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治水之路没有止境。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显现出来。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洞庭湖腹地的益阳市在一般年份可大大减轻防汛压力,但长江入湖流量也相应减少,面对“枯水危机”的常态化,益阳市对堤垸、江河湖泊的综合整治思路也应进行调整,扩充三峡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消除不利影响。
【关键词】 三峡枢纽工程;治理;形势分析;益阳市对策
一、三峡枢纽工程运行后“枯水危机”迫近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益阳市的影响总体来说,将大大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过去,水患一直是益阳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心腹大患,每年汛期,人们便寝食难安。后据统计,近60年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益阳市发生溃垸的年份有16年,其中重灾6年。三峡工程的建成使用后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减少,减轻了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为根治洞庭湖区百年水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将大幅减少,这对维持洞庭湖调蓄容积和延长洞庭湖寿命十分有利。这种形势的转变固然是三峡工程的效益体现,但在益阳市,日益显现的水资源短缺而面临的枯水危机,成为了综合治理洞庭湖的新课题。
据湖南省及益阳市水利部门的监测显示,近年来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1501亿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已减少至621亿立方米,减少880亿立方米。三峡枢纽工程蓄水以来,长江入湖流量进一步减少。
水文资料表明:淞滋河东支沙道观从1974年开始出现断流,2002年以前平均断流150天,2003年至2007年平均断流骤增至205天;虎渡河弥陀寺由2002年前的断流127天增加至155天,而南闸以下一般断流时间达到280天以上;藉池河西支进康家岗由断流241天增加到近几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断流长达338天,是有记载以来最长断流记录。
三峽工程运行,益阳市的枯水危机日益显现。益阳市洞庭湖干旱现象逐年加剧,益阳市北部地区将成为新的干旱带。根据益阳市防汛部提供的资料,2011年,由于长江、四水降水持续偏少,导致益阳市水位整体偏枯。益阳市南嘴、沅江、南县各外河水位较去年均低于2~3米以上;资水中下游水位普遍偏枯,资水桃江站较历年同期均值偏低3.7米左右。洞庭湖区各站点水位均比历年同期均值偏低3米左右,处于洞庭湖锅底的南县、沅江,是全国有名的“水袋子”,却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
根据省防汛部门的资料可知,在2013年干旱期间的7月1日8时~8月有4日8时,我省四水及三口来水量均较历史同期大幅减少。据统计,三口四水合计来水总量308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548亿立方米偏少43.7%,其中三口合计来水量211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307亿立方米偏少31.3%,四水合计来水量97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241亿立方米偏少59.6%。在湖南省超历史的特大干旱中,长江三峡来水持续偏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江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益阳市洞庭湖面临着新的课题。
二、枯水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干旱日趋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益阳市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之一,由于缺水和枯水期延长,益阳市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南县、沅江等原来水患突出的地区出现大面积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改种甚至绝收。有时地方甚至要依赖人工降雨,这在洞庭湖历史上极其罕见。在2011年和2013年,益阳市因旱损失惨重(见表1)。
表1 益阳市旱情统计表
项目内容 单位 年份
2011年 2013年
耕地面积 万亩 397
其中:受旱面积 万亩 193 206.25
其中:成灾面积 万亩 162.8 165.88
其中:失收面积 万亩 45.3 84.06
粮食总产 万吨 约241.8
其中:减产粮食 万吨 26 5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约318.4
其中:经济作物损失 亿元 2.7 5.2
农业人口 万人 356
其中:缺水人口中(万人)/大牲畜(万个) 万人 26.8/9.6 51.69/25.78
另外,根据三峡工程运用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每年从5月下旬开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这一时段正值湖区梅雨季节,外湖水位高导致湖区堤垸内各类涵闸无法自排,排泄泵站扬程与运行时间增加,生产成本提高。
2、不安全饮水问题进一步突出。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相应增加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加上现有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目前益阳市湖区比原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增加了50万人。
3、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洞庭湖是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而日益显现的缺水危机使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的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
此外,一些专家还表示,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湖里的鱼少了,品种也在急剧减少,渔业捕鱼时间越来越短。2009年,益阳市渔民捕鱼时间仅两个半月。有时下湖,也只能捕到一些小鱼小虾,连成本也挣不回。渔船搁浅在河滩上,死水滩里死鱼越来越多。
5、航运受阻。枯水造成益阳市星罗棋布的河流水位变浅,河道变窄,水面下取砂尾堆显露、暗礁突出,船舶搁浅、触碰事故频繁发生,造成洞庭湖区货流不畅。目前从洞庭湖进入湘江流域的货船,只有500吨以下的才能通过。 另外,由于枯水期延长,江湖水位偏低,还将造成洞庭湖气候改变,鼠患、虫害加剧等不利影响。
三、消除不利影响之意见
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枯水危机逼近,益阳市水利工作的思路也应进行调整,其工作目标应定在努力拓展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消除不利影响。
1、转变江湖治理思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大禹开始,多少人多少代为了治理水患,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但是治水没有止境,治理洞庭湖之路仍很遥远,任务仍很艰巨。洪灾和旱灾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文明的两把利剑。什么“洪水横流、尸飘四野”,什么“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正是这两把利剑下的悲惨写照。但是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抗洪,而对抗旱重视不够。在“后三峡”时代,迫使益阳市治水决不能将重点停留在抗洪防汛上,而必须将思路转变为“防汛与抗旱”“治涝与治旱”并重上来。面对“枯水危机”的常态化,治旱理念要从过去的应急管理为主向风险管理转变,改变那种旱灾来了才抗救应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提前防范,主动出击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好科学预防,高效抗救,积极主动地预防和降低“枯水危机”风险。当前,要解决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切实加强洞庭湖区自身的水利工程建设。
2、加大治理投入。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地域和部门资源,对益阳市湖区进行综合治理。江西省为了加强包括山林、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与开发,成立了“山江湖综合管理办公室”,对鄱阳湖实行垂直管理,矛盾的解决直接由省直部门出面协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鄱阳湖自然资源管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湖南省岳阳市为了治理东洞庭湖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而益阳市没有。益阳市也应参照江西省鄱阳湖和岳阳市东洞庭湖的办法,成立相应的机构,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管理权限上予以确立。
3、努力促成骨干性工程上马。益阳市在洞庭湖区要应对枯水危机,首先依赖于洞庭湖与长江三峡工程运行的平衡关系的改善。所以益阳要与岳阳、常德、长沙一道努力促成长江南岸洞庭湖入口、出口处建成骨干性工程。第一,通过在上荆江南岸建设水闸和渠道,可将长江水引入洞庭湖区,采取工程性措施补水。通过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进长江水80亿立方米,灌溉洞庭湖区商品粮农田,泽润湿地。第二,在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兴建一座利于航运、防洪、蓄水的蓄水闸坝,在汛末关闸蓄水。第三,积极争取三峡工程尽快实施生态调度。近年来由于湖区水位下降,洞庭湖湿地已开始出现湿地生态逆向演化迹象,因此三峡工程尽快实施生态调度,保证洞庭湖区河流湖泊生态最小需求,维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生态健康。
4、加快蓄水工程建设步伐。当前,要解决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切实加强洞庭湖自身应对“枯水危机”的水利工程建设。由于连年干旱逐渐成为洞庭湖区的常态,益阳市应该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重排涝、轻抗旱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内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区密布的水网河系修建平原水库,在丰水期留蓄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利于枯水期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安全,还可补充湿地生态水量,实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湖南省已经规划在藕、松支河道建设平原水库,这些水库建成后,高洪时可滞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济湖。益阳市为了对日益加剧的干旱威胁,也要充分利用内湖、内河兴建可蓄、可排的拦河水闸,并加强垸内灌排体系建设,兴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通过以上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主动降低枯水危机风险,做到常年“河流不斷流,生态不恶化”。
【关键词】 三峡枢纽工程;治理;形势分析;益阳市对策
一、三峡枢纽工程运行后“枯水危机”迫近
三峡工程建成后对益阳市的影响总体来说,将大大减轻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过去,水患一直是益阳市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心腹大患,每年汛期,人们便寝食难安。后据统计,近60年来,洞庭湖区洪涝灾害频发,平均1.5年发生一次洪涝灾害。1950年至2000年的51年中,益阳市发生溃垸的年份有16年,其中重灾6年。三峡工程的建成使用后长江中下游分洪量减少,减轻了洞庭湖区的防洪压力,为根治洞庭湖区百年水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三峡工程投入运行后,长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锐减,洞庭湖淤积量将大幅减少,这对维持洞庭湖调蓄容积和延长洞庭湖寿命十分有利。这种形势的转变固然是三峡工程的效益体现,但在益阳市,日益显现的水资源短缺而面临的枯水危机,成为了综合治理洞庭湖的新课题。
据湖南省及益阳市水利部门的监测显示,近年来长江入洞庭湖三口河系衰退特征已十分明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1501亿立方米,而1990年至1998年长江入湖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已减少至621亿立方米,减少880亿立方米。三峡枢纽工程蓄水以来,长江入湖流量进一步减少。
水文资料表明:淞滋河东支沙道观从1974年开始出现断流,2002年以前平均断流150天,2003年至2007年平均断流骤增至205天;虎渡河弥陀寺由2002年前的断流127天增加至155天,而南闸以下一般断流时间达到280天以上;藉池河西支进康家岗由断流241天增加到近几年的平均每年255天,其中2006年断流长达338天,是有记载以来最长断流记录。
三峽工程运行,益阳市的枯水危机日益显现。益阳市洞庭湖干旱现象逐年加剧,益阳市北部地区将成为新的干旱带。根据益阳市防汛部提供的资料,2011年,由于长江、四水降水持续偏少,导致益阳市水位整体偏枯。益阳市南嘴、沅江、南县各外河水位较去年均低于2~3米以上;资水中下游水位普遍偏枯,资水桃江站较历年同期均值偏低3.7米左右。洞庭湖区各站点水位均比历年同期均值偏低3米左右,处于洞庭湖锅底的南县、沅江,是全国有名的“水袋子”,却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
根据省防汛部门的资料可知,在2013年干旱期间的7月1日8时~8月有4日8时,我省四水及三口来水量均较历史同期大幅减少。据统计,三口四水合计来水总量308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548亿立方米偏少43.7%,其中三口合计来水量211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307亿立方米偏少31.3%,四水合计来水量97亿立方米,比历年同期均值241亿立方米偏少59.6%。在湖南省超历史的特大干旱中,长江三峡来水持续偏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江湖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益阳市洞庭湖面临着新的课题。
二、枯水危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1、干旱日趋严重,制约着洞庭湖区经济发展。益阳市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主产区之一,由于缺水和枯水期延长,益阳市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南县、沅江等原来水患突出的地区出现大面积灌溉困难,导致农作物改种甚至绝收。有时地方甚至要依赖人工降雨,这在洞庭湖历史上极其罕见。在2011年和2013年,益阳市因旱损失惨重(见表1)。
表1 益阳市旱情统计表
项目内容 单位 年份
2011年 2013年
耕地面积 万亩 397
其中:受旱面积 万亩 193 206.25
其中:成灾面积 万亩 162.8 165.88
其中:失收面积 万亩 45.3 84.06
粮食总产 万吨 约241.8
其中:减产粮食 万吨 26 51
农业总产值 亿元 约318.4
其中:经济作物损失 亿元 2.7 5.2
农业人口 万人 356
其中:缺水人口中(万人)/大牲畜(万个) 万人 26.8/9.6 51.69/25.78
另外,根据三峡工程运用调度方案,三峡水库每年从5月下旬开始集中泄水,增加下泄流量,洞庭湖水位平均抬高0.62米至1.25米,而这一时段正值湖区梅雨季节,外湖水位高导致湖区堤垸内各类涵闸无法自排,排泄泵站扬程与运行时间增加,生产成本提高。
2、不安全饮水问题进一步突出。由于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相应增加了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加上现有取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目前益阳市湖区比原规划的饮水不安全人数增加了50万人。
3、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洞庭湖是亚洲乃至全球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而日益显现的缺水危机使洞庭湖原有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由于水位降低,洞庭湖原有的“水涨为湖、水落为洲”的湿地特性正在呈现逆向演化。湿地鸟类食物减少、候鸟越冬形势严峻。一些洲滩上,大量种植的欧美杨等外来物种取代了原有的芦苇等地方物种,一些地方湿地正在变成“林区”。
此外,一些专家还表示,蓄水量减少导致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湖里的鱼少了,品种也在急剧减少,渔业捕鱼时间越来越短。2009年,益阳市渔民捕鱼时间仅两个半月。有时下湖,也只能捕到一些小鱼小虾,连成本也挣不回。渔船搁浅在河滩上,死水滩里死鱼越来越多。
5、航运受阻。枯水造成益阳市星罗棋布的河流水位变浅,河道变窄,水面下取砂尾堆显露、暗礁突出,船舶搁浅、触碰事故频繁发生,造成洞庭湖区货流不畅。目前从洞庭湖进入湘江流域的货船,只有500吨以下的才能通过。 另外,由于枯水期延长,江湖水位偏低,还将造成洞庭湖气候改变,鼠患、虫害加剧等不利影响。
三、消除不利影响之意见
洞庭湖进入“后三峡”时代后,枯水危机逼近,益阳市水利工作的思路也应进行调整,其工作目标应定在努力拓展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消除不利影响。
1、转变江湖治理思路。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从大禹开始,多少人多少代为了治理水患,献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但是治水没有止境,治理洞庭湖之路仍很遥远,任务仍很艰巨。洪灾和旱灾自古以来就是威胁人类文明的两把利剑。什么“洪水横流、尸飘四野”,什么“赤地千里,饿殍载道”,正是这两把利剑下的悲惨写照。但是过去,人们往往只重视抗洪,而对抗旱重视不够。在“后三峡”时代,迫使益阳市治水决不能将重点停留在抗洪防汛上,而必须将思路转变为“防汛与抗旱”“治涝与治旱”并重上来。面对“枯水危机”的常态化,治旱理念要从过去的应急管理为主向风险管理转变,改变那种旱灾来了才抗救应急管理模式,大力推行提前防范,主动出击的风险管理模式,做好科学预防,高效抗救,积极主动地预防和降低“枯水危机”风险。当前,要解决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切实加强洞庭湖区自身的水利工程建设。
2、加大治理投入。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地域和部门资源,对益阳市湖区进行综合治理。江西省为了加强包括山林、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与开发,成立了“山江湖综合管理办公室”,对鄱阳湖实行垂直管理,矛盾的解决直接由省直部门出面协调,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鄱阳湖自然资源管理的权威性和统一性。湖南省岳阳市为了治理东洞庭湖也成立了相应的专门机构,而益阳市没有。益阳市也应参照江西省鄱阳湖和岳阳市东洞庭湖的办法,成立相应的机构,在人员编制、财政投入、管理权限上予以确立。
3、努力促成骨干性工程上马。益阳市在洞庭湖区要应对枯水危机,首先依赖于洞庭湖与长江三峡工程运行的平衡关系的改善。所以益阳要与岳阳、常德、长沙一道努力促成长江南岸洞庭湖入口、出口处建成骨干性工程。第一,通过在上荆江南岸建设水闸和渠道,可将长江水引入洞庭湖区,采取工程性措施补水。通过工程在9月至10月、11月至次年2月引进长江水80亿立方米,灌溉洞庭湖区商品粮农田,泽润湿地。第二,在洞庭湖出口处城陵矶,兴建一座利于航运、防洪、蓄水的蓄水闸坝,在汛末关闸蓄水。第三,积极争取三峡工程尽快实施生态调度。近年来由于湖区水位下降,洞庭湖湿地已开始出现湿地生态逆向演化迹象,因此三峡工程尽快实施生态调度,保证洞庭湖区河流湖泊生态最小需求,维持河流生态流量,维护河流、湖泊和湿地的生态健康。
4、加快蓄水工程建设步伐。当前,要解决提高水资源的综合配置,切实加强洞庭湖自身应对“枯水危机”的水利工程建设。由于连年干旱逐渐成为洞庭湖区的常态,益阳市应该改变以往农田水利建设重排涝、轻抗旱的传统思路,充分利用现有的内湖和蓄洪垸洼地蓄水,并利用湖区密布的水网河系修建平原水库,在丰水期留蓄宝贵的水资源,不仅利于枯水期保障农业生产和居民饮用水安全,还可补充湿地生态水量,实现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湖南省已经规划在藕、松支河道建设平原水库,这些水库建成后,高洪时可滞洪蓄水,枯水期可引江济湖。益阳市为了对日益加剧的干旱威胁,也要充分利用内湖、内河兴建可蓄、可排的拦河水闸,并加强垸内灌排体系建设,兴建一批提灌泵站等提水工程。通过以上工程建设,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环境的关系,主动降低枯水危机风险,做到常年“河流不斷流,生态不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