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溪是浙江省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2017年7月,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到兰溪检查指导工作时,提出了“产业加快转型,古城焕发青春”的殷切期望。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一以贯之实施“强工兴市”战略,全力推进省传统制造业分行业改造提升试点、工业节能与绿色制造省级专项试点、纺织行业“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等多项试点工作。2018年1月-9月,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455.36亿元,增速13.1%;规上工业增加值100.7亿元,增速7.4%,总量和增速均居金华市前列。
聚焦高质量,重组工业新基因。20多年来,兰溪工业从计划经济的辉煌到市场经济初期的低谷,再到破茧重生的转型之路,这当中,我们聚焦高质量,牢牢把握两个关键,一方面修复工业基因,做好传承。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坚守实业、坚守工业的信心定力,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8条政策,在扶大育强、用地保障、技改提升、招才引智、基础配套方面强化政策引领,设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产业基金,成立“时尚纺织局”,推进工业振兴“十大行动”等,将全市党员干部的工作重心凝聚到经济建設、工业发展上来。另一方面植入创新基因,做好培育。大力实施“兴兰工程”,将年销售3亿元以上的企业列入重点培育名单,给予政策扶持、政治荣誉;每年组织企业家和银行、涉工部门领导到清华大学、“华为特训营”进修培训,着力培育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目前兰溪共有技术研发中心13家,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7家增加到2018年的79家,2019年将达到100家。
紧盯数字化,跑出发展新路径。兰溪坚信“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坚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为方向,推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销售渠道全方位升级。一是以“机器人+”推动设备自动化。目前兰溪纺织行业拥有国际最领先的织机3万余台,每度电可生产白胚布2.2米,远高于国内同行业0.7米的平均水平;每万锭纱用工不到30人,远低于国内同行业80人的平均水平,在绿色环保和工业节能方面走在前列。二是以“大数据+”助力工艺智能化。红狮集团开发运用设备健康管理、远程智慧分析等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球项目、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打造了水泥工业4.0。目前,兰溪正大力培育“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推动“企业上云”,积极争创浙江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三是以“互联网+”实现营销网络化。兰溪的纺织、水泥、医药等传统产业均已开展供应链仓储、无车承运人、原材料网上交易、终端客户定制等互联网项目,向“后端”的销售、物流、服务发力,为传统产业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构筑大平台,拓展产业新空间。兰溪积极谋划大平台建设,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一是“筑巢引凤”拓空间。一方面重点建设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园、游埠工业园等市级平台,积极推进“标准地”建设,从小打小闹的下岗园区发展到而今占地4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平台;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22家以上,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宁德时代、自立铜业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落户兰溪。二是“腾笼换鸟”创空间。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行企业效益评价体系,落实差别化政策,通过反向倒逼、正向激励,着力腾出发展空间,2018年已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华东铝业这个原浙中最大规模的老国企,通过“停、引、转、新、合、善”六字法,实现从一锭铝到一张膜的华丽转身,成功转型为光学膜产业园,目前该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入驻企业12家,成功入选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三是走出国门找空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一批效益优良但产能受到制约的企业,通过产能转移和技术输出,实现产能布局全球化,其中,红狮集团投资超20亿美元,在老挝、尼泊尔、缅甸、印尼等地建厂;鑫兰牛仔、奥佳纺织与上海纺织集团合作,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
打好组合拳,优化发展新环境。兰溪科学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升政务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构建“数字政府”;以“区域能评+区块能耗”取代项目能评,实现企业非负面清单项目“零跑腿”;结合“大调研”活动,创新思路开展“市长进百企、集中解难题”“驻企指导员”“百组联千企”等活动,组成100个“兰妈妈”服务团队,结对奔赴全市近千家企业,打造了有亲情、有温度的“兰妈妈”政务服务品牌。二是改善人才环境。主动加大政策供给,出台“人才新政20条”,完善“1+6”人才政策体系,开展“暖才”“招才”系列行动,建好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三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0余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人才支撑。三是稳定金融环境。针对传统制造业银行信贷难等共性问题,不断强化政府性金融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化解“两链”风险,加强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聚焦高质量,重组工业新基因。20多年来,兰溪工业从计划经济的辉煌到市场经济初期的低谷,再到破茧重生的转型之路,这当中,我们聚焦高质量,牢牢把握两个关键,一方面修复工业基因,做好传承。不断增强全市上下坚守实业、坚守工业的信心定力,出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18条政策,在扶大育强、用地保障、技改提升、招才引智、基础配套方面强化政策引领,设立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产业基金,成立“时尚纺织局”,推进工业振兴“十大行动”等,将全市党员干部的工作重心凝聚到经济建設、工业发展上来。另一方面植入创新基因,做好培育。大力实施“兴兰工程”,将年销售3亿元以上的企业列入重点培育名单,给予政策扶持、政治荣誉;每年组织企业家和银行、涉工部门领导到清华大学、“华为特训营”进修培训,着力培育创业创新的良好生态。目前兰溪共有技术研发中心13家,浙江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011年的7家增加到2018年的79家,2019年将达到100家。
紧盯数字化,跑出发展新路径。兰溪坚信“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坚持以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为方向,推动生产设备、工艺技术、销售渠道全方位升级。一是以“机器人+”推动设备自动化。目前兰溪纺织行业拥有国际最领先的织机3万余台,每度电可生产白胚布2.2米,远高于国内同行业0.7米的平均水平;每万锭纱用工不到30人,远低于国内同行业80人的平均水平,在绿色环保和工业节能方面走在前列。二是以“大数据+”助力工艺智能化。红狮集团开发运用设备健康管理、远程智慧分析等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实现全球项目、全生产流程的智能化管理,打造了水泥工业4.0。目前,兰溪正大力培育“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推动“企业上云”,积极争创浙江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三是以“互联网+”实现营销网络化。兰溪的纺织、水泥、医药等传统产业均已开展供应链仓储、无车承运人、原材料网上交易、终端客户定制等互联网项目,向“后端”的销售、物流、服务发力,为传统产业开辟了广阔发展空间。
构筑大平台,拓展产业新空间。兰溪积极谋划大平台建设,以大平台承载大发展。一是“筑巢引凤”拓空间。一方面重点建设经济开发区、新兴产业园、游埠工业园等市级平台,积极推进“标准地”建设,从小打小闹的下岗园区发展到而今占地40多平方公里的工业平台;扎实推进小微企业园建设,力争三年内建成22家以上,为众多小微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俊鸟”,宁德时代、自立铜业等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陆续落户兰溪。二是“腾笼换鸟”创空间。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实行企业效益评价体系,落实差别化政策,通过反向倒逼、正向激励,着力腾出发展空间,2018年已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华东铝业这个原浙中最大规模的老国企,通过“停、引、转、新、合、善”六字法,实现从一锭铝到一张膜的华丽转身,成功转型为光学膜产业园,目前该园区累计完成投资50亿元,入驻企业12家,成功入选浙江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三是走出国门找空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一批效益优良但产能受到制约的企业,通过产能转移和技术输出,实现产能布局全球化,其中,红狮集团投资超20亿美元,在老挝、尼泊尔、缅甸、印尼等地建厂;鑫兰牛仔、奥佳纺织与上海纺织集团合作,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
打好组合拳,优化发展新环境。兰溪科学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作用,全面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提升政务环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积极构建“数字政府”;以“区域能评+区块能耗”取代项目能评,实现企业非负面清单项目“零跑腿”;结合“大调研”活动,创新思路开展“市长进百企、集中解难题”“驻企指导员”“百组联千企”等活动,组成100个“兰妈妈”服务团队,结对奔赴全市近千家企业,打造了有亲情、有温度的“兰妈妈”政务服务品牌。二是改善人才环境。主动加大政策供给,出台“人才新政20条”,完善“1+6”人才政策体系,开展“暖才”“招才”系列行动,建好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人才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三年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0余人,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人才支撑。三是稳定金融环境。针对传统制造业银行信贷难等共性问题,不断强化政府性金融支持,与此同时,积极化解“两链”风险,加强不良贷款处置力度,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