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的初中地理教科书的最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统一。区域地理是基本的内容,而教材在讲述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则往往采用孤立地讲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而忽视了地理事物之间的横向比较,不注重表现其中的规律。这样就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难,使其不能较快地掌握,而仅仅是靠死记硬背来加强记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不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系统的地理知识体系,且容易增强学生的作业负担。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来掌握地理知识。
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将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地把握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点的效率。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气候知识作简单的剖析。我们知道,要分析气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带和降水带组合成不同的气候带,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地方的气候成因就要综合各种因素。例如:
例一,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又都靠着大洋,可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却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该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比较法。两地虽同处在中纬度,同靠着大洋,但一个在大陆西部、大洋东侧,另一个却在大陆东部、大洋两岸。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挟带着大量的水汽而来,形成丰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也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则是深受季风的影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夏季,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本区,造成低温少雨。因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
一、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同处于大陆西岸、同处于西风带、同有暖流经过,同有巨大的山系,可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却是一个大、一个小呢?在欧洲西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与西风的方向是一致的,不会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因而就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非洲低纬度(赤道地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气候比较
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但在西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什么?因为西部为地势低的刚果盆地(扎伊尔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为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东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才形成了高山气候,为炎热的非洲带去了一份凉意。
其实比较法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特性的类型对比法。
2.借助学生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直观借比法。
3.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或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是从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上进行纵向的自我比较,因此又叫时间比较法或历史比较的演变比较法。
4.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获得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掌握其变化规律的联系比较法。
总之,以上仅是使用比较教学法的几个例子,如果对地理比较教学法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师教得不会那么费力,学生的学习不会那么苦,教学效果也就会大大地提高。
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将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地把握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点的效率。
所谓比较教学法就是要打破地理要素的分割,如区域分割、学科分割,加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直观性、系统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气候知识作简单的剖析。我们知道,要分析气候就需要首先分析气温和降水,不同的气温带和降水带组合成不同的气候带,而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和洋流因素。要分析地方的气候成因就要综合各种因素。例如:
例一,欧洲西部和亚洲东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又都靠着大洋,可是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却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该如何解释呢?这就需要用比较法。两地虽同处在中纬度,同靠着大洋,但一个在大陆西部、大洋东侧,另一个却在大陆东部、大洋两岸。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侧、大西洋东岸,终年受西风带影响,西风从大西洋挟带着大量的水汽而来,形成丰富的降水,再加上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也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因而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而亚洲东部则是深受季风的影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夏季,从太平洋、印度洋吹来的含有丰富水汽的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从西伯利亚、蒙古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影响本区,造成低温少雨。因此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
一、欧洲西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气候比较
两地同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同处于大陆西岸、同处于西风带、同有暖流经过,同有巨大的山系,可为什么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范围却是一个大、一个小呢?在欧洲西部,高大的阿尔卑斯山是东西走向,与西风的方向是一致的,不会阻挡来自海洋上的湿润空气,而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系却呈南北走向,阻挡了西风的进入,因而就形成了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二、非洲低纬度(赤道地区)的西部和东部的气候比较
赤道穿过非洲大陆,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但在西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部却为热带草原气候,原因是什么?因为西部为地势低的刚果盆地(扎伊尔盆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而东部却为东非高原,海拔在1000米以上,只形成了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在东非高原上的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才形成了高山气候,为炎热的非洲带去了一份凉意。
其实比较法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特性的类型对比法。
2.借助学生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直观借比法。
3.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或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是从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上进行纵向的自我比较,因此又叫时间比较法或历史比较的演变比较法。
4.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获得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掌握其变化规律的联系比较法。
总之,以上仅是使用比较教学法的几个例子,如果对地理比较教学法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师教得不会那么费力,学生的学习不会那么苦,教学效果也就会大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