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流浪在外的中国马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yh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创造了十二生肖,每个动物各自值守、一年为期。因着在现实中的脾气秉性、相貌特长和与人类关系的远近,这些动物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味,比如牛的踏实勤恳、兔的温柔可人、狗的忠诚敏锐……那么马呢?作为动物,马身材壮硕、相貌英俊,奔跑起来如风矫健,一声嘶鸣可令三军退却;作为朋友,马温和驯良、对人忠实,伴主人或躬耕田亩或征战沙场,既无怨言,更无畏惧;作为象征,马自由奔放、英勇奋发,如天马行空的无拘无束,如马到成功的一出即胜,如龙马精神的神采健旺。
  国人爱马,便将马的形象镌刻于砖石、陶瓷、玉材等等一切可以装饰图案或捏塑成型的载体之上。这些当时人的爱物流传至今,让代代人赏之、宝之。不仅中国人,连外国人也对之爱不释手。这不,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中,凡有中国文物收藏者,其中必有几匹骏马。
  它们在亘古的时空中穿梭,将中国古人对于马的喜爱和马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传播到世界各地。却不知这些千百年前的马儿,是怀念故土多一点,还是贪恋新居多一点?
  西周 青铜马面具
  商周时期的青铜面具多与巫术活动有关,或为巫师死后的陪葬品。这件面具以马首的形象加以抽象化处理,赋予马超乎自然的图腾式精神。
  汉 银跪马
  此汉代跪马以银制成,造型简约生动,腰部至臀部线条流畅,设计别致,马头上有一小孔,应为腰带饰物。
  唐 三彩马
  唐三彩中,马是最常见的题材。三彩马一般作为随葬品,在唐代非常盛行。这两件唐三彩马,一为最常见的立马,其上点蓝彩,十分罕见;另一件在马一侧塑造一个小男孩,一改常见马上人俑的形象,显得活泼而充满情趣。
  唐 韩干《照夜白》图
  图中所绘为唐玄宗最心爱的坐骑,名“照夜白”。它被系在一木桩上,昂首长嘶,四蹄奔腾,似要挣脱缰勒而去,表现出桀骜不驯的雄骏神采。据专家考证,马的头、颈、前身为真迹,而后半身為后人补笔,马尾巴已不存。
  唐 骑马女俑
  这件骑马女俑为随葬品,墓主人往往是身份地位较高的女人。只见女俑身着V领合身服饰,窄袖,下摆呈喇叭形。头戴一帽,此帽原配有面纱,便于在沙漠中穿行。唐代早期,这种服饰在首都长安城和其他大城市十分流行。女人们也常常戴着有面纱的帽子,以抵御城市的风沙。
  唐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
  昭陵六骏是在陕西醴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被打碎装箱盗运到美国;其余四块也曾被打碎装箱,盗运时被截获,现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
  清末民初 石雕马上封侯
  马上封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题材,通常为一活灵活现的猴子骑于马背之上,取“猴”与“侯”谐音。
  清 玉雕马上封侯
  此玉雕采用传统的马上封侯题材,但特别多设计了一只猴子,使画面显得更加丰富。
  汉代 玉马首
  汉代玉器中艺术价值较高的应属圆雕作品,表现手法注重写实,此件玉马首即是代表作之一。其原存何处暂无人知晓,时过境迁,它依然挺直着半截残躯,低头怒吼,似在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沧桑。
  明末清初 玉卧马
  此玉卧马长20.5厘米,高12.75厘米,属于一组玉雕动物中的一件。这组玉雕中,马、水牛的规格比常见的要大很多。
  (注:本文图片由大英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哈佛大学艺术馆提供)
其他文献
象征吉祥,是如意自上而下、深入人心的整体意蕴。不过,无论是皇宫贵族、还是才子佳人,抑或是大户人家、平民百姓,以情感、心理暗示的角度分析,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眼中,究竟是要“如”什么样的“意”,却又多少有着细微区别、滋味不一。在本篇中,我们且大体以3种不同阶层为例,以图赏说话,看看同为如意,不同的关键词又是什么?  明 骨雕三多小如意 表现多福多寿多子的美好意愿。  晚清如意 犹如实物灵一般,或置于案头
期刊
众人排队抢“马”的场面着实令人意外,这股热情在寒冷的冬日里也让人感到温暖。那么,这枚一马当先、飞奔而来的马票能否也给颇为冷清的邮市带来一丝温暖?  缘何爱马?  虽然刚刚步入三九的京城再次迎来了寒潮的袭击,但是即便如此,凛冽的寒风和冰点的温度依然没能阻挡广大集邮爱好者的如火热情。据北京集邮爱好者郭永胜介绍,他自己集邮也有二十余年,此前生肖邮票发行时他也曾在第一时间到发售点购票,但其场面似乎都没有今
期刊
如意在民间有着相当广泛的运用,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如意的用法也有着发展演变的过程。无论是作为摆设装饰,还是拿来把玩,化器型融入日常生活是民间如意使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千百年的斗转星移之中,一声“如意”,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千千结”的凝聚,也涵尽了数不清的祥瑞祈求和美好心愿。  不 乏 实 用  有观点认为,如意最早就是一个搔痒的工具。在魏晋时候,如意相当流行,起初可能和魏晋人爱服食长生药
期刊
编者按:一把好的如意,它的“兰心蕙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在看到如意的那一瞬间“合”对“眼缘”?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听听专业人士是如何评述的。  采访嘉宾:何欣(北京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员)  判断一把如意的好与不好,最为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我认为是观其整体是否令人感觉舒服。正所谓一饱眼福,我们在欣赏和把玩一件如意的时候,这个眼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工艺与造型。  现
期刊
作家程乃珊曾经在描述女子发髻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当年的上海女人,不论贵如宋氏三姐妹还是公馆人家的夫人太太、写字间先生的太太、石库门弄堂的师母,下至讲规矩人家的保姆,都是留发髻的。百多年来的上海女人发髻,与现今时髦女人的发髻,一样无异,基本上分桃子髻或如意髻(如意髻因酷似一个横写的S,故被海派地称为横S头),如意髻或者因为手势较难,现在梳的不多!”  或许,这款呈“S”形状的发髻,无论是从造型还是名
期刊
在如今的拍卖市场上,如意自然也是夺人眼球的珍宝。我们在拍场上究竟能看到哪些如意奇珍?它们有着怎样的市场行情?笔者对近10年来于各大知名拍卖公司大型拍卖会上成交的如意进行了简要梳理,对于喜爱如意的藏家,希望这些数据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材质缤纷 玉为大宗  从近10年成交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428件如意拍品(本文数据仅来源于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等一些知
期刊
或许,现在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如意这样一把小玩意儿,大部分人既无太多认知,也无甚特殊的感情。真要问起来,多半也是停留在好看、装饰、讨个好彩头的理解层面上罢了。如意能做什么用?倘若把这样一个问题放到“奇葩”辈出的微博上,相信得到譬如“拿来砸核桃”这样的回答也不是不可能。  尽管我们现在还常常将“事事如意”、“顺心如意”这样的吉利话挂在嘴边,但不得不承认,带有具象的器物——如意早已开始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
期刊
文物保护成两会热点  去年两会期间,文物保护仍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在提案中频繁出现。2013年文物遗产被毁坏的事例时有发生,比如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州先秦古墓遭强挖一事,即反映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冲突。所以,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并付诸实践,千万不应为了经济数字而断送城市的未来。  纸制品收藏正当其时  2013年2月,全国纸
期刊
如意在清代大致已经淡化了其他含义,独留一味吉祥。清代的皇帝对如意情有独钟,大大小小的喜庆场合用它纳福,日常陈设用它辟邪,赏玩清谈用它助兴。贺寿、赴宴馈赠一柄或是一套如意,成为当时皇宫里的一种时尚。  心 思 缜 密  宫廷尚奢,如意的款制花样百出,做工异常精细,在乾隆时期尤甚。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是出了名的,什么都喜欢“大制作”。打仗要凑足“十全武功”,编书要号称“四库全书”。大臣们在这些日用器物上,
期刊
越窑的烧造历史比较长,早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停烧。越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窑场比较多。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窑场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上虞仍继续烧造,但烧造的中心区域基本转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以上林湖周围的窑场最多,分布最为密集。  大约在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越窑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早期以后逐渐衰微。隋代至唐代早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