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后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执教者一定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给予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时间、空间,并遵循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使古诗词教学真正由低质走向高效。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如何做好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85-01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因此,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
一、创设情景,激发品读兴趣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合作, 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 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品析名句。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 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 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其次,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三、深入感受,再现音韵美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 其中, 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体会情感,浸润人性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人格气贯长虹。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教学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85-01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因此,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我认为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从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
一、创设情景,激发品读兴趣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 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互动合作, 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不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而是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像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比方《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像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像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到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 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情景交融,体味意境美
王之夫在《姜斋诗话》中所说的“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时,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
首先,品析名句。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 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 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这两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凉,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是用“风住尘香”四个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有余痕,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发为不堪了。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 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其次,抓住诗中意象鉴赏诗歌。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三、深入感受,再现音韵美
要理解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享受音韵美,培养朗诵技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所以应将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反复吟诵。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 其中, 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
四、体会情感,浸润人性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它对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起着重作用。杜牧的《江南春》处处写景:莺歌燕舞,柳绿桃红,山清水秀,酒旗春风……但诗人并未陶醉于大好的春光当中,结句通过一幅烟雨迷茫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将士们为保家卫国宁愿献出宝贵生命的高尚人格气贯长虹。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应遵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