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是致力于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本文将系统的比较分析传统考试与新课程视野下考试的不同
关键词:新课程视野;考试观;变化。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教师对新课程下的考试还是以原有的眼光去看待,结果导致了新课程改革中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所以笔者感觉很有必要在中学教师中大力进行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的教育,而要想确立起与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我们就必须首先清醒地把握传统考试的特点。
一、传统考试的主要特点
(一)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传统考试强调以预期目标为中心去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标程度,因而它是一种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某一时间内所取提的成就或表面,它只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学生会什么和不会什么,而对不同学生个体如何取得现有学习结果以及在学习历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则关心不够。因此,它注重考试的鉴别功能而不注重考试对教学实践的改进功能,注重学生群体的共性而不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在考试的形式上,它通常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之类的客观性测验题目。这种评价工具由于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问题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体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另外,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而不允许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探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技能,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对未来公民的要求。
(二)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脱离日常生活实际
传统考试往往联立地考查学科知识技能,而脱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火热的社会实践。考试题目或问题情景设计旨在营造问题的技巧或速度,而缺乏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的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传统考试中那些孤立的知识性问题或测验项目(test items),由于缺乏与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例如,学生在数学测验中也许知道如何解决方程式,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非代数情景中的等量关系问题。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卓越表现,更在于培养非学校情景中的卓越表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
传统考试在形式上主要采用纸笔测验。它主要是通过考查学生对认知任务的书面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因此它主要用以评价学生的认知结果。它遵循的是量化评价理念。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据,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泛指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率、计较成本效益以及可用计算器计分等特点的定量化研究。我们看到,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地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所以多年业量化评价模式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及丰富的个性特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同时,它忽视了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的不可测量的部分,单凭一张书面考试卷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吗?显然,实践能力必须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较好地体现。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认识到,传统考试不仅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而且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而忽视其他考试形式和平友好质性评价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甄别和选拔的需要。这种传统考试观的最大消极影响是导致了一种可怕的考试文化:教师为和学生一同沦为考试的奴隶,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严重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欲使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考试评价的弊端,彻底转变传统考试理念和考试方法,确立起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
二、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特点分析
注重和强化考试的诊断、激励、教育和发展功能,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课程考试观的核心理念。它与传统考试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考试的新特征。
(一)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单纯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已远无不能适应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灰支撑现代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人们在关注学业成就评价的同时,开始强调综合考查和全面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种强调"知识机械记忆+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强调,考试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重点考查记忆性的内容。下面这个题目就体现出新课程考试的这一突出特点。
(二)倡导整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多元智力理念拓展了传统的"智力观",它使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和评价方式应当尊重个体智能发展的差导师性和独特性,超截止传统考试评价标准的划一性和考试方式的单一性,考试评价标准和考试方式都要实现多样化,考评题目也应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情景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智能特点而作出不同的解答。在这种视野下,新的考试观强调,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维度,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维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评价目标不令要有学科学习目标,还要有一般性发展目标。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必然要求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因而新课程考试观特别倡导考试应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要整合运用多种考试方法,特别是质性评价方法,如辩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作品制作、成果展示等多种考试评价方式。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与活动成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它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状况以及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而且,同一门课程的考试也可以采取分类、分项的方式进行,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全面展现学习成果的机会,实现考试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如英语课程的考试可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化学课程的考试可分别从知识理解与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因此,应当根据考试的目的谋标不同的考试方式方法的整合,如考试与考查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相结合、考场内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倡导在非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中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综合应用中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计偏题、怪题的现象。
(三)考试结果的处理应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而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传统考试方式实质上以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标准和控制性、区分性、客观性去满足考试竞争需要的,它在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的同时,往往把赋予分数和排列等第混同于对学业成就的评价,而忽视或排斥了真正的价值判断,消解了考试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根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给学生加压的手段。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同时,新课程考试观倡导报告学生考试结果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如把"等级制"和"百分制"结合起来,这样即能从量上具体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能从质的角度判断学习的过程与状况,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与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有利于考试评价走出"分数至上"的怪圈。
因此,对于考试结果的处理,学校和老师应尊重学生决定如何公布成绩的权利,关注学生的处境和发展中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考试结果(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5页)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情况,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根据考试目的选择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如公平反馈还是匿名反馈,群体参照反馈还是个体参照反馈,等等。
另外,关于升学考试制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同时,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将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学生除了考虑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参照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历程与状况的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个性特长与成长记录材料等,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考试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倡导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加强考试结果的分析指导,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对教与学实践的激励与促进功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视野下的狭隘的考试评价观。
参考文献:
[1]朱朝漾:化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袁小春:略谈化学学科中的主体性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刘克文:元认知理论与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1)。
[4]林焕章:教学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128·第4期2005年4月。
关键词:新课程视野;考试观;变化。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校、教师对新课程下的考试还是以原有的眼光去看待,结果导致了新课程改革中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所以笔者感觉很有必要在中学教师中大力进行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的教育,而要想确立起与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我们就必须首先清醒地把握传统考试的特点。
一、传统考试的主要特点
(一)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
传统考试强调以预期目标为中心去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标程度,因而它是一种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结果评价主要是考查学生在某一时间内所取提的成就或表面,它只关心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学生会什么和不会什么,而对不同学生个体如何取得现有学习结果以及在学习历程中存在什么问题则关心不够。因此,它注重考试的鉴别功能而不注重考试对教学实践的改进功能,注重学生群体的共性而不关注学生的个体独特性。在考试的形式上,它通常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之类的客观性测验题目。这种评价工具由于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往往会导致学生过分关注问题结论而忽视思维过程的倾向。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会限制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体验,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另外,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严格的个人环境中,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而不允许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探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技能,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对未来公民的要求。
(二)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脱离日常生活实际
传统考试往往联立地考查学科知识技能,而脱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火热的社会实践。考试题目或问题情景设计旨在营造问题的技巧或速度,而缺乏综合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样的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且,传统考试中那些孤立的知识性问题或测验项目(test items),由于缺乏与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例如,学生在数学测验中也许知道如何解决方程式,却不知道如何处理非代数情景中的等量关系问题。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卓越表现,更在于培养非学校情景中的卓越表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
传统考试在形式上主要采用纸笔测验。它主要是通过考查学生对认知任务的书面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能力,因此它主要用以评价学生的认知结果。它遵循的是量化评价理念。所谓量化评价,就是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课程现象简化为数据,根据量化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它泛指具有标准化、客观化、求效率、计较成本效益以及可用计算器计分等特点的定量化研究。我们看到,对科学的顶礼膜拜,使人们盲目地认为量化就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所以多年业量化评价模式一直占主流地位。但是,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及丰富的个性特点,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努力和进步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同时,它忽视了复杂的教育现象中的不可测量的部分,单凭一张书面考试卷能够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吗?显然,实践能力必须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较好地体现。
通过以上的考察,我们认识到,传统考试不仅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而且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分依赖纸笔测验形式和量化评价方式而忽视其他考试形式和平友好质性评价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满足甄别和选拔的需要。这种传统考试观的最大消极影响是导致了一种可怕的考试文化:教师为和学生一同沦为考试的奴隶,学生的个性发展被异化为考试分数,严重阻碍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因此,欲使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考试评价的弊端,彻底转变传统考试理念和考试方法,确立起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理念相一致的考试理念和考试方式。
二、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特点分析
注重和强化考试的诊断、激励、教育和发展功能,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国新课程考试观的核心理念。它与传统考试观有着根本的区别,呈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传统考试的新特征。
(一)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单纯掌握学科知识技能已远无不能适应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成灰支撑现代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人们在关注学业成就评价的同时,开始强调综合考查和全面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种强调"知识机械记忆+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强调,考试内容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重点考查记忆性的内容。下面这个题目就体现出新课程考试的这一突出特点。
(二)倡导整合应用多种方法,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
多元智力理念拓展了传统的"智力观",它使们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和评价方式应当尊重个体智能发展的差导师性和独特性,超截止传统考试评价标准的划一性和考试方式的单一性,考试评价标准和考试方式都要实现多样化,考评题目也应具有开放性和真实情景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智能特点而作出不同的解答。在这种视野下,新的考试观强调,评价学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维度,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维度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评价目标不令要有学科学习目标,还要有一般性发展目标。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必然要求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因而新课程考试观特别倡导考试应打破唯纸笔测验的传统做法,要整合运用多种考试方法,特别是质性评价方法,如辩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作品制作、成果展示等多种考试评价方式。质性评价方法通常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表现与活动成果,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它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状况以及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
而且,同一门课程的考试也可以采取分类、分项的方式进行,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权利和全面展现学习成果的机会,实现考试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如英语课程的考试可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化学课程的考试可分别从知识理解与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进行。因此,应当根据考试的目的谋标不同的考试方式方法的整合,如考试与考查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相结合、考场内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倡导在非升学考试和毕业考试中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综合应用中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而且考试命题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计偏题、怪题的现象。
(三)考试结果的处理应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而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传统考试方式实质上以单一的学科知识技能标准和控制性、区分性、客观性去满足考试竞争需要的,它在追求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的同时,往往把赋予分数和排列等第混同于对学业成就的评价,而忽视或排斥了真正的价值判断,消解了考试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本质功能。根据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基本理念,考试和其他评价方法一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给学生加压的手段。所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老师应对每位学生的考试情况作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同时,新课程考试观倡导报告学生考试结果宜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如把"等级制"和"百分制"结合起来,这样即能从量上具体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能从质的角度判断学习的过程与状况,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与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有利于考试评价走出"分数至上"的怪圈。
因此,对于考试结果的处理,学校和老师应尊重学生决定如何公布成绩的权利,关注学生的处境和发展中的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考试结果(下转第128页)(上接第125页)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鼓励学生以个人的发展为参照,关注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情况,以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根据考试目的选择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如公平反馈还是匿名反馈,群体参照反馈还是个体参照反馈,等等。
另外,关于升学考试制度,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完善初中升高中的考试管理制度,考试内容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高中毕业会考改革方案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继续实行会考的地方应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探索提供多次机会、双向选择、综合评价的考试、选拔方式。同时,新课程强调要改变将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录取学生除了考虑考试成绩之外,还应参照真实反映学生发展历程与状况的其他评价结果,如学校推荐性评语、个性特长与成长记录材料等,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考试结合起来。
总之,新课程视野下的考试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考试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倡导考试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加强考试结果的分析指导,淡化考试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考试对教与学实践的激励与促进功能,大大地超越了传统视野下的狭隘的考试评价观。
参考文献:
[1]朱朝漾:化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6)。
[2]袁小春:略谈化学学科中的主体性教学[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3]刘克文:元认知理论与化学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1)。
[4]林焕章:教学方法与技巧[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128·第4期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