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点滴谈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xtronnp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这应该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需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但该如何解读文本,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思考。我们扪心自问:在日常的教学中,自己的思想是否常被教参左右?是否拥有过属于我们自己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停留在直观的、浅层次的理解上,这种浅层次主要表现在:1、装在“教参”的套子里2、在人家的教案中裹足不前;3、以练习题取代教学内容;4、以“教师个人的好恶”为依据。
  对于这些现象,一直以来虽然也在思考,企图能改变一些传统的积弊,但总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式的停留在表面,但最近亲历的一次公开执教《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准备过程,引起了我对教材钻研的一些思考,改变了我的一些习贯的做法,自己觉得受益匪浅,想写下来供同行们茶余饭后浏览。
  这是一篇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文章,对于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中国孩子来说,“战争”实在是一个过于遥远而陌生的字眼,更不必说是否会有由战争所带来的痛苦体验。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走进这个中国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在忐忑不安中,我一次又一次拿起教材、认真阅读。终于读出了一点自己对于教材特色的理解:开头部分作者很细腻地表达了内心的感受这种“情”,后半部分层层推进呼吁和平这个“理”,为什么呼吁和呼吁什么界线清晰明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一训练点留给我们很大的教学创造的空间。但是,本文语文训练的点不易把握,课文中很多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堂中不容易上出语文味。
  根据自己对文本特点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在试教过程中,处理好了“情”与“理”的关系,完善了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在“理”的推进中渗透“情”
  “为了更好地诠释教材中的‘情’与‘理’”,我将主要教学思路设定为“在层层推进呼吁和平的‘理’中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具体思路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全世界孩子的呼声——所有人的呼声”;“今天的呼声——一直以来的呼声——永远的呼声(祈祷和平)。”第二层次的推进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我初步设计了让学生从“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这句中写信时的“51年前”理解到对现在读信时来说是“63年前”,通过这样的设计来体会人类对于和平的呼唤是一直以来的事,也是永远的期盼。
  此外,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穿插一些句子练习。针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一训练点,我还设计了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试图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对“战争”一词有着感性的认识,也了解人类已经为维护和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又学习了信息收集的一些方法。课堂中,通过事件、数据、图片三方面的资料,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并不太平”。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缩短文本和学生的差距,同时也能让学法的指导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追求课的“语文味”
  完成了自以为还流畅的教学设计,便开始着手第一次试教试教。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原先的那一点点沾沾自喜在专家、同事们的意见声变成了尖锐的问题:课的“语文味”在哪里?这是“思想品德课”还是“语文课”?
  于是,我重新审视、研读教材,发现:关键还是应让学生对于来自于现实的事实、数据、图片等资料有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词语、句子练习,通过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以及反复朗读,让这堂课尽显“语文味”。而对于第二层次的推进,重新又设计了从“武”的组成(止戈为武)中猜测“武”字的本意(即停止战争),以达到理解人类一直在呼唤和平的本意。再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深入体会这层意思。
  三、让学生走进文本
  为了让学生对资料有更深的理解,在每次出示资料后,我都会提问:“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在我多次相同的问题下,答案数次出现重复或雷同。孩子们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同一个层次上,并没有达到事先设想的“层层深入”的效果。虽然通过“武”字的组成来猜测“武”的本意这一做法,对学生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帮助,但对于文本中“51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这一句话,学生们始终没能领会到其中的内涵所在。
  然而由于一再要求学生谈理解、说想法,忽视了对朗读的指导和自己对文本内涵的深刻感悟,导致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于一种回答问题的被动状态,自始至终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根本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也就不能完全走进文本。这样一来,课堂上的“情“味尽失!
  怎样才能真正地做到“情理交融”?只有在“理”的推进中渗透“情”,恰当地把握好“理”与“情”之间的度,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入“情”入“理”! 于是,我再次拿起教材。在反复咀嚼、反复品味中,我读出了文本中蕴涵的“理”味的确很浓,为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今天”在这里指什么时候?(1996年);
  (2)从“发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1945”年到“雷利写信的1996年”之间,世界上有发生战争吗?(搜集到資料的请举手)
  (3)现在我们读信的“今天”又指什么时候?(2008年)
  (4)从“雷利写信的1996年”到“我们读信的2008年”,这中间发生过什么战争吗?(搜集到资料的请举手)
  (5)知道吗?就在这几天,世界上还有不少地区都在发生着战争。
  设计了这样五个问题,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穿插有感情朗读,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这一内涵,进而明白和平是人们一直以来的呼喊,也是永远的祈祷。
  四、启示:
  这一堂课是结束了,但自己觉得,这教材还没有读透。这次备课的经历,让我对教材的钻研工作,有了更多的体验,更多的思考。
  我认为,一拿到教材,首先要做的应该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阅读上数遍,读后要问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己读懂的东西哪些要让学生也读懂、用什么方式方法让学生读懂。我在拿到《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时,急忙看了“教参”,对照“教参”里的解读,我潜意识里认为: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的文章,一定得上出政治味道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教育新人就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建立个人、集体和社会这种实际联系和关系的体系,以保证个人的社会化。”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实践 创新意识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
期刊
摘 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兴趣 主动性 提高 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期刊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人类知识每3年增加一倍,世界各地一年就有80多万种书籍问世。所以,再沿用傳统的阅读方法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已远远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快速阅读在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正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习领域中的阅读革命已在悄然兴起。掌握运用快速阅读方法,广泛获取知识,迅速更新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基本能力和素质要求。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
期刊
摘 要:语言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构成规则和语言的使用规則在一定情景中的具体运用。只有在真实的情景中,语言语言交际能力才具有实际意义和有效性。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一些方法和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字:语言交际 能力 教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明确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交际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交际。交际是人与人
期刊
摘 要:贯彻新课程标准,课堂是主要阵地,作业就是局部战场。作业是师生教与学沟通的桥梁,是将知识、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生素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是学生创造性的劳动,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熟练技巧的重要手段。从信息反馈的原理来说,学生的作业,就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必须合理安排作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个性化 作业 趣味性 生活性 开放性  现在的基础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期刊
摘 要:小学生,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匮乏,身体发育早熟,心理发育滞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加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心理健康 培养 方法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早期发展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一个人的性
期刊
摘 要:伴随多媒体技术的现代化发展,逐步变成现代教学与管理中的核心基础,体现出应用手段多样、效用明显的特征。当然,实践教学阶段中不应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技术,否侧将无法科学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学生内在需求、核心特征,科学选用多媒体技术,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展开探讨,对优化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多媒体技术应用价值,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 培养 良好的习惯  【正 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
期刊
摘 要:复习课就是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通过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复习  复习课就是把平时进行教学的知识,用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复习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已经知道
期刊
摘 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前 言:作文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