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课常被老师上成语文阅读课,带着孩子们反复读文本上的内容,逐幅图说图中的意思,一堂课下来,孩子们思想没有什么提升,更谈不上行为习惯的培养、规则意识渗透和法治观念的提高了。这样的老师不会上道德与法治课。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新教材教学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切入点,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规范养成教育。
一、用好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
比如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从内容上看,就有非常强烈的时效性。这是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孩子们刚刚入学,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回忆第一天上学的情景。你是怎么来的呀?都见到了谁?之后可让孩子回忆幼儿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就说了,学校的老师更多啦!学校更大啦!还有的说有更多的小伙伴儿啦!这种生活式的启发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自身角色的变化,也感受到了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己真实感受到的,这样就充分利用新教材,把握好它的时效性。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自然有话可说,这样的课堂才鲜活。
二、尊重童心,选择生动的方法。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孩子们都爱听故事,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位教师在执教《上学路上》这一节课时,借助了教材中新增的“路上的温暖”这一板块,让学生根据插图编故事。插图上有两个人物,背景为下雨天,并且写着一句“姥姥,您也别淋着”这样的话。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讲故事,说一说自己在这样场景下发生的事。这个时候就有同学说了,在下雨天,姥姥送我上学,只有一把伞,却把伞倾向了我这边,姥姥的肩膀都淋湿了。其实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尊重童心,选择生动的方法,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内心,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让故事成为道德与法制的载体,我觉得这种形式,孩子们真是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他自己的情感和我们所要传递的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这种教育就不是灌输式的、强加式的,而是一种自我的体验感悟和成长。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要提醒老师们,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故事的趣味性,二要注意精准化。这里的精准化指的是所讲的故事中蕴含的寓意要和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三点要创新,把你这个故事式教学,无论是故事会,还是讲故事,变成你创新的一个课堂活动,我想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生动的,而且是鲜活的。
三、重视主体,实现教育最大化。
教材它是没有生命的、静态的文本,那么作为教师,怎么样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把它变得鲜活、生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更为有效促进他们发展的这样一个课堂学习呢?我觉得,动静结合,实施教材最优化是最佳的途径。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她把教材中的分解图变成“六步洗手法”微视频,这样处理非常好。把书中静态的图片制作成小视频,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六步洗手的方法,从而化静为动,大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六步洗手法,教师还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这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四、戏剧人物,课本剧加深体验。
叶澜教授说:“什么是课堂呢?课堂是给学生搭设一个自身成长,实现他完美人生的一个阶梯。”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设计了“小邋遢”和“小可爱”这两个动画人物形象,把小可爱(图中的小女孩)做的几件事组织同学演成课本剧,真是特别好!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平时喜欢看动画片,但是更重要的是小邋遢是单纯的一个动画人物吗?不是!他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孩子缩影。小可爱,这是老师给学生搭建的一个成长的阶梯。从两个人物的设定能看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一个深层理解,小邋遢原型是孩子身上真实的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小可爱是我们最后学习的结果。这样设计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教师对教材深深解讀,还有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同学们表演情景剧的时候,教师又适当的加以引导孩子,吃完饭应该做些什么?教学目标是餐桌上的礼仪,这节课已经达到了,但教师并没有当做最终的目标,而是拓展到了饭后,饭后该做点什么?我们的教学不是点、面,而是立体的。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文明、礼仪,精神上的追求,道德,涉及到孩子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适时找到这些拓展点,这样的教育才是丰满的教育,才是立体的教育,才是全人的教育。
通过实践新教材,探索有效的策略,把原本简单枯燥没有生命力的文本变成鲜活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对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升华。一线的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他们能够根据新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成长之路,这就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所在。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教师可以先了解一下新教材教学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切入点,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注重学生规范养成教育。
一、用好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
比如教学《开开心心上学去》这一课时,从内容上看,就有非常强烈的时效性。这是小学生入学的第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孩子们刚刚入学,教师可引导孩子们回忆第一天上学的情景。你是怎么来的呀?都见到了谁?之后可让孩子回忆幼儿园与小学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就说了,学校的老师更多啦!学校更大啦!还有的说有更多的小伙伴儿啦!这种生活式的启发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自身角色的变化,也感受到了成长与变化带来的愉悦。这种愉悦不是老师教的,而是自己真实感受到的,这样就充分利用新教材,把握好它的时效性。这样的课堂,孩子们自然有话可说,这样的课堂才鲜活。
二、尊重童心,选择生动的方法。
利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是道德与法治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因为孩子们都爱听故事,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一位教师在执教《上学路上》这一节课时,借助了教材中新增的“路上的温暖”这一板块,让学生根据插图编故事。插图上有两个人物,背景为下雨天,并且写着一句“姥姥,您也别淋着”这样的话。教师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讲故事,说一说自己在这样场景下发生的事。这个时候就有同学说了,在下雨天,姥姥送我上学,只有一把伞,却把伞倾向了我这边,姥姥的肩膀都淋湿了。其实在课堂上只要我们尊重童心,选择生动的方法,才能抓住孩子们的内心,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理解课程内容。让故事成为道德与法制的载体,我觉得这种形式,孩子们真是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这样可以让孩子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他自己的情感和我们所要传递的知识紧密的结合起来,这种教育就不是灌输式的、强加式的,而是一种自我的体验感悟和成长。是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但要提醒老师们,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故事的趣味性,二要注意精准化。这里的精准化指的是所讲的故事中蕴含的寓意要和教材所承载的内容是一致的。第三点要创新,把你这个故事式教学,无论是故事会,还是讲故事,变成你创新的一个课堂活动,我想这样的课堂不仅是生动的,而且是鲜活的。
三、重视主体,实现教育最大化。
教材它是没有生命的、静态的文本,那么作为教师,怎么样用我们的教育智慧把它变得鲜活、生动,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更为有效促进他们发展的这样一个课堂学习呢?我觉得,动静结合,实施教材最优化是最佳的途径。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她把教材中的分解图变成“六步洗手法”微视频,这样处理非常好。把书中静态的图片制作成小视频,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六步洗手的方法,从而化静为动,大大地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并且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六步洗手法,教师还设计了多种练习形式,这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孩子们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正确的洗手方法。
四、戏剧人物,课本剧加深体验。
叶澜教授说:“什么是课堂呢?课堂是给学生搭设一个自身成长,实现他完美人生的一个阶梯。”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时,设计了“小邋遢”和“小可爱”这两个动画人物形象,把小可爱(图中的小女孩)做的几件事组织同学演成课本剧,真是特别好!我们都知道小朋友平时喜欢看动画片,但是更重要的是小邋遢是单纯的一个动画人物吗?不是!他的行为是现实生活中某些孩子缩影。小可爱,这是老师给学生搭建的一个成长的阶梯。从两个人物的设定能看出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一个深层理解,小邋遢原型是孩子身上真实的多多少少存在的问题,小可爱是我们最后学习的结果。这样设计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教师对教材深深解讀,还有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同学们表演情景剧的时候,教师又适当的加以引导孩子,吃完饭应该做些什么?教学目标是餐桌上的礼仪,这节课已经达到了,但教师并没有当做最终的目标,而是拓展到了饭后,饭后该做点什么?我们的教学不是点、面,而是立体的。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文明、礼仪,精神上的追求,道德,涉及到孩子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适时找到这些拓展点,这样的教育才是丰满的教育,才是立体的教育,才是全人的教育。
通过实践新教材,探索有效的策略,把原本简单枯燥没有生命力的文本变成鲜活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对教材的有效利用和升华。一线的教师们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路径,他们能够根据新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成长之路,这就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