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不若"之"若"字,王逸注云:"顺也,言羿猎射封豨,以其肉膏祭天帝,天帝犹不顺羿之所为也。"后世注家多从王注,释"若"为"顺"。闻一多《天问疏证》曰:《广雅·释诂》一曰:"蒸,美也。"不若犹不善也。闻氏以"善"释"若",其《天问疏证》"四易稿"完成于1938年,惟姜亮夫《屈原赋校注》(经始于
“门”是个常用名词。在古汉语里用作谓词时一般被认为是词类活用。本文普查了《左传》中“门”的谓词用法的用例,根据它的搭配关系、语法功能、词汇意义的特点,分析了确定谓词“门”的词类性质时存在的问题。随后将调查范围扩大到先秦的17部文献和《十三经》里,发现了“门”的非名词用法的来源及使用范围上的特点。认为谓词“门”通过强调动作行为发生的特定场所来表现一种攻守行为,它是被活用了的一个名词。
项楚先生《王梵志诗校注》卷7中录有一首题为“危身不自在”的诗,全文如下:危身不自在,犹如脆风坏。命尽骸归土,形移更受胎。犹如空尽月,凡数几千回。换皮不识面,知作阿谁来?
本文考察了日本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两部"变体汉文"文献中词义异变的现象:如"谘"用为表示"向上禀报"义、"忍"用为"隐藏"义、"叶"用于表示"应验"义等。并分析了这些与汉语原意不尽相同的用法所产生的原因,归纳出了异变的三种类型:即词义的延伸、词义的转用和词的配充等。指出这些异变后的词义,有的一直沿用下来,形成了一些日语汉字词语与汉语词语不同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