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无效、低效的数学课堂,教师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注重实践操作,培养操作能力;引入生活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情境;操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79-01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但在很多课堂中,仍然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有活动却无激情;有思维却无智慧;有探索却无创意;有回答却无质疑,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
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内心的需要,探究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如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精心策划的游戏等将数学问题蕴藏其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探究性的探索。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今天,老师到菜市场买菜,芹菜每斤一元二角,老师买了三斤半,当我还在苦苦思考1.2×3.5等于几的时候,卖菜的老奶奶放下称就说:“4元2角钱。”我堂堂的一个数学老师还没有一个卖菜的老人算得快!我急忙向老人请教速算的秘诀,老奶奶告诉了我,你想知道速算的秘诀吗?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它。这样的情景学生既亲切又熟悉,既轻松又有趣,能激起学生的挑战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开始新知的探究,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我没有事先告诉今天学生要学什么,而是说:今天我们来个一分钟口算比赛,看哪个小组最棒。然后把全班56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9人的有5组,其余的11人为一组,有小组长统计本组一分钟内共做了多少道口算题,然后老师评定做题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结果11人的那组获胜,于是引起了其他5个小组的强烈不满。纷纷指出看总数评定结果的办法不公平,从而产生了求平均数的强烈需要,然后各组同学纷纷拿起笔算出了自己小组的平均数。学生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争论、思考、探索、发现,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内心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操作能力
美国教育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获得概念,加深理解。在课堂上,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再造者。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很多小棒,长短不作要求,看谁能用自己的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操作,没有老师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的孩子很快就用手中的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而有的孩子准备的小棒长短都一样,发现只能摆成正方形,便想方设法把其中的两根弄得短一些,终于摆成了长方形;还有的孩子准备的小棒长短都不一样,发现怎么摆都摆不成长方形,就向周围的同学求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小棒剪得符合要求,最终也摆出了长方形。整节课,学生异常兴奋,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个个发现了“新大陆”:只有四根小棒,摆时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才能摆成长方形。
3 引入生活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再发现与再创造。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从生活经实例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五一”期间,华联超市推出了一批特价商品,你愿意选购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吗?接着出示商品单价:矿泉水:0.90元/瓶,果冻:5.00元/袋,方便面:1.50/袋,火腿肠:0.95元/根,巧克力:13.65元/盒,面包:2.50元/袋。
然后提出独立计算的要求:(1)选择两种你最喜欢的两种商品,填写在购物单中;(2)先估算结果,再把计算总价的方法填写在购物单中;(3)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方法相同吗?然后让学记录商品的名称、单价、数量,计算总价。
去超市购物是学生所熟悉并喜欢的,这时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计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先把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化成用分作单位的整数相加,再把单位化成元;有的学生用口算,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有的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面对不同的想法,我都报以微笑:“你能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很重要。”“你的想法很棒,你真了不起!”“这种想法很有新意,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在多个学生汇报后,请他们观察比较不同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使学生逐步明确小数加法的算理。在小数减法的处理上,我更加放手,请同桌比较两个人的消费,谁花的钱多?多多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过程,总结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促进者的教师,学生走歪了,旁边点一下,学生精彩,鼓掌加油。宽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习成了一次发现,一种快乐。
总之,只有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创新,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才能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
基金项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编号:L0814022)被鉴定为河南省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
作者简介:
何慧玲(1974-),女,河南省夏邑县圣源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本科, 河南省优质课大奖赛三等奖,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商丘市名师,商丘市优质课一等奖。
【关键词】情境;操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79-01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但在很多课堂中,仍然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学生有活动却无激情;有思维却无智慧;有探索却无创意;有回答却无质疑,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其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究。
1 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学生内心的需要,探究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各种情境,如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出人意料的实验现象,精心策划的游戏等将数学问题蕴藏其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去进行探究性的探索。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今天,老师到菜市场买菜,芹菜每斤一元二角,老师买了三斤半,当我还在苦苦思考1.2×3.5等于几的时候,卖菜的老奶奶放下称就说:“4元2角钱。”我堂堂的一个数学老师还没有一个卖菜的老人算得快!我急忙向老人请教速算的秘诀,老奶奶告诉了我,你想知道速算的秘诀吗?老师希望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它。这样的情景学生既亲切又熟悉,既轻松又有趣,能激起学生的挑战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开始新知的探究,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我没有事先告诉今天学生要学什么,而是说:今天我们来个一分钟口算比赛,看哪个小组最棒。然后把全班56名学生分成6组,每组9人的有5组,其余的11人为一组,有小组长统计本组一分钟内共做了多少道口算题,然后老师评定做题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结果11人的那组获胜,于是引起了其他5个小组的强烈不满。纷纷指出看总数评定结果的办法不公平,从而产生了求平均数的强烈需要,然后各组同学纷纷拿起笔算出了自己小组的平均数。学生在具体的真实情境中,争论、思考、探索、发现,其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内心的需要,这样的课堂必定是高效的。
2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操作能力
美国教育研究发现:“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动手做数学中获得概念,加深理解。在课堂上,要有意识、有目的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再造者。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我先让学生准备很多小棒,长短不作要求,看谁能用自己的小棒摆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操作,没有老师的限制,学生的活动是自觉的、主动的。有的孩子很快就用手中的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而有的孩子准备的小棒长短都一样,发现只能摆成正方形,便想方设法把其中的两根弄得短一些,终于摆成了长方形;还有的孩子准备的小棒长短都不一样,发现怎么摆都摆不成长方形,就向周围的同学求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将小棒剪得符合要求,最终也摆出了长方形。整节课,学生异常兴奋,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个个发现了“新大陆”:只有四根小棒,摆时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才能摆成长方形。
3 引入生活资源,培养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相信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是教育的本意和真义。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再发现与再创造。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从生活经实例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五一”期间,华联超市推出了一批特价商品,你愿意选购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吗?接着出示商品单价:矿泉水:0.90元/瓶,果冻:5.00元/袋,方便面:1.50/袋,火腿肠:0.95元/根,巧克力:13.65元/盒,面包:2.50元/袋。
然后提出独立计算的要求:(1)选择两种你最喜欢的两种商品,填写在购物单中;(2)先估算结果,再把计算总价的方法填写在购物单中;(3)同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方法相同吗?然后让学记录商品的名称、单价、数量,计算总价。
去超市购物是学生所熟悉并喜欢的,这时学生的兴趣特别高,计算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的学生先把用元作单位的小数化成用分作单位的整数相加,再把单位化成元;有的学生用口算,元加元、角加角、分加分;有的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面对不同的想法,我都报以微笑:“你能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点很重要。”“你的想法很棒,你真了不起!”“这种想法很有新意,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在多个学生汇报后,请他们观察比较不同的方法,为什么可以这样算?使学生逐步明确小数加法的算理。在小数减法的处理上,我更加放手,请同桌比较两个人的消费,谁花的钱多?多多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计算过程,总结计算方法。整节课,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而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指导者的、促进者的教师,学生走歪了,旁边点一下,学生精彩,鼓掌加油。宽松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习成了一次发现,一种快乐。
总之,只有让学生乐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创新,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发挥,才能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乐园。
基金项目《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编号:L0814022)被鉴定为河南省优秀课题成果二等奖。
作者简介:
何慧玲(1974-),女,河南省夏邑县圣源学校小学高级教师,本科, 河南省优质课大奖赛三等奖,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商丘市名师,商丘市优质课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