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 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
【机 构】
:
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433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明确破裂前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破裂风险因素.方法 构建特异性破裂前期动脉瘤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并将其与破裂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进行了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破裂前期组与破裂组在形态学指标及瘤体低壁面切应力面积比(LSA)、瘤体剪切震荡指数(OS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破裂前期组平均瘤体壁面切应力(WSS)较破裂组显著降低(P=0.024);其中颈体比(AR)与LSA和OSI存在正相关关系,体径比(SR)与平均瘤体WS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 处于破裂前期的颅内动脉瘤与破裂颅内动脉瘤有着相似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较低的WSS和子囊的形成可能是促进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经验及技术要点,为该部位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治疗的A1段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治疗效果、手术技巧及随访情况.结果 16例A1段动脉瘤患者资料被收集,均经介入栓塞治疗,其中5例患者使用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根据动脉瘤部位及形态,微导管头端塑形技术进入瘤腔并维持稳定.动脉瘤均完全填塞,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一些新兴的生物医学材料逐渐被各个医学学科开发与应用,而这些新的生物医学材料也为医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为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这些新生材料中壳聚糖(chitosan)属于应用较广泛且疗效显著的一款,尤其是近年来在神经外科领域中对壳聚糖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现就其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进展做简要综述。
一、意义和背景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超过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的[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一直被认为是治疗颅外段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2].首都医科大学北京良乡教学医院神经外科从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对57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62侧CEA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目的 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是公认的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手术方法,但对其远期疗效仍然存在争议.此研究的目的是使用标准化评估手段系统地探讨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1例平均随访9.7年且临床资料完整的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患者.分别在术前、术后1年、5年、终末时进行随访,评估手段包括定量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技术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9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均行后正中椎板切开入路,暴露病灶后,行吲哚菁绿荧光造影,观察肿瘤边界、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依次阻断供血动脉、切除肿瘤、阻断引流静脉.结果 9例患者中,6例位于颈段,3例位于胸段.其中3例为von Hippel-Lindau's综合征.9例均可通过荧光造影明确供血动脉数量,其中2例可见多根供血动脉,并可
目的 研究合并海马硬化的儿童颞叶癫痫,分析不同因素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前颞叶切除术的合并海马硬化的儿童颞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术后发作情况利用Engel分级将其分为又发作组与无发作组,统计起病年龄、性别、病史长短、手术年龄、影像表现及是否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Ⅲa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7例病理证实为FCDⅢa,18例为单纯海马硬
目的 评价术中磁共振和神经导航技术在66例经鼻内镜巨大垂体腺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7月至2013年6月,共计66例由单个术者在术中磁共振导航下经鼻内镜行垂体腺瘤切除手术.肿瘤大小为40.0 ~ 59.9 mm,平均48.5 mm.根据术中扫描结果,决定继续切除或者结束手术.结果 66例手术共扫描103次,扫描1~3次,平均1.56次.第1次扫描发现残留30例,其中13例未进一步手术,17
胶质母细胞瘤是脑恶性肿瘤中病死率最高和最常见的一种,其肿瘤细胞常常呈浸润性生长,其侵袭转移的能力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variantⅢ,EGFRvⅢ)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最常见的突变类型,新近研究表明其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指发生于发育期胎儿或婴儿的大脑非进展性缺陷或损害导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的一组综合征.脑瘫中痉挛型约占60% ~ 70%,其治疗方法包括康复治疗、鞘内注射巴氯芬(intrathecaibaclofen,ITB)、矫形术、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eripheral neurotomy,SPN)以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