺作品中渲染的“黑刺大腭蚁”能对作物造成毁灭性效应之外,其余的蚂蚁并
期刊
哪儿好也不如家好  上次和表哥去超市的时候,表哥告诉我,国外的商品会在发票上标明上交的税和商品实际的金额,中国却做不到这一点,然后又对我说了很多国外的这也好那也好之类的。我想问问何老师,如果您有这样的表哥,你会接下去说什么呢?我虽然想说,中国也有很多好。但是表哥肯定会用“你还是小孩子”来堵我,我想学两句,下次表哥再说的时候,我也能为中国辩解一下!——邱邱  何炅回复  我想和表哥辩论倒也大可不必,
期刊
——当你开始这次阅读前,不妨先做一次“头脑风暴回忆”,你是否记得童年里与你一起放风筝的伙伴,一同参加入学典礼的青梅竹马,以及不同校却依旧联系频繁的他与她……没错,他们在你的心里都有同一个代称,那就是——朋友。  但当你随着升学、转学。来到一个崭新的环境中,如何创造并经营好新的人际关系,也将是学习生活的重大课题之一。你是备受欢迎的交际高手,还是羞涩含蓄的交际菜鸟?你是否想拥有知心朋友?是否想改变现状
期刊
一般我们都认为地球是个实心的大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但有些人可不怎么想。他们认为地球是个空心的大球,在它的肚子里,有着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    巴德少游的飞行报告    美国空军巴德少将的经历似乎证明地球空心说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位爱冒险的少将曾经到过南北两极飞行,1947年,他驾驶飞机尝试飞越南极点。当时是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为了避开巨大的气流,他保持低空飞行,并不时向基地报告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