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对外汉语教材中生词英译的问题,本文从两方面提出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一,英译词之外的生词讲解方法,例如实物、图片,以及语境等;第二,英汉词汇对比的方法,包括反义词对比、中英习惯性表达的对比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词汇,有助于语言习得。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生词英译 教学方法
陆剑明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词汇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初级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有足够的词汇量。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就将结合生词英译与词汇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英译之外的生词讲解方法
1.生动形象的方法讲解生词。这里所说的生动形象的方法,即实物、图片、肢体语言。这些是语言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具体实物的名词、可展示其动作的动词等。比如:(1)“桌子”、“椅子”、“黑板”、“电脑”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看得见,摸得着的。(2)某些动词,“提”、“扛”、“拿”、“擦”等,也是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直观地做给学生看的。(3)“钉子(名)nail”,为了避免学生将英译词对应为“指甲”,老师可以拿一个“钉子”,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4)图片作为最直观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投影仪等向学生展示图片,尤其是遇到生活中少见的实物词汇时,图片比语言更能准确传达词汇的含义。比如,“馒头”、“饺子”等表达食物的词汇。
2.利用语境教学。在前面我们提到语境对于词汇的重要意义,语言离不开语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利用语境学习语言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语境来讲解生词。对于近义词及有多个含义或者多个词性的词汇来说,利用语境教学是再必要不过了,因为通过语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词汇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用法。例如,(1)“房租(名)rent”,该英译词存在几方面的偏误。首先“rent”既可以作为名词,又可以作为动词,其次除了有“房租(名)、租(动)”的含义外,还有“裂缝(名)”等其他义项,如果只这样单纯地依靠英译词是很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语境教学法。例如:西蒙想在学校附近找一套房子住,他在报纸上看到王老师有一套空房子,于是就联系王老师,王老师说如果西蒙要住的话,就得每个月交给老师2000元钱。这2000元钱就是我们这里要学的“房租”,也就是住别人的房子要付的钱。(2)“方法”和“手段”,两词都有表示未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方式的含义,但是我们知道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还有少许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就很容易体会了。比如,老师说: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方法是可取的,但是有些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②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采取了一些违法的手段。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方法”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而“手段”则指的是不好的。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语境有效地避免一些理解上的偏误,利用语境,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这也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好的方法。
3.利用简单易懂的汉语讲解生词。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听、说、读、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地减少留学生的母语,而应该越来越多地用汉语跟他们交流。吕必松说:“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由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意思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第二语言思维的过程,而利用汉语讲解生词的方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一些有一定语言基础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有些生词,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汉语来向学生解释,比如“陌生(形)”被译为“strange”,而“strange”还有其他义项,为了避免学生误解,老师可以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汉语来解释汉语生词:(1)你不认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对你来说就是个陌生人。(2)你以前没有来过武汉,所以武汉对你来说很陌生,还包括在前面提到的,很多词汇,尤其是有一定出处,含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从字面上很难真正地理解其含义,更别说通过英译词来理解了。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大量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及文化,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或者学过的词汇讲解,这样也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遇到教材生词英译不恰当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肢体语言,以及设定语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生词,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而且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更能避免不当英译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英汉对比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孤立的词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回忆起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多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方法,使单个词语间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一张网络存储于大脑中。
1.反义词对比。在讲解生词的过程中,有计划地给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长处—短处”,“优点—缺点”,“舍得—舍不得”,“幸运—不幸”等,讲一个词,同时也习得它的反义词。也可以利用反义词的相关练习,使学生习得词汇。比如,教师给出一定的词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反义词。老师说出“长”,学生能说出“短”;老师说出“秘密”,学生说出“公开”对比。反义词因为含义的区别清晰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
2.近义词、同义词对比。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区别近义词和同义词也成为学习的一大难点。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无非是重在解异。第一,重在分析基本词义;有些近义词在指代范围、程度轻重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老伴儿”和“爱人”都可表示夫妻中的另一个人,但是指代范围不同,“老伴儿”一般只用于老年夫妻中的另一个,而“爱人”可用于所有的夫妻间来称呼对方;第二,重在区分词性。例如“如才”和“刚才”,前者是副词,后者是名词;第三,重在区分词的附属义。比如“后果”和“成果”,前者带有贬义,后者带有褒义。 教师在利用同义词对比时也可利用例句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同义词的区别。比如在讲“结果、成果、后果”这组近义词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个例句:(1)这次实验的结果不太好。(2)我劝了他半天,结果,他还是没来参加。(3)化验结果正常。(4)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5)这项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经过对这些例句的比较,学生就不难看出这组近义词的区别了。“结果”既可以表示成功,又可以表示失败,适用范围较广,“成果”强调的是付出辛苦劳动后得到了所期待的收获,带有褒义,而“后果”显然带有贬义,表达不好的结局。总之,在讲解同义词时,老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带而过,而应多举例子,从词的含义范围、感情色彩、褒贬义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同义词的异同及用法。
3.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语言的学习最终是要为使用服务的,所以正确使用语言才能说明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只是认识某个词汇,而不知道该词的语用特点,导致不会使用或者错用、滥用词汇,那么语言学习注定是失败的。由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有时变得必不可少。例如,(1)“嫁”和“娶”都可译为“marry”,如果学生只知道它们都有“男女结婚”的含义,而不知道两词的语用区别,即“嫁”的主语是女方,“娶”的主语是男方,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玛丽娶了西蒙。”或者“西蒙嫁了玛丽。”(2)“老头子”,如果学生只知道此词是用来对于老年男性的称呼的话,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王教授是个老头子。”殊不知,“老头子”一词是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词语,并且带有轻蔑、不尊重别人的含义。(3)称呼在中国是非常讲究的,而英美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对长辈有时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在电影《拜见岳父大人》里,未来的女婿可以直接称呼未来岳父的名字,这在中国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使得英语中对家人称呼的词汇变得很缺乏、笼统,不像汉语分得那么细致。比如,“grandpa”既可指“爷爷”,又可指“外祖父”,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我们在讲解称呼语时,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不同的称呼语的语用是不同的。
4.中英习惯性表达的对比。
不同文化中的人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受到民族文化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1)汉语词汇“红茶”被译为“redtea”,这很显然是忽略习惯性表达而做的直译,英文的“红茶”表达词汇是“black tea”;(2)英语中的“strong tea”对应汉语中的“浓茶”,如果照搬,把“浓汤”译为“strong soup”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就会认为很别扭,因为英语中“浓汤”应该译为“thick soup”;(3)“方便面”被译为“instant noodles”,汉语突出“方便”的含义,面不用煮;而英语强调的是“快”,开水一泡就能吃,节省时间。(4)中国人见面习惯问:“你吃了吗?”这是一句客套话、问候语,但是外国人的问候语是“How do you do?”“Hi”等,如果我们直译成“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会,因为直译的句子在英国人看来,是你要请他吃饭。(5)“茶几”译为“coffee table”,历史上,西方社会多饮用咖啡,而在中国,人们多饮用茶,这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习惯性表达。在语言的习惯性表达方面,我们不能从语法角度来简单的评判其对错,因为在语法上,这些都是正确的,只是习惯性的搭配不同而已,因此只有通过对比中英文习惯表达的差异让学生明白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词汇,确保正确使用。
对于上述词汇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取舍。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的任务是不同的。同一个词汇,初级学习者可能只需要认识,不需要会用,或者只需要掌握它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不需要掌握其附属义和附加义;但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来说,除了基本义之外,还需掌握引申义,且会正确使用。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刘颂浩.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的功能和原则[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3]卢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1995,(2).
[4]杨寄洲.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5]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材 生词英译 教学方法
陆剑明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词汇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初级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有足够的词汇量。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就将结合生词英译与词汇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英译之外的生词讲解方法
1.生动形象的方法讲解生词。这里所说的生动形象的方法,即实物、图片、肢体语言。这些是语言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具体实物的名词、可展示其动作的动词等。比如:(1)“桌子”、“椅子”、“黑板”、“电脑”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看得见,摸得着的。(2)某些动词,“提”、“扛”、“拿”、“擦”等,也是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直观地做给学生看的。(3)“钉子(名)nail”,为了避免学生将英译词对应为“指甲”,老师可以拿一个“钉子”,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4)图片作为最直观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投影仪等向学生展示图片,尤其是遇到生活中少见的实物词汇时,图片比语言更能准确传达词汇的含义。比如,“馒头”、“饺子”等表达食物的词汇。
2.利用语境教学。在前面我们提到语境对于词汇的重要意义,语言离不开语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利用语境学习语言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语境来讲解生词。对于近义词及有多个含义或者多个词性的词汇来说,利用语境教学是再必要不过了,因为通过语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词汇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用法。例如,(1)“房租(名)rent”,该英译词存在几方面的偏误。首先“rent”既可以作为名词,又可以作为动词,其次除了有“房租(名)、租(动)”的含义外,还有“裂缝(名)”等其他义项,如果只这样单纯地依靠英译词是很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语境教学法。例如:西蒙想在学校附近找一套房子住,他在报纸上看到王老师有一套空房子,于是就联系王老师,王老师说如果西蒙要住的话,就得每个月交给老师2000元钱。这2000元钱就是我们这里要学的“房租”,也就是住别人的房子要付的钱。(2)“方法”和“手段”,两词都有表示未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方式的含义,但是我们知道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还有少许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就很容易体会了。比如,老师说: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方法是可取的,但是有些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②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采取了一些违法的手段。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方法”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而“手段”则指的是不好的。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语境有效地避免一些理解上的偏误,利用语境,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这也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好的方法。
3.利用简单易懂的汉语讲解生词。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听、说、读、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地减少留学生的母语,而应该越来越多地用汉语跟他们交流。吕必松说:“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由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意思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第二语言思维的过程,而利用汉语讲解生词的方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一些有一定语言基础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有些生词,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汉语来向学生解释,比如“陌生(形)”被译为“strange”,而“strange”还有其他义项,为了避免学生误解,老师可以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汉语来解释汉语生词:(1)你不认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对你来说就是个陌生人。(2)你以前没有来过武汉,所以武汉对你来说很陌生,还包括在前面提到的,很多词汇,尤其是有一定出处,含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从字面上很难真正地理解其含义,更别说通过英译词来理解了。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大量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及文化,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或者学过的词汇讲解,这样也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遇到教材生词英译不恰当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肢体语言,以及设定语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生词,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而且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更能避免不当英译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英汉对比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孤立的词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回忆起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多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方法,使单个词语间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一张网络存储于大脑中。
1.反义词对比。在讲解生词的过程中,有计划地给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长处—短处”,“优点—缺点”,“舍得—舍不得”,“幸运—不幸”等,讲一个词,同时也习得它的反义词。也可以利用反义词的相关练习,使学生习得词汇。比如,教师给出一定的词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反义词。老师说出“长”,学生能说出“短”;老师说出“秘密”,学生说出“公开”对比。反义词因为含义的区别清晰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
2.近义词、同义词对比。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区别近义词和同义词也成为学习的一大难点。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无非是重在解异。第一,重在分析基本词义;有些近义词在指代范围、程度轻重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老伴儿”和“爱人”都可表示夫妻中的另一个人,但是指代范围不同,“老伴儿”一般只用于老年夫妻中的另一个,而“爱人”可用于所有的夫妻间来称呼对方;第二,重在区分词性。例如“如才”和“刚才”,前者是副词,后者是名词;第三,重在区分词的附属义。比如“后果”和“成果”,前者带有贬义,后者带有褒义。 教师在利用同义词对比时也可利用例句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同义词的区别。比如在讲“结果、成果、后果”这组近义词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个例句:(1)这次实验的结果不太好。(2)我劝了他半天,结果,他还是没来参加。(3)化验结果正常。(4)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5)这项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经过对这些例句的比较,学生就不难看出这组近义词的区别了。“结果”既可以表示成功,又可以表示失败,适用范围较广,“成果”强调的是付出辛苦劳动后得到了所期待的收获,带有褒义,而“后果”显然带有贬义,表达不好的结局。总之,在讲解同义词时,老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带而过,而应多举例子,从词的含义范围、感情色彩、褒贬义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同义词的异同及用法。
3.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语言的学习最终是要为使用服务的,所以正确使用语言才能说明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只是认识某个词汇,而不知道该词的语用特点,导致不会使用或者错用、滥用词汇,那么语言学习注定是失败的。由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有时变得必不可少。例如,(1)“嫁”和“娶”都可译为“marry”,如果学生只知道它们都有“男女结婚”的含义,而不知道两词的语用区别,即“嫁”的主语是女方,“娶”的主语是男方,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玛丽娶了西蒙。”或者“西蒙嫁了玛丽。”(2)“老头子”,如果学生只知道此词是用来对于老年男性的称呼的话,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王教授是个老头子。”殊不知,“老头子”一词是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词语,并且带有轻蔑、不尊重别人的含义。(3)称呼在中国是非常讲究的,而英美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对长辈有时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在电影《拜见岳父大人》里,未来的女婿可以直接称呼未来岳父的名字,这在中国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使得英语中对家人称呼的词汇变得很缺乏、笼统,不像汉语分得那么细致。比如,“grandpa”既可指“爷爷”,又可指“外祖父”,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我们在讲解称呼语时,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不同的称呼语的语用是不同的。
4.中英习惯性表达的对比。
不同文化中的人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受到民族文化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1)汉语词汇“红茶”被译为“redtea”,这很显然是忽略习惯性表达而做的直译,英文的“红茶”表达词汇是“black tea”;(2)英语中的“strong tea”对应汉语中的“浓茶”,如果照搬,把“浓汤”译为“strong soup”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就会认为很别扭,因为英语中“浓汤”应该译为“thick soup”;(3)“方便面”被译为“instant noodles”,汉语突出“方便”的含义,面不用煮;而英语强调的是“快”,开水一泡就能吃,节省时间。(4)中国人见面习惯问:“你吃了吗?”这是一句客套话、问候语,但是外国人的问候语是“How do you do?”“Hi”等,如果我们直译成“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会,因为直译的句子在英国人看来,是你要请他吃饭。(5)“茶几”译为“coffee table”,历史上,西方社会多饮用咖啡,而在中国,人们多饮用茶,这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习惯性表达。在语言的习惯性表达方面,我们不能从语法角度来简单的评判其对错,因为在语法上,这些都是正确的,只是习惯性的搭配不同而已,因此只有通过对比中英文习惯表达的差异让学生明白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词汇,确保正确使用。
对于上述词汇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取舍。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的任务是不同的。同一个词汇,初级学习者可能只需要认识,不需要会用,或者只需要掌握它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不需要掌握其附属义和附加义;但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来说,除了基本义之外,还需掌握引申义,且会正确使用。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刘颂浩.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的功能和原则[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3]卢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与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1995,(2).
[4]杨寄洲.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汉语教程(第一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5]于海阔,李如龙.从英汉词汇对比看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