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取了问卷调查和实际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状况及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区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91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户,有5户达10亿元以上。有12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46户成为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量已占到原料生产总量的42%,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和原料产值比由2001年的049∶1提高到06∶1。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三成来自于向加工企业出售农畜产品。在乳业加工、肉牛肉羊育肥加工、羊绒加工、马铃薯加工、粮油加工、草业加工和特色野生资源加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跨区域、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业产业化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培育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名优产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河套恒丰等9个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总体看,农畜产品加工业正成长为各地重要支柱产业,涉及的加工领域不断扩大,加工深度不断提高,除了粮油畜禽等传统大陆产品的加工规模和加工深度继续在扩展,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瓜果、蔬菜及沙区、林区、山区的许多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的人工培植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也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如阿拉善盟的苁蓉、盐藻、卤虫、沙葱、沙盖加工业、乌海市的蔬菜、葡萄加工业、巴盟的粮油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沙柳、沙棘加工业、包头市的甜菜、油料加工业、呼和浩特市的牛奶加工业、乌盟的马铃薯加工业,锡盟的羊肉加工业、赤峰市、通辽市的鸡、鸭、肉牛肉羊加工业、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的中草药、黑木耳、梅花鹿、野生果酒果汁加工等天然绿色野生资源加工业等,均初步形成特色区域优势。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工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区域。
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现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看,除少数几个大型龙头企业成长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系较为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对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辐射拉动力较强,并形成跨区域经营竞争优势。绝大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短缺制约,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与农牧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基本上以单纯的买卖关系为主,生产原料依靠多头采购,来源和质量都不稳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浅,基本处于初、粗加工水平,产品市场竟争力弱。另外,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龙头企业群体小,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区域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产品培育。
2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不适应加工业发展需求。目前,各地农牧业生产与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生产对原料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农牧户分散经营,专业化生产较难统一。二是农村牧区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妇、幼,吸收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差,使得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和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缓慢。三是许多地方的种养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利益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原料供给和质量保证率不稳定。
3行业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及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现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中,仅乳业、食用油、饲料等部分产品领域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现有行业标准中,也普遍存在着标准陈旧,指标不足等问题,远远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畜产品营养、安全、卫生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差距更大。另外,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问题。特别是产品安全检测机构数量少,设施装备简陋不足,工作条件差,经费和技术人员缺乏。面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点多面广和市场全面放开的状况,难以有效的承担起对生产和产品的全程项目检测以及对质量纠纷的界定和日常监督的抽检与市场流通产品的检查等任务,使得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必然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把具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对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竟争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为此,自治区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盟市旗县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地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变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和流通的分割局面,以培育区域经济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重点扶持和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与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相结合,按照扶优、扶强、汰劣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隶属关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对本地企业扶优扶强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的、具有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信贷、融资、税收、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为区内企业进入国家农业部扶持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行列创造条件。
3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农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自治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农牧业标准动向的研究,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修)订指南》,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区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查体系和相关规程制度,完善有关管理法规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牧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畜产品生产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和申报及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加强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尽快实现与国内外的全面联网,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特别要建立对农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标准、尤其是主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的动态跟踪制度,为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农牧民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销联结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要通过完备的合同契约,确立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把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特别要着重加强产业化的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产品交、收制度、价格保护制度、货款结算制度、违约惩罚制度等,以健全的机制,确保合同(协议)的信誉兑现,保证市场交易的规范运行。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利用土地使用权、资金、产品、技术等要素,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加工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农牧民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产业化组织,通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在政府、企业、农牧民、市场之间以及生产、贸易、加工之间充当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协会根据农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各方的权力与利益,从而使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5大力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发展对原料提出的规模和质量需求,按照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种养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牧户,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基地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引导扶持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从源头保证加工产品安全,为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6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尊重企业和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各级政府不能干预、代替、包办,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宏观调控和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创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
一、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末,全区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917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4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15户,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40户,有5户达10亿元以上。有12户企业进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46户成为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量已占到原料生产总量的42%,农畜产品加工产值和原料产值比由2001年的049∶1提高到06∶1。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的三成来自于向加工企业出售农畜产品。在乳业加工、肉牛肉羊育肥加工、羊绒加工、马铃薯加工、粮油加工、草业加工和特色野生资源加工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具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一批以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跨区域、有特色、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牧业产业化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培育出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绿色名优产品,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河套恒丰等9个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总体看,农畜产品加工业正成长为各地重要支柱产业,涉及的加工领域不断扩大,加工深度不断提高,除了粮油畜禽等传统大陆产品的加工规模和加工深度继续在扩展,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瓜果、蔬菜及沙区、林区、山区的许多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野生的人工培植的特色动植物资源加工也正在蓬勃兴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亮点。如阿拉善盟的苁蓉、盐藻、卤虫、沙葱、沙盖加工业、乌海市的蔬菜、葡萄加工业、巴盟的粮油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沙柳、沙棘加工业、包头市的甜菜、油料加工业、呼和浩特市的牛奶加工业、乌盟的马铃薯加工业,锡盟的羊肉加工业、赤峰市、通辽市的鸡、鸭、肉牛肉羊加工业、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的中草药、黑木耳、梅花鹿、野生果酒果汁加工等天然绿色野生资源加工业等,均初步形成特色区域优势。产品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加工企业的有力带动下,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迅速发展,基地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有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的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区域。
二、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数量少,总体发展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现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看,除少数几个大型龙头企业成长为大型现代企业集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系较为紧密,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对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辐射拉动力较强,并形成跨区域经营竞争优势。绝大多数企业受资金、人才短缺制约,发展缓慢,规模较小、与农牧户没有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基本上以单纯的买卖关系为主,生产原料依靠多头采购,来源和质量都不稳定,生产技术落后,产业链条短,加工层次浅,基本处于初、粗加工水平,产品市场竟争力弱。另外,布局分散、重复建设现象突出。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无序竞争现象严重。龙头企业群体小,产业集中度低,严重影响区域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产品培育。
2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不适应加工业发展需求。目前,各地农牧业生产与龙头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生产对原料专业化、标准化和安全性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一是农牧户分散经营,专业化生产较难统一。二是农村牧区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弱、妇、幼,吸收运用新科技的能力差,使得基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和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发展缓慢。三是许多地方的种养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利益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原料供给和质量保证率不稳定。
3行业标准体系和产品安全及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开拓。现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中,仅乳业、食用油、饲料等部分产品领域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现有行业标准中,也普遍存在着标准陈旧,指标不足等问题,远远不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畜产品营养、安全、卫生的要求,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差距更大。另外,在产品检测体系、检测标准、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问题。特别是产品安全检测机构数量少,设施装备简陋不足,工作条件差,经费和技术人员缺乏。面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点多面广和市场全面放开的状况,难以有效的承担起对生产和产品的全程项目检测以及对质量纠纷的界定和日常监督的抽检与市场流通产品的检查等任务,使得市场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影响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我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我区是一个农牧业大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农畜产品加工业必然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把具有优势的农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对提高我区农畜产品市场竟争力,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至关重要。为此,自治区政府应尽快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全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协调各盟市旗县在总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地方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要加快制定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改变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和流通的分割局面,以培育区域经济优势和竞争力为目标,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体系,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重点扶持和加快培育一批带动力强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与优势农牧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相结合,按照扶优、扶强、汰劣和资源、资产、资金相对集中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和隶属关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优化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合作和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集团及对本地企业扶优扶强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大、与农牧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的、具有市场开拓力和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在财政投入、信贷、融资、税收、科技和用地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政策,促进重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为区内企业进入国家农业部扶持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行列创造条件。
3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及农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自治区政府要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国际农牧业标准动向的研究,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家农业部制定的《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修)订指南》,抓紧制定和完善我区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和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完善质量安全的监督、检测、检查体系和相关规程制度,完善有关管理法规和管理机制,积极引导农牧民和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畜产品生产无规定疫病区的建设和申报及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制品的质量认证工作,提高我区农畜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同时大力加强农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并尽快实现与国内外的全面联网,加强信息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工作,特别要建立对农畜产品加工品的国际标准、尤其是主要贸易国加工品标准的动态跟踪制度,为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4进一步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要按照主体独立、自愿合作、利益联动、风险共担的原则,加快建立农牧民与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产销联结机制、行为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要通过完备的合同契约,确立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把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有机衔接起来,特别要着重加强产业化的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具有法律效应的产品交、收制度、价格保护制度、货款结算制度、违约惩罚制度等,以健全的机制,确保合同(协议)的信誉兑现,保证市场交易的规范运行。鼓励和支持农牧民利用土地使用权、资金、产品、技术等要素,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与加工企业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扶持农牧民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经纪人协会等产业化组织,通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专业协会,在政府、企业、农牧民、市场之间以及生产、贸易、加工之间充当沟通、协调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协会根据农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的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服务,切实维护各方的权力与利益,从而使农牧民和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5大力加强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要把基地建设与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发展对原料提出的规模和质量需求,按照市场化、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均衡化、标准化的要求,运用经济和市场手段,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种养规模,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牧户,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基地生产向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引导扶持培育发展种养专业大户、专业小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从源头保证加工产品安全,为企业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
6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为农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发展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尊重企业和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各级政府不能干预、代替、包办,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宏观调控和搞好公共服务上来,创造有序的市场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