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研究中,强调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应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已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当前,教学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从实践中笔者实现了:一、用情境激活数字的活力;二、让情境实现数学也有美;三、用情境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情境实践感悟数学。但是,从中要认清滥用情境的现象。
【关键词】情境 激活 激起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9-01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研究中,强调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情境的创设是实践该课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应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题的研究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数学应用的教学模式很好的顺应了这一理念的发展。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活动。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情境创设,不同的情境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效的情境教学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在具体的实践中,除了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它还能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的体现,真正达到数学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略有心得,现拟就此求教于方家。
一、用情境激活数字的活力
《数的认识》一课,我们都知道只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教学时并非一定要在情境中完成,可当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这一知识点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随意的出示一个数字,我们看到的或想到的也只有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而已,它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把一个数字放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大不一样了。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同样是认数,在这种环境中所认识的数是有活力的、有生命的、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深刻具体的,对内容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彩多样的。最终学生所知道的不仅仅是认数。
二、从情境中体现数学之“美”
数学总给人留下的是公式+定义、符号+运算等枯燥乏味的印象,人们好像从来就没有把它和“美”联系起来。纵观各类课堂,无论是优质课、示范课还是平常的教学课,我们也却实难能体会到美的感受。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事物的产生层出不穷,吸引学生视野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数学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不能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我们的教学肯定会事倍功半。美的东西,人人爱之,也人人想用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掘数学的美,不但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盎然,还可以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用情境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旧人教版的《条形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几年的降雨量认识条形统计图,长期以来,我都以这样的模式完成教学,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尝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讨论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等程序,从没有想到挖掘此外的有用信息。而情境教学这一理念使我重新审视了这一例题,例题中降雨量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为什么教材要这样安排呢?原来1998年是我国被洪水侵害最大的一年,因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我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1998年有关洪水灾害的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对比看出1998年的降雨量最高时,让同学们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的交流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对1998年洪灾带来的损失与伤害痛心不已,从而激起了他们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同样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识的就不仅仅是条形统计图了。
美丽的世界呼唤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养成,我们教师应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的环保内容,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标》中也强调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
四、在情境实践中感悟数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中认识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情境,如可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创新、在情境中体验合作等,不同的情境能引发学生不同的感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教材所渗透信息的挖掘、开发。当然,万事皆须有度,在当前的情境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情境形式化、为情境而情境、 “情境味” 冲淡了“数学味”、 情境泛滥等。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情境教学的真正内涵,在教学中就能自觉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多彩的世界。新的教育观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将现代意识有机地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长大后不仅能适应未来社会,而且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推开它,我们会看到阳光和鲜花。
参考文献:
[1]周日南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2]郑强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出版,2004年。
[3]吕传汉、汪秉彝主编《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4]《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关键词】情境 激活 激起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49-01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研究中,强调创设情境是提出问题的前提,因此情境的创设是实践该课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学应创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就是情境创设的过程。而且“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 “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题的研究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到数学应用的教学模式很好的顺应了这一理念的发展。
所谓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认知客体与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活动。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情境创设,不同的情境又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有效的情境教学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在具体的实践中,除了能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外,它还能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的体现,真正达到数学中“三维一体”的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略有心得,现拟就此求教于方家。
一、用情境激活数字的活力
《数的认识》一课,我们都知道只要让学生会读、会写就可以了,教学时并非一定要在情境中完成,可当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认识这一知识点时,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随意的出示一个数字,我们看到的或想到的也只有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而已,它是枯燥无味的,但是把一个数字放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大不一样了。如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约是8844米。天安门广场面积约4400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00人。北京故宫占地面积约720000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雄伟的万里长城全长约6700000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同样是认数,在这种环境中所认识的数是有活力的、有生命的、有实际意义的,学生对数的认识是深刻具体的,对内容的感受是丰富的,多彩多样的。最终学生所知道的不仅仅是认数。
二、从情境中体现数学之“美”
数学总给人留下的是公式+定义、符号+运算等枯燥乏味的印象,人们好像从来就没有把它和“美”联系起来。纵观各类课堂,无论是优质课、示范课还是平常的教学课,我们也却实难能体会到美的感受。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新事物的产生层出不穷,吸引学生视野的东西越来越多,如果数学始终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枯燥乏味,不能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我们的教学肯定会事倍功半。美的东西,人人爱之,也人人想用之,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掘数学的美,不但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盎然,还可以在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用情境激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旧人教版的《条形统计图》一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几年的降雨量认识条形统计图,长期以来,我都以这样的模式完成教学,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尝试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讨论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等程序,从没有想到挖掘此外的有用信息。而情境教学这一理念使我重新审视了这一例题,例题中降雨量最高的年份是1998年,为什么教材要这样安排呢?原来1998年是我国被洪水侵害最大的一年,因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最后一次教学中,我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1998年有关洪水灾害的信息,在教学中通过对比看出1998年的降雨量最高时,让同学们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只用了4分钟的时间,同学们的交流内容十分丰富,他们对1998年洪灾带来的损失与伤害痛心不已,从而激起了他们爱护地球、爱护环境的强烈的环保意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同样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生认识的就不仅仅是条形统计图了。
美丽的世界呼唤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养成,我们教师应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的环保内容,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课标》中也强调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思想。
四、在情境实践中感悟数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情境中认识数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
情境的创设多种多样,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情境,如可以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创新、在情境中体验合作等,不同的情境能引发学生不同的感受,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教材所渗透信息的挖掘、开发。当然,万事皆须有度,在当前的情境教学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情境形式化、为情境而情境、 “情境味” 冲淡了“数学味”、 情境泛滥等。只要我们能正确认识情境教学的真正内涵,在教学中就能自觉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
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而是多彩的世界。新的教育观使我们认识到,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着眼于人的发展,将现代意识有机地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教学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长大后不仅能适应未来社会,而且要成为一个时代的强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学课堂应该是一扇窗,推开它,我们会看到阳光和鲜花。
参考文献:
[1]周日南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
[2]郑强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出版,2004年。
[3]吕传汉、汪秉彝主编《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
[4]《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