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笔下的多面泰戈尔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an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4月14日,泰戈尔在国际大学主持中国学院的揭牌典礼,并做了《中国和印度》的演讲:“对我来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
  此后,泰戈尔以国际大学中国学院的名义,热情邀请一些中国学者、艺术家到那里讲学、创作,积极推进两国的文化、教育交流。
  徐悲鸿和泰戈尔的交往,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徐悲鸿在印度办画展
  1939年11月,徐悲鸿应泰戈尔的邀请,来到国际大学中国学院讲学。12月,徐悲鸿经仰光、加尔各答,抵达圣地尼克坦。在那里,徐悲鸿尽情领略印度旖旎的风光、飘香的瓜果,充分感受泰戈爾诗意的言谈、深邃的哲思,同时潜心艺术创作。
  1940年2月17日,印度“圣雄”甘地偕夫人莅临国际大学拜访泰戈尔。泰戈尔在风景如画的芒果林里焚香献花,为甘地举行了盛大的欢迎集会,又热情地将徐悲鸿引见给甘地。在短暂的接触中,尽管人群拥挤,徐悲鸿却只用了短短几分钟时间,就为甘地画了一幅细微传神的半身像速写,落款为“廿九年二月十七日下午三时半悲鸿”,甘地看了后高兴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
  泰戈尔随后在与甘地的交谈中,建议能够为徐悲鸿举办画展,以表达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甘地当即表示赞许。
  泰戈尔关于举办画展的建议,给了徐悲鸿一次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


  当时国内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徐悲鸿迫切希望利用画展筹得善款,以支持祖国的受难民众。于是,他立即着手各项准备,正当筹备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泰戈尔不顾年高体衰,前往观看,还亲自为画展写了前言:“美的语言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而其音调毕竟是多种多样的。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在有韵律的线条和色彩中,为我们提供一个在记忆中已消失的远古景象,而无损于他自己经验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并在最后盛赞道:“我欢迎这次徐悲鸿绘画展览,我尽情地欣赏了这些绘画,我确信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将从这些绘画中得到丰富的灵感。既然旨趣高奥的形象应由其本身来印证,多言是饶舌的,这样,我就升起谈话的帷幕,来引导观众走向一席难逢的盛宴。”
  由于泰戈尔的鼎力支持、热情推介,徐悲鸿在圣地尼克坦的个人画展获得了很大成功。不久,徐悲鸿又将画展移到加尔各答举行。两次画展筹得的款项,全部捐给了正在战乱中的祖国。
  创作《泰戈尔像》
  这段时间,徐悲鸿与泰戈尔朝夕相处,频频接触,因为仰慕泰戈尔的高贵精神,徐悲鸿先后为泰戈尔画了十几幅素描速写,表现了诗人工作、生活的多方面情形,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泰戈尔像》。
  这幅作品尺寸虽然不是很大,但给人以气势恢宏、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画作既有西方的绘画技法,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画的神韵;既有现代的浪漫激情,又有古典的意象内涵。画面上,氛围典雅宁静,人物造型以线条为主,面部染色结合素描,以形写神——诗翁倚在树荫下的靠椅上,左手拿着蓝色封面的笔记本,右手握着铅笔,微微托靠在笔记本的右上角;满头银发,一绺白髯飘挂在胸前,一袭浅棕色长袍,神采奕奕;深邃的眼神似乎正透过眼镜折射出哲理的诗句、睿智的思想……背景是硕大的树木及繁茂的枝叶,其浓重恰好和诗翁浅色衣服、脸部构成冷暖与深浅的对比,使画面格外生动。《泰戈尔像》完美地融汇了中西艺术风格,堪称徐悲鸿写生肖像画中最具影响力的杰作。
  1940年11月,徐悲鸿怀着感激的心情与泰戈尔辞别。此时的诗人大病初愈,正躺在卧椅上。听说徐悲鸿将启程回国,他郑重地嘱托:在你走之前,必须为我挑选画作。原来,泰戈尔在60多岁时开始习画,他十分信任徐悲鸿的眼光,所以请徐悲鸿为他的画集选稿。徐悲鸿与国际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一起,花了两天时间,从2000余幅画作中初选出300幅,最后又择出70幅精品交付国际大学出版。
  半年多后,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病逝。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的徐悲鸿听到这一消息,万分悲痛。不久,他满怀感恩地写下《泰戈尔翁之绘画》的文章,向世人介绍了泰戈尔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并对为泰戈尔作画的画稿进行了全面分析。
  在文章的最后,徐悲鸿以诗赋句式赞美道:“送琼浆与劳工,假寝床于巨蚌,夺梅妃之幽香,食灵芝之鲜,吻河马之口,绝壑缀群玉之采,茂林开一线之天,利水泑之积,幻为群鸿戏海……”表达了自己对泰戈尔最深切诚挚的追念之情。
  ——《中国政协报》
其他文献
为什么读书便能学得做一个高境界的人呢?因为在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好做你的榜样。目前在香港人虽多,然而我们大家的做人境界却不一定能高,人生情味也不一定能深。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书中遇见的人可不同;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像孔子,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试问中国能有几个孔子呢?又如耶稣,也二千多年。另如释迦牟尼、穆罕默德等人。为什么我们
期刊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杀,大明覆亡。在最后的日子里,崇祯这个刚愎自用、极爱面子的皇帝,曾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后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亲戚们捐款,给防守北京城的士兵发军饷,结果:皇亲国戚一毛不拔,满朝文武装疯卖傻。  低下高貴头颅的皇帝  国家有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后,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头,来到户部,热泪长流,捐出了自己毕生积攒的400两银子。
期刊
据考证,追星族的闪亮登场可追溯到唐朝。  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了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三千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杜甫也有追星族,其中包括重量级诗人张籍。张籍相当单纯地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加入膏蜜,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且发下誓言:“喝下他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在名家辈出的盛唐
期刊
体育锻炼和健康意识是一种习惯和观念,也是一种社会风气,要想改变国民体质,就要应从小培养国民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把对待身体健康当作“终生大事”看待。  目前,我国高考竞争压力逐渐减弱、教育资源的争夺趋于缓和,年轻一代自主人生的意识和创业积极性活跃,已经不再接受传统教育和父辈生活观念的束缚,适时把体育的基因种植在年轻人身上,就能在社会上遗传出更有生命力的果实。  培养体育锻炼的热情  国民体质受锻炼、
期刊
《岳阳楼记》通篇四百四十六字,却无一字用在楼姿楼貌上,何也?  其实,文无定法,就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样,怎么写,完全悉听尊便。只是有一条得注意,即不管你怎么写,必定自有一宗。那么,范大人之不“记”楼,端的是哪“一宗”呢?这就要从作者的人生轨迹中去寻找答案了。  1  公元989年,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两岁丧父,尔后随母下堂,到平江府推官朱文翰膝下当继子,改名易姓。说来辛酸,封建时代这是很
期刊
不知诸位看官见到“国学漫画”四个字时怎么想,反正我总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矫揉造作。我总是担心一个崇高的学术领域被一些实际不懂的人用一种非是通俗、而是烂俗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他们的各种商业化诉求还被堂而皇之地插上了“弘扬中华文明”的公益性标签。  不是说国学不可以被漫画,而是说漫画不可以被国学。像蔡志忠这样能用娴熟而流畅的笔法,充满意境地表现古代圣贤们的思想和古典名著中的精神的漫画家太少了。而现在越来越
期刊
提起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耳熟能详,甚至信手拈来,但对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却可能知之甚少。  其实,现今传诵的《静夜思》,是经后人改动过的,真正的原诗并未流传开来,只存于古书之中。据宋刻本《李太白集》记载,原诗为: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明万历刻本)只将第三句改为“举头望明月”,隐了一“山”字,此隐也隐去了诗人作诗之处景,引发后人诸多品味
期刊
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当时的长安城里,还流传着一些欧洲民间故事。  牛肃是中唐的一位传奇作家,长期生活在长安,他的小说集《纪闻》里面记载了一个长期流传在长安市民中的故事:唐高宗年间,一批唐使奉命出使日本和新罗(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在茫茫大海上遇到了风暴,唐使只得躲避到一个荒岛上。这是一个食人的巨人聚居的岛屿,其中一个巨人抓住了
期刊
一谈到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地把它们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联系起来。有人甚至认为,只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只有欧洲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才是真正的理性主义。它们都是近代的、资产阶级的思潮,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是不可能有的。其实,这是对学术思潮本身的性质及其在一定时代所具有的阶级属性、时代特征的混淆。二者虽有联系,亦有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在人类的封建时代,差
期刊
一  听说,现在有些大孩在“维权”,他们反对爸妈生二胎,要和父母死磕。有的传言还很惊悚,说是大孩非拉着妈妈去堕胎。  这吓了我一跳——孩子还不懂事呢,怎么知道要反对二胎。你看《葫芦兄弟》里,大娃从来不反对有二娃,只有妖精才反对葫芦娃有二胎。  但这种事还真不是没有。前不久家里人去做客,就见到一件朋友家的真事:有个三四岁的哥哥,特别恨弟弟,要父母把弟弟丢下楼去。真是吓死宝宝了。  我的主业是读金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