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镜观察特点及综合治疗效果、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观察,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组44例给予综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86例患者中十二指肠溃疡46例,胃溃疡22例,复合性溃疡18例,31-49岁患者占67.44%。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镜观察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镜观察;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364.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55-01
消化性溃疡是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总称,可由多种因素引发,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为十二指肠、胃粘膜防御修复因素与侵袭因素失衡引发[1]。消化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疼痛、烧心、唾液分泌增多、恶心、嗳酸、反胃、嗳气、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引发失眠、多汗或缓慢等全身症状[2]。消化性溃疡不仅会给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有较大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降低[3],因此展开及时、准确诊断并展开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均于胃镜观察后分别采用常规治疗量与综合治疗方法,其中综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为消化道溃疡,均有反复性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嗳气或返酸等临床表现,且无溃疡并发症发生。其中男54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31.5±2.7)岁;病程为1-7年,平均为(4.1±0.8)年;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1.2.1胃镜观察方法
由我院胃镜室同一位专业内径医师熟练展开胃镜检查操作,所用设备是Olympas150 型胃镜。对86例患者根据发病部位、年龄展开综合分析,对于多发性溃疡患者以最大病症加以统计,将幽门管与幽门前溃疡归为胃溃疡,将溃疡性胃癌与吻合口溃疡患者排除。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250mg克拉霉素,80mg瑞贝克,20mg奥美拉唑口服,均于每日早饭前和入睡前经口服给药,治疗时间为14d;观察组给予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辅以患者饮食调节、戒烟戒酒、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用药指导等护理方法,治疗时间为2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展开胃镜复查。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经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或在胃镜检查时局粘膜有异常现象,但未见溃疡面;有效:患者症状有一定缓解,经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大幅缩小,或有一些白苔残留;无效:患者返酸、腹痛等症状均未发生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二者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胃镜观察结果
消化性溃疡发病部位:86例患者中共有十二指肠溃疡46例(53.49%),其中球部32例(69.57%),大、小2弯侧12例(26.09%),球后2例(4.35%);胃溃疡22例(25.58%),其中幽门管2例(9.09%),胃体7例(31.82%),胃窦10例(45.45%),胃角3例(13.64%);复合性溃疡18例(20.93%)。
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在86例患者中,31-49岁患者共58例,占比为67.44%。其中46例十二指肠肠溃疡患者以30-40岁最多,共16例(34.78%);22例胃溃疡患者以41-50岁发病率最高,共8例(36.36%);18例复合性溃疡患者以41-50岁发病率最高,共12例(66.67%)。
2.2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6/42);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43/44);对比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体质、饮食、感染、环境、神经精神因素、生活习惯、遗传、胃酸、胃蛋白酶等[4]。根据该病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是对病因予以消除并将临床症状解除,促使溃疡快速愈合,避免出现并发症并防止复发。
目前,在消化性疾病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下,已逐渐形成以奥美拉唑为核心的三联治疗。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时,在利用胃镜准确观察,准确判定病灶基础上给予患者克拉霉素、瑞贝克与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5.71%。同时,在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下,人们对心理因素给消化性溃疡患者造成的影响更为关注。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进展有重大影响,异常心理因素可促使胃分泌物大量增加,破坏粘膜保护屏障,最终引发病变。另外,通过健康教育、用药指导与饮食调节等一系列方式,可促使患者准确把握消化性溃疡病因及治疗措施,促使其主动改变生活方式,患者服药依从性大幅提高。我院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包括药物治疗、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对比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经胃镜观察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消化性溃疡的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0,19(7):76-79.
[2] 游文明. 消化性溃疡的综合治疗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8):68-70.
[3] 吴宜华.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多方位综合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54-155.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胃镜观察;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364.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055-01
消化性溃疡是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的总称,可由多种因素引发,致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为十二指肠、胃粘膜防御修复因素与侵袭因素失衡引发[1]。消化性溃疡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疼痛、烧心、唾液分泌增多、恶心、嗳酸、反胃、嗳气、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同时可引发失眠、多汗或缓慢等全身症状[2]。消化性溃疡不仅会给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有较大影响,同时还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大幅降低[3],因此展开及时、准确诊断并展开针对性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治疗时,均于胃镜观察后分别采用常规治疗量与综合治疗方法,其中综合治疗疗效显著,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收治消化性溃疡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为消化道溃疡,均有反复性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嗳气或返酸等临床表现,且无溃疡并发症发生。其中男54例,女32例,患者年龄为18-64岁,平均年龄为(31.5±2.7)岁;病程为1-7年,平均为(4.1±0.8)年;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1.2.1胃镜观察方法
由我院胃镜室同一位专业内径医师熟练展开胃镜检查操作,所用设备是Olympas150 型胃镜。对86例患者根据发病部位、年龄展开综合分析,对于多发性溃疡患者以最大病症加以统计,将幽门管与幽门前溃疡归为胃溃疡,将溃疡性胃癌与吻合口溃疡患者排除。
1.2.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250mg克拉霉素,80mg瑞贝克,20mg奥美拉唑口服,均于每日早饭前和入睡前经口服给药,治疗时间为14d;观察组给予综合治疗,其中药物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辅以患者饮食调节、戒烟戒酒、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与用药指导等护理方法,治疗时间为2周。完成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展开胃镜复查。
1.3 疗效判定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彻底消失,经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或在胃镜检查时局粘膜有异常现象,但未见溃疡面;有效:患者症状有一定缓解,经胃镜检查发现溃疡面大幅缩小,或有一些白苔残留;无效:患者返酸、腹痛等症状均未发生明显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二者差异显著,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胃镜观察结果
消化性溃疡发病部位:86例患者中共有十二指肠溃疡46例(53.49%),其中球部32例(69.57%),大、小2弯侧12例(26.09%),球后2例(4.35%);胃溃疡22例(25.58%),其中幽门管2例(9.09%),胃体7例(31.82%),胃窦10例(45.45%),胃角3例(13.64%);复合性溃疡18例(20.93%)。
消化性溃疡发病年龄:在86例患者中,31-49岁患者共58例,占比为67.44%。其中46例十二指肠肠溃疡患者以30-40岁最多,共16例(34.78%);22例胃溃疡患者以41-50岁发病率最高,共8例(36.36%);18例复合性溃疡患者以41-50岁发病率最高,共12例(66.67%)。
2.2治疗效果
对照组显效21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36/42);观察组显效2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43/44);对比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发病相关因素主要包括患者体质、饮食、感染、环境、神经精神因素、生活习惯、遗传、胃酸、胃蛋白酶等[4]。根据该病发病机制,消化性溃疡治疗原则是对病因予以消除并将临床症状解除,促使溃疡快速愈合,避免出现并发症并防止复发。
目前,在消化性疾病诊疗技术不断发展下,已逐渐形成以奥美拉唑为核心的三联治疗。我院在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时,在利用胃镜准确观察,准确判定病灶基础上给予患者克拉霉素、瑞贝克与奥美拉唑等药物治疗,结果显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下,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5.71%。同时,在医学模式逐渐改变下,人们对心理因素给消化性溃疡患者造成的影响更为关注。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进展有重大影响,异常心理因素可促使胃分泌物大量增加,破坏粘膜保护屏障,最终引发病变。另外,通过健康教育、用药指导与饮食调节等一系列方式,可促使患者准确把握消化性溃疡病因及治疗措施,促使其主动改变生活方式,患者服药依从性大幅提高。我院在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包括药物治疗、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措施在内的综合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3%。对比可知,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经胃镜观察消化性溃疡具有一定流行病学特征,采用综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促使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大幅提高,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志远.消化性溃疡的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2010,19(7):76-79.
[2] 游文明. 消化性溃疡的综合治疗及分析[J].医学信息,2010,23(8):68-70.
[3] 吴宜华.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多方位综合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