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贤气象,宋士高洁。
宋代的皇帝与士大夫是非常合作的。因为宋代朝廷反思唐末五代藩镇之弊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非常怕武官抢走君主的统治地位,所以君主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也是全体士大夫的。所以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强,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作圣贤气象。
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是我们现在经常引用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宋代士大夫精神表现为特别推崇圣贤气象。一方面,他们提出要回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士志于道”“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有一种深切的文化忧患、社会忧患。他们既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又有很博大的社会胸襟。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天下老百姓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和天地万物都是同类。所以,他们有一种很迫切的经世治国的强烈愿望,希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安泰,使儒家文化、圣贤之道得以传播。所以,两宋时候的士大夫群体就出现了一种心忧天下、名节相高的风气,这个和东汉的名士非常像。东汉士大夫讲风节,与宋代士大夫的追求非常一致。
宋代士大夫精神不仅仅是回到汉代或者战国时候,他们除了推崇东汉节义名士和儒家传统的这种救时行道、名节相高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追求,就是追求一种洒落、自得、闲适、安乐的精神境界。所以宋明士大夫,既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志于道”的情怀,同时又追求精神逍遥的超脱境界。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颢是理学代表人物。周、程皆主张求“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程颢常常是“吟风弄月以归”,邵雍高扬“安乐窝中事事无”。这些亦和魏晋名士所追求的任性逍遥十分相似。到了明代,陈献章追求所谓“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宇宙之间”,王阳明提出“乐是心之本体”,强调我们心灵的本体是快乐的。儒家人格追求的快乐、超然,得到了王阳明的高度肯定,他说:“点也虽狂得我情。”曾点是孔子的学生,孔子问学生的志向,别的学生都说要把社会管理好,只有他说要弹琴,去沂水游游泳、唱唱歌。表面上看曾点没有什么大志向,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孔子没有赞扬那些一心追求经世治国的人,而是十分欣赏曾点,发出“吾与点也” 的感叹,强调自己与曾点意见相同。这就说明孔子那个时代,士大夫精神就有另外一个面向,即追求任性逍遥。这一观点也得到王阳明的欣赏,可见宋明理学家都有这种精神追求。
宋明士大夫也有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忧患。如何能够既化解社会与文化的忧患,又解决个体生命的忧患?宋儒对孔颜乐处非常认同,强调安贫乐道的精神超越。宋儒胡瑗曾经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考学生程颐,而周敦颐就是要“二程”找一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那么快乐。张载原来喜欢研究兵学,范仲淹看到后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这些典型事例表明,宋代士大夫普遍地关注化解忧患而获得的内在愉悦。你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懂得了什么是道学。
宋代士大夫的圣贤气象、孔颜乐处实质上包括两个面向,即向外追求圣人之道的弘扬,向内实现自我心灵的完满。如果只片面强调一个面向,都不应该被认为是宋明士大夫的圣贤气象。宋儒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之道包括这两个方面,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义情怀与洒落胸襟。宋代士大夫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样还要有心灵的自在;既要有忧患意识,同时还追求闲适的心态;既能够坚持道义的情怀,同时也不能放弃洒脱胸襟。这是对宋明士大夫提出来的非常高的要求。宋明的圣贤气象,比东汉名士更难,因为你可以说你做节义名士,你在权力面前可以不怕死,但是你在不怕死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你的超然心态、洒落胸襟、心灵自在,这是很不太容易做到的。但是理学家、士大夫,就是笃志于此。
宋代的皇帝与士大夫是非常合作的。因为宋代朝廷反思唐末五代藩镇之弊端,采取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非常怕武官抢走君主的统治地位,所以君主要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天下不是皇帝一个人的,也是全体士大夫的。所以宋代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强,这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士大夫精神,叫作圣贤气象。
什么叫圣贤气象?张载有句名言,是我们现在经常引用的,“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宋代士大夫精神表现为特别推崇圣贤气象。一方面,他们提出要回到先秦孔子、孟子、荀子“士志于道”“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宋代士大夫有一种深切的文化忧患、社会忧患。他们既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又有很博大的社会胸襟。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认为天下老百姓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和天地万物都是同类。所以,他们有一种很迫切的经世治国的强烈愿望,希望社会和谐、国家富强、天下安泰,使儒家文化、圣贤之道得以传播。所以,两宋时候的士大夫群体就出现了一种心忧天下、名节相高的风气,这个和东汉的名士非常像。东汉士大夫讲风节,与宋代士大夫的追求非常一致。
宋代士大夫精神不仅仅是回到汉代或者战国时候,他们除了推崇东汉节义名士和儒家传统的这种救时行道、名节相高之外,还有另外一种追求,就是追求一种洒落、自得、闲适、安乐的精神境界。所以宋明士大夫,既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有“志于道”的情怀,同时又追求精神逍遥的超脱境界。周敦颐是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颢是理学代表人物。周、程皆主张求“孔颜乐处,所乐何事”。程颢常常是“吟风弄月以归”,邵雍高扬“安乐窝中事事无”。这些亦和魏晋名士所追求的任性逍遥十分相似。到了明代,陈献章追求所谓“放浪形骸之外,俯仰宇宙之间”,王阳明提出“乐是心之本体”,强调我们心灵的本体是快乐的。儒家人格追求的快乐、超然,得到了王阳明的高度肯定,他说:“点也虽狂得我情。”曾点是孔子的学生,孔子问学生的志向,别的学生都说要把社会管理好,只有他说要弹琴,去沂水游游泳、唱唱歌。表面上看曾点没有什么大志向,然而大家没想到的是,孔子没有赞扬那些一心追求经世治国的人,而是十分欣赏曾点,发出“吾与点也” 的感叹,强调自己与曾点意见相同。这就说明孔子那个时代,士大夫精神就有另外一个面向,即追求任性逍遥。这一观点也得到王阳明的欣赏,可见宋明理学家都有这种精神追求。
宋明士大夫也有社会与文化的双重忧患。如何能够既化解社会与文化的忧患,又解决个体生命的忧患?宋儒对孔颜乐处非常认同,强调安贫乐道的精神超越。宋儒胡瑗曾经以《颜子所好何学论》为题考学生程颐,而周敦颐就是要“二程”找一找孔子和颜回为什么那么快乐。张载原来喜欢研究兵学,范仲淹看到后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这些典型事例表明,宋代士大夫普遍地关注化解忧患而获得的内在愉悦。你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懂得了什么是道学。
宋代士大夫的圣贤气象、孔颜乐处实质上包括两个面向,即向外追求圣人之道的弘扬,向内实现自我心灵的完满。如果只片面强调一个面向,都不应该被认为是宋明士大夫的圣贤气象。宋儒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之道包括这两个方面,社会责任与个人自在、忧患意识与闲适心态、道义情怀与洒落胸襟。宋代士大夫既要承担社会责任,同样还要有心灵的自在;既要有忧患意识,同时还追求闲适的心态;既能够坚持道义的情怀,同时也不能放弃洒脱胸襟。这是对宋明士大夫提出来的非常高的要求。宋明的圣贤气象,比东汉名士更难,因为你可以说你做节义名士,你在权力面前可以不怕死,但是你在不怕死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你的超然心态、洒落胸襟、心灵自在,这是很不太容易做到的。但是理学家、士大夫,就是笃志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