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学理基础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推动生产生活各领域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建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借鉴人类文明发展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奠定丰富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初步展开、稳步推进和全面深化三个阶段,这一改革历程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方针路线.在围绕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及如何更好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三点独特优势共同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
其他文献
文章以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的“纲”的论断为主线,依据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些阐释,结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的论述,重点围绕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相关内容谈了一些学习体会,认为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是对“主线”引领和贯穿作用的实践性、成效性的要求.同时就物质与精神、多元一体、审异致同、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等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的中华民族大团结“同心圆”昭示的范围,就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互动理念是在法治领域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生动实践.该理念的提出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关系之重构及全面依法治国对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均衡发展的要求,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国内法治、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是国内国际法治互动的三个主体.三者在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层面呈现出相互影响、协调一致的三重互动方式,具体表现为将国际法治与国内法治共同作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法治基础、使涉外法治与国际法治的标准相符以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问题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痛点和难点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养老机构床位短缺、利用率低,农村的养老服务人员极度缺乏,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政府责任不清晰,农村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力度较小,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筹措能力有限,农村家庭成员提供养老服务的能力减弱,农村养老资源极其匮乏.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呈现出需求实现率较低、供给利用率低的基本特征.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失衡,导致农村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得不
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是政党执政和国家治理的重大议题.高度重视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表明,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始终坚持党在社会风险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与发扬斗争精神,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和人民战争的制胜战略,是百年大党防范化解社会风险的主要经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是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根本方向,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的精神指引.法治文化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通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方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推进民族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具体包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中、在建设高效法治实施体系中、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