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不弃,蜗居蚁垤(dié),暂屈一宿。”①这是明代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在剧作《卓文君》第二折中的一句道白。大意是说:“先生如若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寒舍中将就一夜。”
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为“蜗居”,一为“蚁垤”。
“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其实,“蜗居”一词源自“蜗庐”,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河东名人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的《魏略》篇中。据说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焦先的,造出一圆屋,形如蜗牛壳,故被称作“蜗牛庐”。②后被世人引伸为自家住屋的谦称。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屡次演绎“蜗居”词汇,譬如他的《蜗庐》诗首句:“小茸蜗庐便著家,槿篱莎径任欹斜。”③原来,过去文人叫自己的住屋“蜗居”为“蜗庐”、“蜗舍”。再如陆游的诗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蜗舍茨生草,龟肠饱淖糜”。④可见“蜗庐”也好,“蜗舍”也罢,也就是房主人甘愿蜗居自谦的词语。
陆游在《寓怀》诗中又说:“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蜗角,是比喻很小的地方,鼠肝,即鼠的肝,比喻轻微卑贱之物。宋代词人苏轼的词《满庭芳》也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⑤这里的“蜗角虚名”,又被比喻为微小的名声。
明清之际,蜗舍、蜗庐、蜗居等词已完全脱离原本“蜗牛壳”、“圆形房舍”之意,而大多是借以描述所居房屋窄小简陋。所以,不少作品中常将“蜗”字与“窄”、“陋”、“小”等字连用。明末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说及:“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此处既非“王侯宅”又非“百姓家”的“蜗居”,实际上是个“上比不足而下比有余”的小康之户。⑥
而大多“蜗居”者,家中没有前厅后院,住所窄小、寒酸。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在“蜗庐”一词后加上了一个“人”字,造出“蜗庐人”一词,以喻指穷人:“可知是人家,蜗庐人那如此娟好?”
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蜗居”便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为比喻窄小的住所,多指现代居室空间拥挤。不久前,北京一老人就创建了“胶囊公寓”,每间房仅两平方米,可谓“蜗居斗室”;楼市泡沫破灭,香港市民因买不起楼,面临着“蜗居化”的风险……
一为伏处,潜居的意思。旅居新加坡的女作家六六编剧了一部颇具争议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其主人公郭海萍自从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生活,打定主意存够首付钱就买房子。郭海萍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正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不够钱,只好暂且蜗居蜇伏。
“蚁垤”一词,原指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也作“蚁封”,犹言蚁穴自封。蚂蚁生性“聚众而居”,且同聚一穴。为防风雨及外来侵扰,常以“垤”作盖。北京大学法学院廉思副教授,根据“蚁聚”词义,经调查分析,提出了“蚁族”——“蚁居族”的概念,故而有了“蚁居”一词,即像蚂蚁一样过着群居的生活。
近年来,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好多大学毕业生挤进城里寻梦,不少自由职业者涌入城内“练摊”,故有了“北漂”、“沪漂”、“广漂”、“深漂”等新词的出现。这些人来都市发展,进城内生活,属低收入群体,城中无固定住所。优者出入于各个楼群的地下室;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聚居村”,有时六七个人租着一间狭小的房间,还掏着二三百元的床位费;劣者还有住“电缆地沟”或废弃的下水道的……眼下,房价居高不下,出租房价格也跟风上涨,“蚁族”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从学校旁边的廉租房到郊区的青年公寓,“蚁族”群体生活条件低劣,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而思想情绪波动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比蜗居者还严重。
为关注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了作者那是花开的新书《蚁居》。蚁居,顾名思义,比蜗居还要小。大学生上大学时有“天之骄子”的美称,一毕业就沦落为“蚁居一族”。80后的大学生马一峰、易可可为爱情和理想留在北京,在租来的洞穴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两人像蚂蚁一样省吃俭用地供用着一套小商品房,而现实却迫使他们一次又一次搬家、安家、离家、失去家、寻找家……⑦ 《蚁居2105》也是一部都市生活纪录片。故事发生在上海内环某高层合租房里,里面住了8男6女共14人,里面有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有在家SOHO的设计师,有自由散漫的老销售,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高价房,他们被迫颠沛流离,却永远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真可谓:
都市生活滋生蚁居族,都市房价演绎蜗居者。
房价泡沫引发高消费,蜗蚁群体造就众房奴。
于是,“房奴”一词应运而生。“房奴“的意思即为房屋的奴隶,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的黄金时期,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40%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了有奴役般的压抑。
对普通的市民而言,房子就是“吞金猛兽”,购房时,它毫不怜悯地吞噬你一生的所有积蓄;养房时,消耗你大量的时间、精力,什么物业费、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等等,每年持续不断地开销,同样会绵绵不断地消耗你的财力,故而让人成为商品住房的奴仆或奴隶。
年初,国内第一部以全景纪实手法展现当代都市“房奴”生活百态的影视剧作《房奴》,由张晓光执导,在各个电视台上演并热播着:中年型房奴,还贷危机导致夫妻离异;“月光族”房奴,没有房子结不了婚;“80后房奴”,父母给钱凑首付……⑧
演员李明启(丁母的饰演者)对“房奴”一词有两面性理解,比较到位:“如果你不是量力而行的话,‘奴’就是个贬义词;如果你根据自己收入的情况安排得很好,高高兴兴地努力工作还贷,那就不是受苦,而是幸福。”
注释:
①②③④⑤王慰庭、黄立业等编著《汉语典故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版。
⑥见文化中国—中国网2010.3.24。
⑦那时花开《蚁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版。
⑧龙飞《尴尬房事上档〈房奴〉》,《深圳电视报》2010年1月24日。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稷山
师范分院中文系)
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为“蜗居”,一为“蚁垤”。
“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其实,“蜗居”一词源自“蜗庐”,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河东名人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的《魏略》篇中。据说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焦先的,造出一圆屋,形如蜗牛壳,故被称作“蜗牛庐”。②后被世人引伸为自家住屋的谦称。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屡次演绎“蜗居”词汇,譬如他的《蜗庐》诗首句:“小茸蜗庐便著家,槿篱莎径任欹斜。”③原来,过去文人叫自己的住屋“蜗居”为“蜗庐”、“蜗舍”。再如陆游的诗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蜗舍茨生草,龟肠饱淖糜”。④可见“蜗庐”也好,“蜗舍”也罢,也就是房主人甘愿蜗居自谦的词语。
陆游在《寓怀》诗中又说:“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蜗角,是比喻很小的地方,鼠肝,即鼠的肝,比喻轻微卑贱之物。宋代词人苏轼的词《满庭芳》也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⑤这里的“蜗角虚名”,又被比喻为微小的名声。
明清之际,蜗舍、蜗庐、蜗居等词已完全脱离原本“蜗牛壳”、“圆形房舍”之意,而大多是借以描述所居房屋窄小简陋。所以,不少作品中常将“蜗”字与“窄”、“陋”、“小”等字连用。明末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说及:“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此处既非“王侯宅”又非“百姓家”的“蜗居”,实际上是个“上比不足而下比有余”的小康之户。⑥
而大多“蜗居”者,家中没有前厅后院,住所窄小、寒酸。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在“蜗庐”一词后加上了一个“人”字,造出“蜗庐人”一词,以喻指穷人:“可知是人家,蜗庐人那如此娟好?”
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蜗居”便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为比喻窄小的住所,多指现代居室空间拥挤。不久前,北京一老人就创建了“胶囊公寓”,每间房仅两平方米,可谓“蜗居斗室”;楼市泡沫破灭,香港市民因买不起楼,面临着“蜗居化”的风险……
一为伏处,潜居的意思。旅居新加坡的女作家六六编剧了一部颇具争议的电视连续剧《蜗居》,其主人公郭海萍自从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生活,打定主意存够首付钱就买房子。郭海萍们一波三折的买房奋斗史,正道出了都市无房族的困惑:攒不够钱,只好暂且蜗居蜇伏。
“蚁垤”一词,原指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也作“蚁封”,犹言蚁穴自封。蚂蚁生性“聚众而居”,且同聚一穴。为防风雨及外来侵扰,常以“垤”作盖。北京大学法学院廉思副教授,根据“蚁聚”词义,经调查分析,提出了“蚁族”——“蚁居族”的概念,故而有了“蚁居”一词,即像蚂蚁一样过着群居的生活。
近年来,农民工纷纷进城务工,好多大学毕业生挤进城里寻梦,不少自由职业者涌入城内“练摊”,故有了“北漂”、“沪漂”、“广漂”、“深漂”等新词的出现。这些人来都市发展,进城内生活,属低收入群体,城中无固定住所。优者出入于各个楼群的地下室;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聚居村”,有时六七个人租着一间狭小的房间,还掏着二三百元的床位费;劣者还有住“电缆地沟”或废弃的下水道的……眼下,房价居高不下,出租房价格也跟风上涨,“蚁族”不得不经常更换住所,从学校旁边的廉租房到郊区的青年公寓,“蚁族”群体生活条件低劣,又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因而思想情绪波动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比蜗居者还严重。
为关注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长江文艺出版社再次推出了作者那是花开的新书《蚁居》。蚁居,顾名思义,比蜗居还要小。大学生上大学时有“天之骄子”的美称,一毕业就沦落为“蚁居一族”。80后的大学生马一峰、易可可为爱情和理想留在北京,在租来的洞穴里互相取暖,相依为命,两人像蚂蚁一样省吃俭用地供用着一套小商品房,而现实却迫使他们一次又一次搬家、安家、离家、失去家、寻找家……⑦ 《蚁居2105》也是一部都市生活纪录片。故事发生在上海内环某高层合租房里,里面住了8男6女共14人,里面有早出晚归的上班族,有在家SOHO的设计师,有自由散漫的老销售,有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面对高价房,他们被迫颠沛流离,却永远不会丧失奋斗的勇气。真可谓:
都市生活滋生蚁居族,都市房价演绎蜗居者。
房价泡沫引发高消费,蜗蚁群体造就众房奴。
于是,“房奴”一词应运而生。“房奴“的意思即为房屋的奴隶,是2007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城镇居民抵押贷款购房,在生命的黄金时期,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40%到50%甚至更高的比例偿还贷款,从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长期压力,影响正常消费,使得家庭生活质量下降,甚至让人感到了有奴役般的压抑。
对普通的市民而言,房子就是“吞金猛兽”,购房时,它毫不怜悯地吞噬你一生的所有积蓄;养房时,消耗你大量的时间、精力,什么物业费、水电费、煤气费、暖气费等等,每年持续不断地开销,同样会绵绵不断地消耗你的财力,故而让人成为商品住房的奴仆或奴隶。
年初,国内第一部以全景纪实手法展现当代都市“房奴”生活百态的影视剧作《房奴》,由张晓光执导,在各个电视台上演并热播着:中年型房奴,还贷危机导致夫妻离异;“月光族”房奴,没有房子结不了婚;“80后房奴”,父母给钱凑首付……⑧
演员李明启(丁母的饰演者)对“房奴”一词有两面性理解,比较到位:“如果你不是量力而行的话,‘奴’就是个贬义词;如果你根据自己收入的情况安排得很好,高高兴兴地努力工作还贷,那就不是受苦,而是幸福。”
注释:
①②③④⑤王慰庭、黄立业等编著《汉语典故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版。
⑥见文化中国—中国网2010.3.24。
⑦那时花开《蚁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2月版。
⑧龙飞《尴尬房事上档〈房奴〉》,《深圳电视报》2010年1月24日。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稷山
师范分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