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阅读中,我们常常会被一两个陌生的甚至熟悉的成语束缚住手脚,而导致阅读陷于困境,造成望文生义,致使出现离开词典不能阅读的现象。其实分析理解一两个关键字就会茅塞顿开,立刻惊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阅读离不开平时成语的积累,成语的积累离不开巧妙的分析理解。下面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抓住关键字义理解与记忆
很多时候,记住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也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例如:
暴殄(tiǎn)天物: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不胫而走:胫,小腿。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其他如:并行不悖(相反)、不孚(使人信服)众望、不负(辜负)众望、不即(接近)不离、不经(通常的道理)之谈、不刊(修改)之论、不容置喙(嘴)、不速(邀请)之客、不易(更改)之论、不虞(预料)之事、不足为训(法则)、待价而沽(卖),等等。
并列结构的成语,记住一个字的意思,或理解与之相对或相反的那个字的意思,整个成语意义就会迎刃而解。例如:超尘拔(超过)俗、惩(警戒)前毖(谨慎)后、殚(尽)精竭虑、党(袒护)同伐(攻击)异、揆(kuí,推测揣度)情度理、否(pǐ,凶)极泰(吉)来、穷兵黩(尽)武、求全责(要求)备(完备)、色厉内(内心)荏(rěn,软弱)、文(文官)恬(安逸)武嬉、云谲(jué,怪异)波诡(怪异),等等。
二、借助文言知识理解与记忆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很多成语中保留了文言知识,我们利用学过的文言知识巧解成语意义就会驾轻就熟,而且会有引人入胜之效。例如:
古今异义:币(礼物)重言甘、便宜(适宜)行事、名副其实(他的实际)、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缘木(树)求鱼,等等。
一词多义:相(审察)机行事、开诚相(偏指一方)见、肝胆相(互相)照、与(跟着,随着)日俱增、欲取姑与(给予)、以(用)己度人、以(把)讹传讹、因(依靠)人成事、因(依靠)利乘便、安(心安)之(代词,代人或事)若素(平常)、各行其是(正确)、公诸(兼词,之于)同好,等等。
通假字:拨乱反(返)正、瑕瑜互见(现)、再接再厉(砺,磨)、一暴(曝,pù,晒)十寒、秀外惠(慧)中、博闻强识(志)、信口开河(合)、厉(砺,磨)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厝(措,放置)火积薪、无庸(用)讳言、好高务(骛,追求)远、矢(誓)口否认,等等。
词类活用:沐猴而冠(名词用作动词,戴帽)、风(名词用作状语)餐露(名词用作状语)宿、鳞(名词用作状语)次栉(名词用作状语)比、管(名词用作状语,用管)窥蠡(lí,名词用作状语,用贝壳做的瓢)测、吐故(形容词用作名词)纳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汗(名词用作使动词)牛充栋,等等。
文言句式:受制于人(被动句)、唯利是图(宾语前置句,图利)、嗤之以鼻(介词结构后置,以鼻嗤之)、以邻为壑(以……为……,固定结构),等等。
三、通过诗文故事理解记忆
成语中的大多数源于古代诗文,或是直接援用诗文,如“兢兢业业”(《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发号施令”(《尚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或是经过改造,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短兵相接”(《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榖兮短兵接。”)。源于古代诗文的成语,我们以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为主要识记范围,例如: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论语》),扑朔迷离(《木兰辞》),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放浪形骸、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兰亭集序》),物华天宝、物换星移(《滕王阁序》),勾心斗角(《阿房宫赋》),信誓旦旦、二三其德(《诗经·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陈情表》),景从云合、貌耸神溢(《柳毅传》),等等。其他常见容易用错的如: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可叹》)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长袖善舞:“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得陇望蜀:后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叫他平定陇右(今甘肃一带)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得鱼忘筌(quán):“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庄子·外物》)筌是用来捕鱼的,
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杜牧《赠别》)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耳提面命:“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
瓜田李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古诗《君子行》)意思是让人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避免嫌疑。而瓜田李下就是指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盲人瞎马:“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世说新语·排调》)比喻境况极端危险。
明日黄花:“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比喻已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那些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中概括出来的成语,如果我们能够了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的梗概,成语的意义也不难破解。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南柯一梦、南辕北辙、螳臂当(dāng)车、嗟来之食、开天辟地、黔驴技穷,等等。其他常见容易用错的如:
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沆瀣(hàng xiè)一气: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取中了他。于是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火中取栗: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受人利用,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得不到好处。
鸡鸣狗盗: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以脱险逃回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乐不思蜀: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有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掌握成语的意义必须求真务实,准确理解与记忆,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在遇到陌生的成语时要翻查工具书,在了解成语词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然后积累下来,并经常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熟练理解掌握成语这一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工具。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中学)
一、抓住关键字义理解与记忆
很多时候,记住一两个关键字的意思,也是轻松破解整个成语意义的钥匙。例如:
暴殄(tiǎn)天物:殄,灭绝;天物,指草木、鸟兽等。指灭绝各种自然生物,泛指任意损害、糟蹋物品。不胫而走:胫,小腿。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其他如:并行不悖(相反)、不孚(使人信服)众望、不负(辜负)众望、不即(接近)不离、不经(通常的道理)之谈、不刊(修改)之论、不容置喙(嘴)、不速(邀请)之客、不易(更改)之论、不虞(预料)之事、不足为训(法则)、待价而沽(卖),等等。
并列结构的成语,记住一个字的意思,或理解与之相对或相反的那个字的意思,整个成语意义就会迎刃而解。例如:超尘拔(超过)俗、惩(警戒)前毖(谨慎)后、殚(尽)精竭虑、党(袒护)同伐(攻击)异、揆(kuí,推测揣度)情度理、否(pǐ,凶)极泰(吉)来、穷兵黩(尽)武、求全责(要求)备(完备)、色厉内(内心)荏(rěn,软弱)、文(文官)恬(安逸)武嬉、云谲(jué,怪异)波诡(怪异),等等。
二、借助文言知识理解与记忆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很多成语中保留了文言知识,我们利用学过的文言知识巧解成语意义就会驾轻就熟,而且会有引人入胜之效。例如:
古今异义:币(礼物)重言甘、便宜(适宜)行事、名副其实(他的实际)、名士风流(风度和习气)、缘木(树)求鱼,等等。
一词多义:相(审察)机行事、开诚相(偏指一方)见、肝胆相(互相)照、与(跟着,随着)日俱增、欲取姑与(给予)、以(用)己度人、以(把)讹传讹、因(依靠)人成事、因(依靠)利乘便、安(心安)之(代词,代人或事)若素(平常)、各行其是(正确)、公诸(兼词,之于)同好,等等。
通假字:拨乱反(返)正、瑕瑜互见(现)、再接再厉(砺,磨)、一暴(曝,pù,晒)十寒、秀外惠(慧)中、博闻强识(志)、信口开河(合)、厉(砺,磨)兵秣马、流言蜚(飞)语、厝(措,放置)火积薪、无庸(用)讳言、好高务(骛,追求)远、矢(誓)口否认,等等。
词类活用:沐猴而冠(名词用作动词,戴帽)、风(名词用作状语)餐露(名词用作状语)宿、鳞(名词用作状语)次栉(名词用作状语)比、管(名词用作状语,用管)窥蠡(lí,名词用作状语,用贝壳做的瓢)测、吐故(形容词用作名词)纳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汗(名词用作使动词)牛充栋,等等。
文言句式:受制于人(被动句)、唯利是图(宾语前置句,图利)、嗤之以鼻(介词结构后置,以鼻嗤之)、以邻为壑(以……为……,固定结构),等等。
三、通过诗文故事理解记忆
成语中的大多数源于古代诗文,或是直接援用诗文,如“兢兢业业”(《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发号施令”(《尚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或是经过改造,如“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短兵相接”(《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榖兮短兵接。”)。源于古代诗文的成语,我们以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为主要识记范围,例如: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分崩离析、祸起萧墙(《论语》),扑朔迷离(《木兰辞》),觥筹交错(《醉翁亭记》),游刃有余、目无全牛(《庖丁解牛》),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放浪形骸、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兰亭集序》),物华天宝、物换星移(《滕王阁序》),勾心斗角(《阿房宫赋》),信誓旦旦、二三其德(《诗经·氓》),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朝不虑夕(《陈情表》),景从云合、貌耸神溢(《柳毅传》),等等。其他常见容易用错的如: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杜甫《可叹》)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长袖善舞:“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比喻做事有所凭借,就容易成功。
当仁不让:“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得陇望蜀:后汉光武帝刘秀下命令给岑彭“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叫他平定陇右(今甘肃一带)以后领兵南下,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得鱼忘筌(quán):“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庄子·外物》)筌是用来捕鱼的,
得到了鱼,就忘掉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杜牧《赠别》)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耳提面命:“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诗经·大雅·抑》)意思是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形容恳切地教导。
瓜田李下:“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古诗《君子行》)意思是让人们要注意自己所处的地位,避免嫌疑。而瓜田李下就是指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
盲人瞎马:“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世说新语·排调》)比喻境况极端危险。
明日黄花:“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比喻已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那些从古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中概括出来的成语,如果我们能够了解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的梗概,成语的意义也不难破解。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洛阳纸贵(比喻著作风行一时)、南柯一梦、南辕北辙、螳臂当(dāng)车、嗟来之食、开天辟地、黔驴技穷,等等。其他常见容易用错的如:
高山流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比喻知音或乐曲高妙。
沆瀣(hàng xiè)一气:唐朝崔瀣参加科举考试,考官崔沆取中了他。于是当时有人嘲笑说:“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火中取栗: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都被猴子给吃了。比喻受人利用,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得不到好处。
鸡鸣狗盗: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作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以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以脱险逃回齐国。(《史记·孟尝君列传》)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乐不思蜀:蜀汉亡国后,后主刘禅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有一天,司马昭问他想念不想念西蜀,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掌握成语的意义必须求真务实,准确理解与记忆,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在遇到陌生的成语时要翻查工具书,在了解成语词面意义的基础上,弄清它的实际意义,然后积累下来,并经常将之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做下去,就一定能熟练理解掌握成语这一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语言工具。
(作者单位:河北省卢龙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