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法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水利类专业群建设中“三教”改革措施:校企合作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推进教材和资源建设;校企联动、育训结合,深化教法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水利类专业群 “三教”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43-03
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教材、教法都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养成。探索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成为引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息息相关的“三教”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职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过程中,作为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教”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广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为例,探讨专业群如何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在教师、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三教”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三教”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角度去思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执教,缺乏工作实践经验。而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二是教师能力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切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应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变,行业新技术不断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不断在更新,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并没有与时俱进,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仍有一定的有差距。
(二)课程教材方面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学习的对象与条件,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媒介。当前高职类教材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当前各类教材版本虽然很多,但教材的编写环节没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往往是教师通过查阅学术专著和文献资料的途径编写出来,教材内容与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偏离,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未体现真实工作过程;二是教材内容陈旧,内容更新跟不上时代和行业发展,没有及时纳入行业发展新技术、新规范;三是绝大多数教材仅仅是传统纸质教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的需求。
(三)教法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多种生源并存,特别是2019年的百万扩招政策,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也纳入高职招生范围。不同招生生源,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让教师难以适应学生生源的变化。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高职水利类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共同推进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就不会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核心目标。应组建校企专兼教师结合、老中青传帮带、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教师来源结构化、年龄结构化、学历结构化、专长结构化,从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专兼结合,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教师是推动“三教”改革的主体。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利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与集团内的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师资双向流动、互聘互用,一是请合作企业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顾问,建立合作企业推荐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常态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因未有企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出台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把教师去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纳入职称评审中来。课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及专业所具备能力的要求,了解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和标准及产业发展趋势等,保持与专业发展的联系,增强在专业上的活力;另一方面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传承创新,共建传帮带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以学院知名教授命名的“名师工作站”和行业知名专家主持的“技能大师工作站”,以此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应秉承创新培养理念,为他们创造锻炼平台,一点点压担子,提供各种锻炼学习机会,让资深教师和企业名家传帮带,形成“传帮带、压担子、创平台、供机会”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同时,还与行企政等10家单位联合成立“八桂水利产业学院”,签订产业学院协议,成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一方面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合作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组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团队,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立德树人,提升双主体育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具有基础性作用,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凸显工匠精神传承,教材建设中蕴含工匠精神内涵,教学改革中渗透工匠精神基因。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具有正确“三观”、高尚情操的社会建设者。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其次要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在联合育人过程中,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融入,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具有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推进教材和资源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是教师连接学生的重要中介。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系列课程目标的落实。教材是课程改革创新的载体,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无论是教材的设计形式还是主要内容,都深刻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主体,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企业是人才的需求主体,只有自身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这种人才供需两侧的需求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更紧密的合作空间。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促进课程开发,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度。
1.校企协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专家的座谈分析,匹配产业链和岗位需求,及时了解并掌握水利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了解水利专业群毕业生职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变化情况,确定专业(群)岗位核心能力及支撑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建设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虚拟实训、职业资格考试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扩大优质资源受益人群的覆盖面,形成在校学生学习、社会从业人员拓展、普通公众科普、行业技术交流的共享共用平台。
2.校企共同确定适合现代化职教理念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描述过程中,要适应课程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强调其可操作性。校企协同制定课程标准时,首先要特别注重能力测评标准的规范描述,以便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学会什么、学会到什么程度,达到学会的要求与否等做出客观评价时有据可依;其次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驾驶”和“污水处理”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书证融通;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思政要素,彰显立德树人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3.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教材的开发和改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依托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教材的开发和改革,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知识本位的束缚,共同探索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教材中,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工程典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与工程施工生产的联系,突出实践性,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实训教材;将国赛、省赛等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施工员、安全员、测量员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及BIM、无人机驾驶等“1+X”技能证书标准融入教材内容中,开发“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技能比赛、技能证书”一体模块化课程教材;二是基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合作建设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纸质教材+数字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三是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开放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利用移动互联网、VR技术,推广虚拟工地、微课、慕课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构建智慧平台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三)校企联动、育训结合,深化教法改革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课改模式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够最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重构教学体系。
1.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切入点,创新知行合一的教学手段。校企合作、育訓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特征,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兼职实训教师与学校骨干专任教师以群体协同团队形式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促使“双师团队”呈现“双师效应”,弥补单独一方个体“双师能力”或“双师素质”的不足,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信息化助推校企探索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工学融合,表明职业教育的教学至少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离不开学校又离不开企业的职业教育如何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呢?将信息化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利用信息化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式,校企共建智慧课堂,让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共同探索“互联网+”平台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助推课堂教学改革,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呈现双元育人的“双师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在“三教”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学分银行的建设运用、教师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2]周萍,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9.
[3]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4]张峰.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6(23).
[5]万伟平.基于产教融合的“镇校企行”合作办学模式实证研究——以中山职院专业镇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5(9).
[6]陈萍.企业如何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
[7]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群‘七个共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96);2020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资助项目“‘双高建设’实施背景下水利类高水平专业(群)‘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2020zd01)
【作者简介】廖明菊(1979— ),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工程造价、职业教育;张宪明(1979— ),男,通讯作者,湖北武穴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水利类专业群 “三教”改革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47-0043-03
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如何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教师、教材、教法都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养成。探索深化“三教”改革,推动课堂革命,成为引领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深化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与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息息相关的“三教”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高职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切入点。因此,在当前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过程中,作为职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教”改革迫在眉睫。本文以广西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为例,探讨专业群如何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在教师、教材、教法方面进行“三教”改革。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三教”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角度去思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但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到学校执教,缺乏工作实践经验。而企业的优秀技能人才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去,阻碍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专业化的进程。
二是教师能力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切合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需求,应与企业实际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变,行业新技术不断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不断在更新,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不断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而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并没有与时俱进,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仍有一定的有差距。
(二)课程教材方面
教材为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学习的对象与条件,是实现专业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媒介。当前高职类教材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当前各类教材版本虽然很多,但教材的编写环节没有企业专家的深度参与,往往是教师通过查阅学术专著和文献资料的途径编写出来,教材内容与企业行业的岗位需求有一定的偏离,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未体现真实工作过程;二是教材内容陈旧,内容更新跟不上时代和行业发展,没有及时纳入行业发展新技术、新规范;三是绝大多数教材仅仅是传统纸质教材,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互联网+教育”的需求。
(三)教法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多种生源并存,特别是2019年的百万扩招政策,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也纳入高职招生范围。不同招生生源,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这让教师难以适应学生生源的变化。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这对教育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高职水利类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实践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真正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中来,共同推进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是探索和实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校企合作组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教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支撑,就不会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教师改革的核心目标。应组建校企专兼教师结合、老中青传帮带、分工协作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教师来源结构化、年龄结构化、学历结构化、专长结构化,从而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专兼结合,建设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教师是推动“三教”改革的主体。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利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集团化办学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这个桥梁纽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与集团内的合作企业共同组建教学团队,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推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职院校师资双向流动、互聘互用,一是请合作企业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技能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或专业顾问,建立合作企业推荐技术骨干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常态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因未有企业经历、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出台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把教师去到企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纳入职称评审中来。课程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一方面了解社会、行业、企业对本专业及专业所具备能力的要求,了解行业企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和标准及产业发展趋势等,保持与专业发展的联系,增强在专业上的活力;另一方面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2.传承创新,共建传帮带产学研合作共同体。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以学院知名教授命名的“名师工作站”和行业知名专家主持的“技能大师工作站”,以此带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特别是针对青年教师,应秉承创新培养理念,为他们创造锻炼平台,一点点压担子,提供各种锻炼学习机会,让资深教师和企业名家传帮带,形成“传帮带、压担子、创平台、供机会”的青年教师培养思路,快速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同时,还与行企政等10家单位联合成立“八桂水利产业学院”,签订产业学院协议,成立产学研合作共同体,一方面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校企合作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研究项目;另一方面组建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团队,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增强校企合作的紧密度,深化产教融合,提高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立德树人,提升双主体育人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具有基础性作用,应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凸显工匠精神传承,教材建设中蕴含工匠精神内涵,教学改革中渗透工匠精神基因。我们不仅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更要培养具有正确“三观”、高尚情操的社会建设者。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任务,必须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能力;其次要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在联合育人过程中,注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弘扬,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融入,强化职业精神培养,培养具有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推进教材和资源建设
职业教育课程是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是教师连接学生的重要中介。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系列课程目标的落实。教材是课程改革创新的载体,解决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无论是教材的设计形式还是主要内容,都深刻蕴含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主体,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方向;企业是人才的需求主体,只有自身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企业所需的人才。这种人才供需两侧的需求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具有更紧密的合作空间。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促进课程开发,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强化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之间的衔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对工作岗位的适应度。
1.校企协同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和企业专家的座谈分析,匹配产业链和岗位需求,及时了解并掌握水利行业企业发展动态,了解水利专业群毕业生职业岗位对能力的需求变化情况,确定专业(群)岗位核心能力及支撑核心能力的核心课程,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专业素质培养与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群课程,建设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虚拟实训、职业资格考试于一体的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扩大优质资源受益人群的覆盖面,形成在校学生学习、社会从业人员拓展、普通公众科普、行业技术交流的共享共用平台。
2.校企共同确定适合现代化职教理念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在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实施建议的描述过程中,要适应课程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强调其可操作性。校企协同制定课程标准时,首先要特别注重能力测评标准的规范描述,以便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应学会什么、学会到什么程度,达到学会的要求与否等做出客观评价时有据可依;其次将“建筑信息模型BIM”“无人机驾驶”和“污水处理”等“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促进书证融通;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体现专业特色;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创新能力、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等思政要素,彰显立德树人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
3.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教材的开发和改革。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依托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教材的开发和改革,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知识本位的束缚,共同探索将行业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融入教材中,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工程典型案例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与工程施工生产的联系,突出实践性,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和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实训教材;将国赛、省赛等职业技能竞赛项目、施工员、安全员、测量员等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及BIM、无人机驾驶等“1+X”技能证书标准融入教材内容中,开发“技能学习、技能训练、技能比赛、技能证书”一体模块化课程教材;二是基于职业教育教材标准,校企“双元”合作开发国家规划教材,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合作建设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建设“纸质教材+数字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三是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开放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利用移动互联网、VR技术,推广虚拟工地、微课、慕课等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构建智慧平台学习环境,促进“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转变,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
(三)校企联动、育训结合,深化教法改革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解决教学中“怎么教”的问题。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课改模式都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够最终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重构教学体系。
1.以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为切入点,创新知行合一的教学手段。校企合作、育訓结合是高职院校教学的基本特征,教法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改革。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兼职实训教师与学校骨干专任教师以群体协同团队形式参与到实践教学过程,促使“双师团队”呈现“双师效应”,弥补单独一方个体“双师能力”或“双师素质”的不足,培养学生实践综合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运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考试方法,完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注重学生过程性考核,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信息化助推校企探索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工学融合,表明职业教育的教学至少包括学校和企业两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离不开学校又离不开企业的职业教育如何克服空间和时间的问题呢?将信息化融入课堂教育教学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利用信息化环境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工具、教学方式,校企共建智慧课堂,让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共同探索“互联网+”平台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助推课堂教学改革,这样课堂才能真正呈现双元育人的“双师效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群在“三教”改革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如何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如何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学分银行的建设运用、教师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测评价等,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2]周萍,等.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教学质量保障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9.
[3]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4]张峰.校企合作视角下高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6(23).
[5]万伟平.基于产教融合的“镇校企行”合作办学模式实证研究——以中山职院专业镇产业学院建设为例[J].职教论坛,2015(9).
[6]陈萍.企业如何参与职业院校课程开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3).
[7]周建松,陈正江.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背景、内涵与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9).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水利类专业群‘七个共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9B096);2020年度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资助项目“‘双高建设’实施背景下水利类高水平专业(群)‘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2020zd01)
【作者简介】廖明菊(1979— ),女,湖北随州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工程造价、职业教育;张宪明(1979— ),男,通讯作者,湖北武穴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水利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