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群:平凡生活的打捞者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da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丽群是位非常安静的写作者。她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想要表达的一切都交付给了她笔下的人物。她写她熟悉的孕育万物的土地和依靠土地生活的人们;她关注女性的命运,尤其是那些被命运之手摆布的卑微的女性,她打量着她们如何穿越生命中的一道道关卡,艰难地一路走来;她沉醉于打捞世态人情中最为敏感复杂的部分,她用文字观照着那些躲在光源后面的平凡人物,观照他们有缺口的不完满的人生,并试图在文字中突围,尝试着帮他们与这个世界、与自我进行和解。
  首先是关于土地的叙事。陶丽群在她《女性以及土地的主题》的创作谈中就曾说过:“祖辈为农的我更无法漠视土地。很多乡邻往往为一锥之地大打出手,邻居反目,兄弟为仇,流血送命,在赖以活命的土地面前,人性的善和恶有时候模糊了界限。”也许正是这模糊了的界限触动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她关于土地的这部分小说,因为土地得失而产生的纠葛可谓是惊心动魄。
  《风的方向》涉及移民的土地使用问题。老凉山村三十六户移民来到竹溪乡,双手摸索过还散发热气的土地,激动得嘴角和手指头都是哆嗦的,“那真是金子啊,土地!”然而生活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展开,因为林权证迟迟办不下来,他们受到本土村民的排挤,不但劳动果实屡遭偷盗,竟连祖坟都不许建。没有祖坟的地方还会是故乡吗?老凉山村的人还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去吗?在《一塘香荷》中,三十多年前,廖秉德仗势欺负外来汉李一锄,强换了李一锄家的八分肥田,气死了李一锄尚在哺乳期的妻子。两家人之间横着一条人命,该是老死不相往来。可三十多年后,当李一锄把当初的差田打理成了一个诱人的池塘,廖秉德又涎着脸皮想把这池塘换回去建房子。这次,廖秉德再不能耍横了,他在卖掉祖屋随着儿子一度告别乡村后,还是想和故土建立联系,他宁肯颜面扫地,也要艰难还乡。可他如何过得了横亘在他与李一锄之间的家仇呢?对于这样尖锐的矛盾,陶丽群丝毫没有躲闪的意思,而是一層一层地铺垫,一点一点地转折和融化,挖掘人性中终究会发生作用的宽容和善良。《风的方向》通过“跪孝”来解决问题,这也许只是基于农民身上固有的善良本性提出来的一厢情愿的解决办法,却给人以抚慰,让人看到开始新生活的希望。《一塘香荷》中的李一锄在廖秉德的苦苦哀求下,终是动了恻隐之心,宽厚的品格使他放下了之前的恩怨。也只有像李一锄这样热爱土地的人,才能理解失去土地失去祖屋的恓惶吧。在《漫山遍野的秋天》中,不能生育的上门女婿黄天发,安心跟患有侏儒症的三彩过日子,明知道三彩怀上的不可能是自己的骨肉,还是选择了留下,也是因为他热爱这片土地,唯有土地才是他安身立命之本啊。但是愿意扎根土地的人终归是越来越少了,对于当下的年轻人,城市的诱惑意味着另一种生活另一种身份,没有谁规定一家人从根到梢都得当农民,都得种地。在《冬日暖阳》中,老抽因为阻止儿子儿媳进城生活,与下一代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城市里生机勃勃,似乎到处可以落脚,老抽看到的是夹缝中生存的不易,儿子看到的却是改变人生的希望。对于这样的农村现状,陶丽群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自己的态度,她让王朝和苗苗这样有志于发展农业的大学生来到老抽身边,老抽也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攻克培育圣女果路上的各种难题,即便这样,“种地人骨髓里的力气都拼出来了”再加上科技,却也难免天灾虫害的困扰。土里刨食不易。没有谁能拽住农民匆匆离开土地的脚步,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乡土必然走向末路,仍会有王朝和苗苗这样的大学生,从城市中重新投身这片沃土。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总会伴随着希望存在。
  陶丽群关于土地的叙事并不新颖。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已然是老生常谈,但陶丽群的作品中有一股难得的耐心与韧劲,她就好像生活在农村的当下,生活在农村的变化和漩涡之中向你直播,且不唯播其表象,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了乡下平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们面对诱惑的摇摆和坚持,那些沟沟壑壑弯弯绕绕全部诉诸笔端,而这一切,只为让你细细去体恤他们,而不是夹枪带棒地指责。关于土地的叙事在陶丽群的作品中比重并不算大,但也许是因为对土地有着这样深切的情感,使她对平凡卑微的生命个体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尤其是书写了很多扎根乡镇或城市底层的传统女性,她们是在生存与发展的夹缝中奋斗着的女人,社会舆论和家庭责任的困囿与个体意识的不断觉醒,迫使她们在矛盾中进行选择,她们被生活的大手无情地摆弄之后,仍以自己的坚韧、坚定与生活做着不依不饶的搏击。
  《母亲的岛》中母亲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她要出去住一阵子,且这一走,便不再回头。母亲十九岁的时候被卖到四面环水的村庄,为人妻为人母,可任劳任怨地默默付出,甚至得不到子女的尊重。终于,五十岁的母亲决定要按照自己的心愿过日子了。她独自搬去毛竹岛,种地、养鸭,靠自己的劳动赚钱。母亲是被卖到这个村子里的,现在她谁的也不想欠,她完成了为男人传宗接代养育子女的任务,她赚到了路费,她终于离开了。以父母亲的出走为基本情节的小说并不少见,经典的如《第三河岸》,但每位作家的处理和表现的方式都大不一样。《母亲的岛》则是与女性的命运缠结在一起,母亲身上集结了中国传统女性坚强隐忍、吃苦耐劳、地位低下的特点,很多女性终其一生都在为家人付出,不被尊重,没有自我。而陶丽群要让她们去寻找自我,哪怕前路布满荆棘。《心的河》可以看作是《母亲的岛》的姊妹篇。叙事起点又是四面环水的浮岛,关于人口贩卖和决意出走。在《母亲的岛》中,母亲出走后的命运是未知的,《心的河》则更多地书写了陆嫂子不顾声誉、作践自己、被赶出岛后并不如意的命运。但陆嫂子不悔,这毕竟是她自己左右的人生。
  被家庭和人言束缚住的还有《清韵的蜜》中“我”的姑姑。姑父因姑姑不能生育,另娶了清韵,生得一女,取名蜜蜜。蜜,在这篇小说中一音双关,它是清韵进入这个家庭并传递她信息的唯一线索,同时还关涉到清韵与姑姑之间的秘密。原来,不能生育的那个人是姑父。然而姑姑一生都活在了姑父弃她另娶的阴影之下,她虽有了情投意合的情人,却始终被那个时代的保守思想拴住了脚步。女性往往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但陶丽群着力表现的是女性在不幸中仍能保持心地的善良和柔软,表现她们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是如何一点点与自己、与这个世界进行和解的。在《起舞的蝴蝶》中,胡蝶虽然被丈夫周新荣抛弃了,面对公公的期待,为了儿子的成长,她依然选择了留在这个没有丈夫的家里,靠开粥铺维持生活。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在广场夜晚的舞场,胡蝶和她的搭档老刘跳舞时,总会唤起身体的欢愉,这种羞于向人启齿的反应成了她和老刘之间的秘密,当老刘向她提出去旅馆的要求后,胡蝶在心里悲凉地对自己说:往后这舞不能再跳了,这舞场也不再来了。陶丽群把胡蝶身体上的欲望和诉求通过跳广场舞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经典。然而胡蝶压抑了这欲望,仍是回到家庭的牵绊之中,当她看到了前夫重组家庭天生兔唇的女儿,她以一位母亲的体谅,宽容了他们。胡蝶坚强、善良、隐忍,但却没有自我,这几乎是中国几代女性的特点。但每一个在情感和婚姻生活中备受压抑的女性也都是活生生的人,有着正常的七情六欲。《柳姨的孤独》一开篇即通过一只猫对待柳姨的态度,写出了柳姨被家人和恋人双重伤害后与世隔绝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三十多年前,已经与柳姨谈婚论嫁的男人移情别恋,娶了柳姨的妹妹,致使柳姨独身至今。直到遇见那对从成都过来卖凉拌菜的夫妇,柳姨精心筑起的心理防线终于崩塌了。租户翟明华与柳姨之前的恋人太像了,这种相似激起了柳姨对他们婚姻生活的好奇,她不由自主地在夜晚去听他们夫妻的墙根,她甚至鼓起勇气去造访多年没有联系的妹妹,到她的家里一探究竟。然而三十多年后的见面,见证的是三个人彻骨的孤独与悲凉。   陶丽群的创作多是向内的,直指向人的灵魂。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座孤岛。《醉月亮》中白珍珠、刘桂香是这样,《莫西娜的生日》中老年的莫西娜是这样,《毕斯先生的怜爱》中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毕斯先生也是这样,《夜行人咖啡馆》则直接摹写了几个孤儿的生存现状。而《病人》则对这种无法与污浊世界达成和解的孤独状态给予了最为惨烈的呈现。“我”的恋人陈和在工作中受到的戏耍和挫折使他开始避世,甚至不愿再见精明能干的“我”;“我”在寻找陈和的过程中,碰到了精神病邻居冰花,冰花在大染缸一样的人际关系中,简直像个洁癖患者一样,完全生活在世俗之外,被丈夫欺骗后,变成了一个性格乖张动不动就脱光衣服的精神病人。这两位病人因为“我”相遇了,且惺惺相惜地走到了一起。病人之间的相互取暖,或许给他们的生活涂抹上了些许暖色,但他们终不能正视和融入这个社会,成為游荡着的孤独的灵魂。
  陶丽群的小说创作执着于对伦理、对人心人性人情的挖掘。《第四个春天》是篇容量非常大的小说,主人公卢宝花的儿子在城市做“蜘蛛人”,四年前骑摩托车时与韦芳芳擦肩而过,却被自己跌倒的韦芳芳讹诈,还因为媒体的误报遭遇了社会舆论的指责,最终选择了坠楼身亡,卢宝花的丈夫也随之伤心而去,一个谎言带走了两条人命。四年后,当卢宝花有机会与韦芳芳面对面时,一场关于良心的审判再度拉开帷幕,韦芳芳背后的隐情也随之浮出水面。这其中的几番波折与较量,涉及媒体的公允、良心的安稳。《行走在城市里的鱼》写一对母女间的误会与隔阂。李小渔学习成绩优秀,因为目睹了守寡的母亲为了买到便宜鱼,甘心被卖鱼人揩油的一幕,放弃了填报大学志愿,在“年轻人嗨吧”跳舞赚钱。当母女之间的关系刚有一点点改善,妈妈叶桂为了不让女儿再去那种地方跳舞,向老板编造了女儿手脚不安分的谎言,却与酒吧一件偷盗案碰个正着,女儿李小渔成了被怀疑的对象,得知真相的李小渔再次陷入对母亲的绝望,也是对这个世界的绝望。《冬至之鹅》涉及人的宽容和博爱。小说借由老人带着年仅五岁的孩子来饭馆里卖鹅一事,将这对年龄相差巨大的父子之间的故事道了出来。老人的儿子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了,而现在领养的这个长着斗鸡眼的丑丑的儿子,却是被抛弃的越南孩子。在《水果早餐》中,陌生女人享用的水果早餐像引子,开启了送水工老代对精致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残酷的现实总是不如意。面对无望的生活,当老婆阿兰再次犯病的时候,救还是不救,成为摆在老代面前的严峻考验,救醒老婆,他将继续周而复始的困顿无望的生活,而他冷目旁观,看着阿兰在昏睡中离去,就真的能过上内心安稳的日子吗?
  陶丽群擅于捕捉和表达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凡在她作品中出场的人物都被刻画得立体丰满、有血有肉,生活中的冷暖善恶,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境遇的尴尬,也都被她细心地捕捉和表现着。再常见的题材,她都能让人看到不一样的惊心动魄。然而她只是平凡生活的打捞者,她负责呈现,而不是审判。
  近两年来,陶丽群创作了很多短篇小说,主题也开始由女性和土地转向更宽广的领域,在她的小说中,莫镇或莫纳镇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她在小说集《风的方向》后记中提到的她最初工作过的那个小镇,那个小镇和小镇上的人们,是她创作出发的起点,也是推动她不停向前的动力。祝愿她继续安静地写作,从那个小镇出发,在写作的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亮堂。
  责任编辑 冯艳冰
  特邀编辑 陆辉艳
其他文献
南方的冬天总是来得让人猝不及防,我行走在氤氲的雾气中,下意识地把外衣裹紧了些。黯淡的天空化作深沉的底色,衬托出这个城市的疲倦。  我停在一个书店前,这是我此行的目的地,門外夸张的大幅海报宣告着这里正在开展换客活动。  书店的店主是我的老友,他曾跟我抱怨过经营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而我不曾想到已经举步维艰到直率如他都要通过与商家合作来维持生意。  书店是能让一座沉重笨拙的现代城市漂浮起来的生态系统,可
期刊
银柱想分家,确切地说,是他媳妇想分家。她一个劲跟银柱絮叨:你看村里谁家娶了媳妇这么长时间了,还没分家?银柱是面糊子耳朵,禁不住耳边风,就去找爹,期期艾艾地说了。  爹很痛快,说,好啊,是该分了。于是,就分了。银柱还有个哥,叫金柱,爹把该分的都分给弟兄俩了。最后,只剩下两个饭店。村南的那个和村北的那个。村南的是老店,村北的这个,是新开的。爹一直在老店里坐镇,亲自掌勺。老大金柱呢,在村北的店里掌勺。 
期刊
荆歌,号累翁,苏州人。出版有长篇小说十部,中短篇小说集多部,收藏类文化随笔集三部,以及书法作品集《荆歌写字》和绘本书籍多部。曾任香港浸会大学国际作家工作坊访问作家。是60后的代表性小说家。曾在杭州、苏州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同时也被认为是江南才子型文人书画的代表人物。  在西班牙,有很多人名叫Jose。就像在中国,叫小明的特别多。街上喊一声“小明”,许多人都会有反应,有的人以为叫他,有的人则以为是在
期刊
容本镇,教授,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等学术职务。主要著作有论文集《文学的感悟与自觉》《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容本镇卷》,专著《广西文学艺术六十年》(执行主编),长篇小说《古海角血祭》,长篇散文《岭外汉风》等。  在广西當代文坛上,诗人石才夫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存在。他的诗品和人品,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人印记
期刊
锦璐,广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短篇小说见于《十月》《当代》《钟山》《花城》等刊物,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年选》转载,并多次入选年度选本。有小说集《双人床》《美丽嘉年华》、长篇小说《一个男人的尾巴》、散文集《绚丽之下 沉静之上》,获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第九届广西青年文学“独秀奖”、《中篇小说选刊》“2004—2005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随笔多次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金奖。  虽
期刊
某天一位前辈打电话给我:“我准备去贺州大瑶山看一个婚礼,你有兴趣吗?”说实话我没什么兴趣,但碍于这位前辈在年龄上居长,在学术上又是提携者,我不好直接拒绝。她见我不回答,诱哄道:“那里是摆长桌宴的哦,而且所有人都穿民族服装,彻夜唱歌喝酒。”我心动了,就答应了她。  我们要去的是一个叫大冷水的村子,里面居住着土瑶人,属于瑶族的一个小小支系,人口很少,只有六千多人。据说他们在当地定居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期刊
80后作家群体中,有两个毕亮,写小说的毕亮原籍湖南,现居深圳,以短篇小说为立身之道;写散文的毕亮原籍安徽,现居新疆伊犁,以淡墨式的素描刻画而特立独行。代际写作之下,两个毕亮,在各自的写作领域,皆为中坚力量。  白话散文初期,周氏兄弟不仅在创作上开风气之先,成绩斐然,而且在散文观念上也是星辉斑斓,他们的部分观点时至今日依然被奉为圭臬。比如鲁迅的“散文是大可以随便的”主张,周作人“简单是文章的最高境界
期刊
小春天  被压缩变形的季节即將过去,  我许久不写诗,却总被凛冽的风叫醒。  那时我们即将分离,三奶奶的脸上放满水,  未流出征兆。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  嬉笑、好奇、摸索、泪眼蒙眬。  餐桌上,奶奶和三奶奶各吃了一串羊肉,  我吃了余下的全部,她们说,肉烤得真香。  她们谈起五十年代,爷爷和三爷爷的裤子打满补丁;  谈起年少时,根本不懂爱情,未曾见面就托付一生。  说到六十年代的下乡以及三年困难
期刊
沉在中山路的底部看天,是一种奇异的体验。它既没有被密密层层的城市丛林一头罩住的压迫感,也没有被高楼大厦分割殆尽的塌陷感。中山路的天,开阔、低沉,灰白色的云层如潮水般翻涌起伏,携着三月份饱涨湿润的空气,一阵阵地冲刷着这条老街,常常让你忘记,你此刻身处城市中心,而距离你不足一条街的地方,正高耸着南宁市中心的地标建筑“丽原天际”。  我第一次看到中山路的天,是2017年3月12日。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期刊
反观小说的历史,一个有意思的事是,小说这种事物的产生跟女性读者是有很大关系的。以英国小说为例,工业革命把女性解放出来,阅读小说的有闲阶级产生了。但当下此时,不但从小说内部来讲,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从外部环境来说,可资消遣和享受的名目太多,某种意义上,阅读真的已变成某种严肃甚至痛苦的仪式。  在几乎半年没读小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读到陶丽群的小说,一种宁静的奢侈和满足覆盖了我的阅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