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雁群居水边,飞时一般排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它每年秋季南迁,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代书信。鸿雁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古诗词中的鸿雁意象意蕴丰富。诗词作者常常借它抒情言志,折射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在此仅就苏轼词中的鸿雁意象进行分析。
一、托鸿雁传书,抒发苏轼深切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古典诗词常用这个典故。苏轼词《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写此词于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徜徉于池馆内外。春风吹拂,薄云迅飞,新燕呢喃。但词人自比失意而身心受损的沈约。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如今连鸿雁也不捎个信来。此时失意而身心受损的词人多么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鼓励,同时又多么思念故园亲人。再则鹧鸪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故词人应该在思念他远方的弟弟子由。因为苏轼在屡遭迫害的过程中,弟弟子由总是以信或诗文给予苏轼鼓励与安慰。词人时见鸿雁的栖息之地(沙上),却不见鸿雁捎信来,再结合“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此时词人内心之孤苦,思亲怀乡之深切,不言而喻。
二、以“孤鸿”为喻,表现苏轼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词中说“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雁不在树木上而在江洲苇丛中栖息,这本是习性所致,苏轼赋予它独特的意志,目的是抒写自己被贬后孤芳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傲岸与高洁。因此这首词苏轼是以“孤鸿”自喻,显示自己行为品质的高洁,表现自己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三、借“孤鸿”比喻苏轼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
苏轼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苏轼为何对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如此记忆犹新,久久难以忘怀呢?此词是以忆景写景。词人身受贬斥,“欹枕”江南烟雨,视线追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神游寥廓天空,词人精神的翼翅随鸿雁自由自在地飞翔。词人被贬黄州,像“孤鸿”,虽孤独寂寞,但能旷达超脱,怡然自得,陶醉在“山色有中无”的佳境中。正如下片所言,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词人与张怀民皆被贬黄州,都能“不以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间”(《黄州快哉亭记》),相互勉励,藐视邪恶,超然物外,不以世事萦怀。因此,词人在此借“孤鸿”比喻自己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展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豁达不羁、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正如《临江仙》词所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四、托鸿雁反映苏轼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
苏轼词《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此词是苏轼调离徐州后赴湖州途中写的,又题作“别恨”,此词抒发他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背归鸿,去吴中”,写途中之景,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此归故居,而词人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南去吴中湖洲。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故乡,自叹不如归鸿。苏轼不忍离开徐州,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归鸿而去。徐州既逢难再,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苏轼为何将徐州当成了故乡?苏轼调往徐州后,从内心里爱上了这个地方,与徐州人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甚至想终老徐州。徐州人民爱戴他,敬佩他。当他调离徐州时,满城人民攀辕挽留,哭声填巷。苏轼对徐州的一草一木,对徐州人民感情甚深,恋恋不舍。“归鸿”有故居可归,而词人却要离开他视为故乡的徐州。因此此词借“归鸿”流露出苏轼对徐州人民的思念之情,更反映了苏轼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其实苏轼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虽遭政治磨难,仍关心现实,体恤人民,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以贯之的。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我们从他的鸿雁意象中,可以看到他在颠沛流离中希望得到亲人的鼓励慰藉和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浓烈的思念之情,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苏轼词中鸿雁意象折射出的美好的人性光辉映照出苏轼更为丰满高大的形象。
一、托鸿雁传书,抒发苏轼深切浓烈的思亲怀乡之情。
鸿雁传书出于《汉书·苏武传》,古典诗词常用这个典故。苏轼词《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苏轼写此词于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徜徉于池馆内外。春风吹拂,薄云迅飞,新燕呢喃。但词人自比失意而身心受损的沈约。乐景哀情相衬,其哀伤之情更深。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颠沛流离。“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如今连鸿雁也不捎个信来。此时失意而身心受损的词人多么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鼓励,同时又多么思念故园亲人。再则鹧鸪啼声,俗谓似“行不得也,哥哥!”故词人应该在思念他远方的弟弟子由。因为苏轼在屡遭迫害的过程中,弟弟子由总是以信或诗文给予苏轼鼓励与安慰。词人时见鸿雁的栖息之地(沙上),却不见鸿雁捎信来,再结合“此情惟有落花知”一句,此时词人内心之孤苦,思亲怀乡之深切,不言而喻。
二、以“孤鸿”为喻,表现苏轼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苏轼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此词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词中说“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最后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雁不在树木上而在江洲苇丛中栖息,这本是习性所致,苏轼赋予它独特的意志,目的是抒写自己被贬后孤芳自赏,不肯随人俯仰的傲岸与高洁。因此这首词苏轼是以“孤鸿”自喻,显示自己行为品质的高洁,表现自己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
三、借“孤鸿”比喻苏轼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
苏轼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四年。苏轼为何对消逝在烟雨迷茫中的“孤鸿”如此记忆犹新,久久难以忘怀呢?此词是以忆景写景。词人身受贬斥,“欹枕”江南烟雨,视线追随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神游寥廓天空,词人精神的翼翅随鸿雁自由自在地飞翔。词人被贬黄州,像“孤鸿”,虽孤独寂寞,但能旷达超脱,怡然自得,陶醉在“山色有中无”的佳境中。正如下片所言,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气”(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词人与张怀民皆被贬黄州,都能“不以谪为患”,“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间”(《黄州快哉亭记》),相互勉励,藐视邪恶,超然物外,不以世事萦怀。因此,词人在此借“孤鸿”比喻自己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展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豁达不羁、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正如《临江仙》词所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四、托鸿雁反映苏轼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
苏轼词《江城子·别徐州》:“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此词是苏轼调离徐州后赴湖州途中写的,又题作“别恨”,此词抒发他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背归鸿,去吴中”,写途中之景,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此归故居,而词人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南去吴中湖洲。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故乡,自叹不如归鸿。苏轼不忍离开徐州,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归鸿而去。徐州既逢难再,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苏轼为何将徐州当成了故乡?苏轼调往徐州后,从内心里爱上了这个地方,与徐州人民结下了生死与共的情谊,甚至想终老徐州。徐州人民爱戴他,敬佩他。当他调离徐州时,满城人民攀辕挽留,哭声填巷。苏轼对徐州的一草一木,对徐州人民感情甚深,恋恋不舍。“归鸿”有故居可归,而词人却要离开他视为故乡的徐州。因此此词借“归鸿”流露出苏轼对徐州人民的思念之情,更反映了苏轼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其实苏轼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虽遭政治磨难,仍关心现实,体恤人民,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以贯之的。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我们从他的鸿雁意象中,可以看到他在颠沛流离中希望得到亲人的鼓励慰藉和对故园亲人的深切浓烈的思念之情,不愿苟同流俗的高洁情怀,超然物外、处之泰然的精神境界,体恤黎民百姓的赤子情怀。苏轼词中鸿雁意象折射出的美好的人性光辉映照出苏轼更为丰满高大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