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在《教师——精神上的长途跋涉者》的书籍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短短的描述,却让我记忆尤新,最重要的是这句话一直指引着我在课堂中一直秉持着的教育理念,正是这样的理念慢慢的成为我个人教学的标签:激情课堂。
“什么是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问题在得知要参加学区组织的“成长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在我的脑中萦绕。我选择了绘本《跑跑镇》,故事主要讲了跑跑镇上的居民都喜欢快跑,快跑就免不了撞在一起:小猫和小鹰撞在一起出现了什么?苹果和红宝石撞在一起?全书充满生活中幽默诙谐的小情趣。故事有想象力,构思巧妙,以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人忍俊不禁。可是多次试教后效果并不佳,听课的老师一致和我说:不有趣,孩子不是很感兴趣。有趣的故事却一点也不有趣的教学现场,孩子的情绪反应也让我始料未及。目标指定没有问题,环节没有问题,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我不断回看试教的视频,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1.语言平淡
第一个环节“跑跑镇”的出现,我很平淡的说:“孩子们,今天来到了跑跑镇,看看跑跑镇有些什么?”孩子们的兴趣随着我的语气平淡了下来,后面的环节的兴趣也就没有激发出来。
2.当“汽车”和“梯子”跑着碰到一起的时候,我的小结:汽车和梯子,碰出了一辆消防车。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的时候,他们的小结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3.孩子们有很好的创意的时候,我的回应只是“说的真好”“很棒”等等,有时甚至都没有回应幼儿。
二、回应贫乏
1.当孩子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没有积极的回应,而是会直接否认孩子的回答。如出现“苹果”和“肉丸”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苹果和肉丸碰到一起,会变成有肉味的苹果。”而我的回应则是:“你吃过这样的苹果吗?”孩子立刻就失望的坐了下去。
2.当我问孩子们“白熊和黑熊碰到一起,会变成什么”时,孩子一下子就说到:熊猫。要到了我的答案,我就没有回应,直接讲故事讲下去了。
出现的情况还不止这些,比如说我一直坐在前面的椅子上,和孩子们的互动基本没有,很明显的感到了距离。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教师没有激情,孩子何来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的学习了。找到了原因,我便开始了实践的过程。
一、 語言——教学活动的“晴雨伞”
1.语气要温和
在教学中都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语气,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语调要抑扬
语调是语言用的最高级、最具说服力的一种形式,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
挥最佳的效能。
3. 语言要幽默
语言中的幽默,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驱散孩子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
4.语句要短小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瞬时记忆不发达。因此他们对较长或复杂的语句理解较困
难。如果一句话超过了8个词,那么幼儿就会听了后面而忘了前面。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用短小、富有节奏感、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语言给幼儿讲述,幼儿才会乐于接受。
二、回应——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激情来自于精心的备课,来源于对目标深刻的认识,对内容的熟知,更来源于富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是备教案,还要备提问过后对于幼儿回答后老师的回应。
1.备幼儿——360度无死角
借助于师幼互动的回应的预案表,我将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一一罗列,想出尽可能的孩子的回答,然后预设教师的回应,做到不管幼儿什么样的回答,我都能一一回应。还是以《跑跑镇》为例,我也渐渐的的梳理了一些回应的策略:
(1)追问式回应策略
追问就是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2)抛接式回应策略
抛接就是接住一个或一部分把孩子的话题,抛给集体,通过生生互动和经验碰撞达成共识。”其他孩子都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充分做透了了大家对这张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3)点拨式回应策略
通过我的点拨式提问,孩子的思维马上扩展,避免了一些消极经验的反馈。
(4)小结式回应策略
小结式回应就是把孩子原本冗长、不清晰的表达意思提炼成一句精简的话。(5)接话式回应策略
(5)情趣式回应策略
课堂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要重点分析的,教师回应有时也未必有固定的答案和方
向,偶尔用几句俏皮话机智得回应孩子的反映,不但会有效使用时间,还会为课堂带来乐趣。如很自然轻松的过渡到了看图书的环节。
日常教学中我们运用到的语言回应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欣赏式回应、补充理解式回应、评价性回应、留疑式回应等,我们追求的不是回应形式上的多种多样,而是回应质量上的有效性。
2.备教师——一颗定心丸
(1)知识储备——“要想供给幼儿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缸鲜活的水”。在上公开课之前,幼儿教师要吃透各领域的教学特点,熟悉整个教学体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身的长处,做到熟而精,得心应手。反之,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什么是一节好的教学活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孩子兴趣?让孩子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这样的问题在得知要参加学区组织的“成长在课堂”教学评比后在我的脑中萦绕。我选择了绘本《跑跑镇》,故事主要讲了跑跑镇上的居民都喜欢快跑,快跑就免不了撞在一起:小猫和小鹰撞在一起出现了什么?苹果和红宝石撞在一起?全书充满生活中幽默诙谐的小情趣。故事有想象力,构思巧妙,以出人意料的结果,让人忍俊不禁。可是多次试教后效果并不佳,听课的老师一致和我说:不有趣,孩子不是很感兴趣。有趣的故事却一点也不有趣的教学现场,孩子的情绪反应也让我始料未及。目标指定没有问题,环节没有问题,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于是我不断回看试教的视频,我发现了问题所在:
1.语言平淡
第一个环节“跑跑镇”的出现,我很平淡的说:“孩子们,今天来到了跑跑镇,看看跑跑镇有些什么?”孩子们的兴趣随着我的语气平淡了下来,后面的环节的兴趣也就没有激发出来。
2.当“汽车”和“梯子”跑着碰到一起的时候,我的小结:汽车和梯子,碰出了一辆消防车。孩子们在自由想象的时候,他们的小结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3.孩子们有很好的创意的时候,我的回应只是“说的真好”“很棒”等等,有时甚至都没有回应幼儿。
二、回应贫乏
1.当孩子有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没有积极的回应,而是会直接否认孩子的回答。如出现“苹果”和“肉丸”出现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说:“苹果和肉丸碰到一起,会变成有肉味的苹果。”而我的回应则是:“你吃过这样的苹果吗?”孩子立刻就失望的坐了下去。
2.当我问孩子们“白熊和黑熊碰到一起,会变成什么”时,孩子一下子就说到:熊猫。要到了我的答案,我就没有回应,直接讲故事讲下去了。
出现的情况还不止这些,比如说我一直坐在前面的椅子上,和孩子们的互动基本没有,很明显的感到了距离。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原因显而易见,那就是教师没有激情,孩子何来学习的兴趣,更不用说积极主动的学习了。找到了原因,我便开始了实践的过程。
一、 語言——教学活动的“晴雨伞”
1.语气要温和
在教学中都要有慈母般温柔的语气,有效地激发起幼儿的内心体验,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语调要抑扬
语调是语言用的最高级、最具说服力的一种形式,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
挥最佳的效能。
3. 语言要幽默
语言中的幽默,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驱散孩子的疲倦感,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
4.语句要短小
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短、瞬时记忆不发达。因此他们对较长或复杂的语句理解较困
难。如果一句话超过了8个词,那么幼儿就会听了后面而忘了前面。所以,这就要求教师用短小、富有节奏感、符合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语言给幼儿讲述,幼儿才会乐于接受。
二、回应——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激情来自于精心的备课,来源于对目标深刻的认识,对内容的熟知,更来源于富有层次性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是备教案,还要备提问过后对于幼儿回答后老师的回应。
1.备幼儿——360度无死角
借助于师幼互动的回应的预案表,我将活动中教师的提问一一罗列,想出尽可能的孩子的回答,然后预设教师的回应,做到不管幼儿什么样的回答,我都能一一回应。还是以《跑跑镇》为例,我也渐渐的的梳理了一些回应的策略:
(1)追问式回应策略
追问就是教师在回应中把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抛向幼儿,帮助孩子提升经验,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2)抛接式回应策略
抛接就是接住一个或一部分把孩子的话题,抛给集体,通过生生互动和经验碰撞达成共识。”其他孩子都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充分做透了了大家对这张图片的观察和理解。
(3)点拨式回应策略
通过我的点拨式提问,孩子的思维马上扩展,避免了一些消极经验的反馈。
(4)小结式回应策略
小结式回应就是把孩子原本冗长、不清晰的表达意思提炼成一句精简的话。(5)接话式回应策略
(5)情趣式回应策略
课堂中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要重点分析的,教师回应有时也未必有固定的答案和方
向,偶尔用几句俏皮话机智得回应孩子的反映,不但会有效使用时间,还会为课堂带来乐趣。如很自然轻松的过渡到了看图书的环节。
日常教学中我们运用到的语言回应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欣赏式回应、补充理解式回应、评价性回应、留疑式回应等,我们追求的不是回应形式上的多种多样,而是回应质量上的有效性。
2.备教师——一颗定心丸
(1)知识储备——“要想供给幼儿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缸鲜活的水”。在上公开课之前,幼儿教师要吃透各领域的教学特点,熟悉整个教学体系,做到心中了如指掌,才能做到整合有度又有效。
(2)自身能力——每位教师在教学上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量在活动课中展示自身的长处,做到熟而精,得心应手。反之,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