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身为初中一线的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单靠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那么,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1、以“德”服人,以“情”感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身心状况,爱好特长,用心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你是他的亲人、朋友、知已。如:我班的王旭同学,由于拉架受了伤,我亲自去他家,发现他家一贫如洗,连一个完整的炕席都没有,孩子躺在一个破旧的小褥子上,眼含泪花,十分可怜和无奈。母亲智障,父亲残疾,不但没钱给孩子看病,就连陪着孩子去医院看病的人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家长商量由我亲自带孩子去看病,付了孩子所有的医疗费,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了老师的疼爱,在他和我班所有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应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出于真诚,并体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对违纪的孩子,教师要本着关爱、尊重的心态去处理,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放在首位。
3、建立互补式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把教师拥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互补,学生不仅可以问出自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的问题,而且也不必盲目崇拜迷信教师。他们可以怀疑教师的解答,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尽相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才能接受学生挑战,才会更有效地去安排教学,最大限度地解答学生的疑难,以提高教学的层次。
二、用教师的模范作用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模范作用,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生间因心灵上的仰慕而充实,心与心之间的相互沟通而理解,课堂上因平等融洽而使师生心情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读经典作品,还要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杂志,以便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
记得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和七年级的语文课教学时,由于初一学生语文的底子薄,我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购买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号召学生捐献好的书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班级图书资源的共享,我并适时提出阅读要求,与学生一起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经过一年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我班语文平均成绩由原来的年部的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而且平均成绩落第二的班级十五分,这一成绩的取得得到了校领导和师生的刮目相识,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文的魅力,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读《老人与海》时,“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描写得多么美啊!
3、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班开展了“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诗歌诵读比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切入点,通过言语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运用语言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她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道多少?学生争相回答,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实践证明,多种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习语文的興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他们来讲充满疑问的情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何处寻疑?怎样寻疑?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那么,身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1、以“德”服人,以“情”感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身心状况,爱好特长,用心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感到你是他的亲人、朋友、知已。如:我班的王旭同学,由于拉架受了伤,我亲自去他家,发现他家一贫如洗,连一个完整的炕席都没有,孩子躺在一个破旧的小褥子上,眼含泪花,十分可怜和无奈。母亲智障,父亲残疾,不但没钱给孩子看病,就连陪着孩子去医院看病的人都没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与家长商量由我亲自带孩子去看病,付了孩子所有的医疗费,在这种无助的情况下,孩子得到了老师的疼爱,在他和我班所有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爱的种子。
2、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教师对学生应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批评应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出于真诚,并体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爱护,对违纪的孩子,教师要本着关爱、尊重的心态去处理,把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闪光点放在首位。
3、建立互补式的师生关系
如果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把教师拥有博大精深的知识与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形成互补,学生不仅可以问出自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的问题,而且也不必盲目崇拜迷信教师。他们可以怀疑教师的解答,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尽相同的答案,因此,教师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才能接受学生挑战,才会更有效地去安排教学,最大限度地解答学生的疑难,以提高教学的层次。
二、用教师的模范作用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起到一个模范作用,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生间因心灵上的仰慕而充实,心与心之间的相互沟通而理解,课堂上因平等融洽而使师生心情愉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
三、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1、以身示范,与生同读,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也要重读书。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读经典作品,还要读适合初中生的报刊杂志,以便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的书籍。
记得我担任七年级班主任和七年级的语文课教学时,由于初一学生语文的底子薄,我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购买了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也号召学生捐献好的书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实现了班级图书资源的共享,我并适时提出阅读要求,与学生一起阅读,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经过一年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成绩都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我班语文平均成绩由原来的年部的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而且平均成绩落第二的班级十五分,这一成绩的取得得到了校领导和师生的刮目相识,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文的魅力,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读《老人与海》时,“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那双眼啊,跟海水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这就是老人的青春之貌,描写得多么美啊!
3、适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我班开展了“展评优秀读书笔记”、“诗歌诵读比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通过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四、构建良好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切入点,通过言语激趣、情景激趣、谜语故事激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黄河颂》这篇课文时,我运用语言激趣: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指哪条河?她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后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图》;说说你对母亲河——黄河知道多少?学生争相回答,教师顺势导入课题:既然我们的母亲河如此之伟大,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满怀激情地歌颂她吧!实践证明,多种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习语文的興趣。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贵有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他们来讲充满疑问的情境。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从“读”到“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何处寻疑?怎样寻疑?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方法,从扶到放,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身为语文教师,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才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