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房产税的调节作用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za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产税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调节的作用,能够实现人们的收入分配调节,也能够在房地产行业中对供需平衡予以调节,但是这种调节还需要事实验证。
   一、引言
  房屋是人民群众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民财富积累和表现的重要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财富的增加,房地产成为了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重要财产,而房地产业则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由此,房地产业中涉及到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或社会问题,更是民生问题。所以不管是居民还是政府都对房地产业特别的关注。当下,由于城市房价增长幅度过大过快,造成人民贫富差距迅速拉大等现象越来越明显,现实迫切需要一个“调节器”对此予以平衡,故在房产持有环节征税——即征收房产税便有了现实意义。
  面对过热的房地产经济,以及“有房产者”与“无房产者”由此日益加剧的财富两极化。在此,仅就在房产持有环节征税“房产税”的作用浅析如下:
   二、对市场供求有调节作用  
  目前国内大多数城市房价上涨过快过大,房产市场供需失衡,各地都出现了“日空盘”、搶房潮等现象,而开发商也是利用热潮将房价推上一个个高峰。
  分析购房者的购房目的大致可分为刚需型和投资型两种。刚需型购房者是因为自身生存和生活的必须而购房,不论是否征收房产税,出于生存必须,该部分购房者都会按需购房。相反,作为投资型购房者,购房的目的便是为了所谓的“保值增值”,更有热钱持有者如“太太炒房团”完全是希望通过短期炒作而实现 “逐大利”的目的。
  房产税的征收,加大了房产转让中的成本和风险。当投资收益因房产税的增加而风险大增甚至无法保证时,这将从根本上消灭其投资房产的动机,从而抑制投资型购房。从而使房屋回归其“房住不炒”的本质,房地产业便可回归理性,供给也将回归平衡,有效地缓解房地产在供应中存在的矛盾。
   三、对居民财富分配有调节作用
  基于房价的不断上升,很多普通老百姓期望通过“囤房”来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而房价过快的增长,使得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的财富悬殊日益加剧,过度拉大的贫富差距减弱了人们对生活水平巨大提升的满足感和获得感。
  税收制度是利用国家强制力量执行的二次财富分配,基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实践,相对于多套房屋的持有者与一套房屋的持有者和无房者而言,其所需承担的纳税义务也应不同,直接对大量房产拥有者征收房产税是发挥税收调节贫富差距作用的最简便方式,更是纠正有房者和无房者之间一次分配不公的有力武器。
   四、对社会财富有调节作用
  国家利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以弥补市场缺陷、确保社会财富分布均衡,调节社会分配。国家通过税收,为社会成员均衡的提供国防、治安、教育、医疗等等购买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保障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到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的基本权利。
  房地产税作为税目,是国家的收入之一。而广大的房地资产,也将成为广大的税基和税收收入,这笔收入也将转化为有效的财政支出,去参与和丰富社会公共物品投入。
  若特别将房产税收入优先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低收入人们住房需求的保障,更是从宏观层面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合理再分配。
   五、对过度依赖土地收入的地方财政有调节作用
  近年来,大部分基层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土地让出金,这也造成了地方政府对于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现象。土地资源会随着发展不断的减少,在大多数一二线城市,土地资源开发过度,新增土地资源不足,卖地换收的未来空间越来越小,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并不是一个长远的可靠计划。另一方面,随着减税降费的全面实施,各级财政收入都受到或大或小的直接影响。而房产税在此时正好可作为新的稳定税源,将对地方财政收入减少的情况有大大的缓解作用。
   六、对稳定经济秩序有调节作用
  通过各大商业银行年报,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房贷在银行新增贷款中的占比一般都超过了50%,同时房贷在各银行总资产占比中也是较高。房产税作为经济发展风向标,对于指导银行业的资产或业务构成有指导作用。
  以已开征房产税的重庆为例,重庆市于2011年作为房产税试点城市,征收对象为独栋别墅高档公寓,以及在重庆无工作、无户口、无投资的三无人员所购二套房。在政策出台之后,银行对此类房屋的贷款同时进入严控时代,要缴房产税的房产很难符合大多数银行的房贷条件。换言之,在房产税的指导下,对于生存必须品的房屋在银行办理房贷十分便捷,而作为投资品或生活奢侈品的房屋在银行办理房贷十分困难。每年各银行的贷款总额是有限额的,而其中的房贷额在这样的指示下,不仅为投资客降温,也是为刚需者保温。
  综上所述,房产税在某些具体方面存在调节作用,但该调节作用发挥的大小和效果还有待事实的验证。最后,控制房地产业过热的背后,真正需要解决的是为无处投资的居民财富寻求出路,如果有了更为多项可行的投资选择,社会的热钱和居民的财富是否还会一味的追涨房地产?(作者单位: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酉阳县分中心)
其他文献
对于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形势要进一步分析,深入理解,充分认识到,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就要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的特点,对其阶段性发展中所具备的特点持有正确的态度,能够正确的认识,对于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各种新元素要从新常态的角度出發准确把握,要坚持总体的发展路线,使得各项工作平稳发展,不断的开辟新天地,为区域经济快速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统一思想,充满自信心,促进团结,充分发挥凝聚
期刊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医院规模也变得愈来愈大。依靠政府投入已经无法满足公立医院多元化发展需求。在医疗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需通过市场融资方式获得更多资金,为医院运营及日常业务开展提供可靠支持。基于此,本文对公立医院市场融资以及相关风险控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提出了一定策略,以供参考。   一、公立医院市场融资主要方式   目前来看,
期刊
1996—1997年的特大牛市,1999—2001年的五一九行情是券商资管行业的开端。2001年11月,监管部门发文《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将“资产管理”概念引入券商的经营范围。2005—2012年,我国资管业务整体属于高速发展期。2012—2016年,由于券商资管业务的放松管制,证券公司资管通道业务迅速发展起来,证券公司开始承接和募集来自金融机构的表外理财资金,但是通道业务对于中小券商的资管业
期刊
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民俗文化独具风情,在发展当代大旅游中,地方特色、民俗风情越来越被重视,积极开发传承千年的吴地各类民俗活动,对促进苏州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颇具意义。  民俗,是民间创造、享用并长期传承、具有稳定模式的生活文化,是一定区域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含工艺、节庆、饮食、服饰、婚恋等方面。民俗旅游是“民俗”与“旅游”两者合二为一,通过开发本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让游客感受当地独有的文化
期刊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也更加快捷、高效了。而本文就是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研究,并针对其发展问题提出相关的意见措施,以期能够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当前,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有很多,尚不统一。以广义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包含了在线理财产品销售、第三方支付、信用评价审核、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从狭义的角度
期刊
一、引言   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在产品的经营过程中,必须对推销技巧进行深入研究,对其工作的本质能够具有深入的认识,切实引导潜在客户了解企业产品,并最终完成交易过程。在现代化推销的过程中,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体验,对于推销人员的服务态度,也有着更加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推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切实考虑顾客的切身利益和相关需求,在交
期刊
互联网创业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多机会,但大学生网络创业也面临很多困难。为了了解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现状,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意愿强烈,而网络创业意愿会受到创业占用时间、精力、资金,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媒体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报道等因素影响,而网络创业与生活的冲突则不会对网络创业意愿产生影响。最后,结合各大影响因素,对提升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意愿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近年
期刊
21世纪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增长,再加之现代零售业态的逐步演化,传统的零售发展模式与时代逐步脱轨。在新时期,网络+物流的“新零售”发展模式成为了社会主流的零售方式。新零售概念因此得以提出,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共同发展,通过应用云计算以及网络大数据等各项高端创新技术,实现与现代化物流紧密结合的商业新模式。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电商并不是简单的纯电商理念,通过线上走向线下能够体现出共享概念,通过线上资源技术与线下共
期刊
本文主要在金融发展和系统回顾中国综合金融政策和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在市场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发展我国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提出了有效而直接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   充分发展相关综合性金融,使中国的发展过程和财务绩效受益于各类人民和地区,特别是“三农”阶层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期刊
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下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税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民营企业面对的税收环境并不乐观,对于现有的税收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改进,本文重点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研究。   一、引言   民营企业是经济市场中重要一环,它不仅能推进各项产业的良好发展,还能够有效缓解社会就业问题,在当今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