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较为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只有不断研究安全管理的方法,总结行车安全的有效对策,避免导致事故的安全风险,才能杜绝列车相撞、列车脱轨等行车事故。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风险;预防
前言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密集,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对城市的运营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因此在当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当中,必须避免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故,尤其是规避各种安全风险。
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风险
1.1大客流拥挤踩踏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运量城市交通工具,在高峰期、节假日等产生短时大客流甚至超大客流是城市轨道交通固有的运输特性。此外,封闭地下空间、高度密集人流,加上防疫社会形势导致的心理紧张,易引致拥挤踩踏风险。一是站内客流组织不当或短时站内超过安全容纳人数,在通道、扶梯、站台等部位引致拥挤踩踏。二是突发事件引致惊慌和羊群行为,如近年几起拥挤踩踏事件是由乘客自身不适晕倒引起周边乘客恐慌奔逃。
1.2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对于新冠肺炎这类传播性强的疾病,防控要求将患者隔离,将不同风险等级人群分离,减少人员接触。但城市轨道交通自身的空间狭小、密度高、大客流等特点与防控要求矛盾,容易引发疫情传播、交叉感染等问题。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在前期可能存在并无明显症状但具备传染性的情况,仅依靠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的体温监测设备难以识别无症状患者。由于乘客位置难以定位、流动性大、排查基数大,导致接触人员追踪困难,且多存在滞后性,容易造成接触人群呈指数增长。
1.3隧道、轨道、车站等安保区结构被破坏风险
安保区被破坏存在内因和外因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运营中断或人员伤亡。外因可能存在的情况有:周边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的隧道塌陷;部分施工作业(特别是勘探阶段)不按规定申报;违法施工导致城市轨道交通隧道被打穿等。
1.4行车关键设备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关键设备如信号系统、通信系统、车辆系统均按照“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设计,信号自动保护系统及车辆自身保护系统能有效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但在新线开通密集或是设备使用一定年限,进行设备更换、升级或系统改造、更新后,可能会存在调试不充分、新旧设备不兼容、预设条件冲突等情况,产生列车冲突、脱轨等风险。
1.5自然灾害风险
台风是深圳市发生最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季为每年7~9月,通常会带来强风和强降雨。近年来,台风天气对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发生雨水倒灌车站、高架段/全线路停运导致乘客滞留等情况。
2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措施
2.1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及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轨道、供电、机电、通信信号等与运营安全密切相关的各类设施设备,应当增强其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如果有外界因素影响,设备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应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先进性,保证安全设施能够符合当前的实际运营需求。而且对于相关的安全设施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运营的安全性。
2.2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为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各类事故的应对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还应当对专门的应急方案进行重新完善,规范好其中的处理流程,而且需要进行定期的演练,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事故加强演练,同时发现应急预案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从而增强应对事故的能力。
2.3重视轨道交通系统的外部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在其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其运行出现失误,进而引发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不同的因素做好管理工作,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生活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较大,而且其不可控性正在逐步增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当以实际的运营需求和安全维护管理要求进行落实,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客流情况等做好专门的预测,从而预留出专门的站内空间,预防在之后的经营过程当中出现客流量较大而可能引发的风险,而且在车站之间应当预留专门的联络通道,并且建立专门的紧急救援通道,以方便一旦产生交通事故,可以及时进行人员疏散,同时在列车等相关设备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使用防护性能较好的材料,避免出现易燃等问题,并配备专门的消防系统。车站的地面装饰应当尽量采用防滑材料,防止紧急情况下因地面湿滑阻碍疏散或救援。
2.4强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
一是完善事故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应急短信发送平台,便于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减少恐慌,同时对乘客的行动进行引导和疏散,避免衍生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效率,需要对工作内容和流程制定标准和细则,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途径、内容等。二是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推动应急联动体制,形成“多方联动,逐级上报”的应急响应机制。竖向形成“深圳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机构—地铁集团/参建单位—车站”的三级组织模式,横向形成运营公司、建设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辖区政府、市公安机关、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单位的联动组织模式,加快对信息报送、人员疏散、设施设备抢修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的能力。三是完善應急预案体系。针对地铁在运营过程中的大客流拥挤踩踏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炸、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运营危害,制定相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安全事故的上报层级与联动部门和单位,形成“一类一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四是强化安全演习。除了地铁相关单位内部的应急演练外,需至少每年公开组织一场应急演练,例如对火灾、列车冲突、脱轨等事故的模拟演练,加强市民的安全意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运营过程当中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便利,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还能够维护城市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运营过程当中,城市轨道交通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轨道交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玲,薛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8):123-124.
[2]邹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电客车司机岗位行车风险分析[J].交通世界,2018(32):34-3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风险;预防
前言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密集,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对城市的运营安全带来重大冲击,因此在当前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管理当中,必须避免可能出现的任何事故,尤其是规避各种安全风险。
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风险
1.1大客流拥挤踩踏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运量城市交通工具,在高峰期、节假日等产生短时大客流甚至超大客流是城市轨道交通固有的运输特性。此外,封闭地下空间、高度密集人流,加上防疫社会形势导致的心理紧张,易引致拥挤踩踏风险。一是站内客流组织不当或短时站内超过安全容纳人数,在通道、扶梯、站台等部位引致拥挤踩踏。二是突发事件引致惊慌和羊群行为,如近年几起拥挤踩踏事件是由乘客自身不适晕倒引起周边乘客恐慌奔逃。
1.2公共卫生安全风险
对于新冠肺炎这类传播性强的疾病,防控要求将患者隔离,将不同风险等级人群分离,减少人员接触。但城市轨道交通自身的空间狭小、密度高、大客流等特点与防控要求矛盾,容易引发疫情传播、交叉感染等问题。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在前期可能存在并无明显症状但具备传染性的情况,仅依靠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的体温监测设备难以识别无症状患者。由于乘客位置难以定位、流动性大、排查基数大,导致接触人员追踪困难,且多存在滞后性,容易造成接触人群呈指数增长。
1.3隧道、轨道、车站等安保区结构被破坏风险
安保区被破坏存在内因和外因两种情况,均可能导致运营中断或人员伤亡。外因可能存在的情况有:周边开发导致水土流失的隧道塌陷;部分施工作业(特别是勘探阶段)不按规定申报;违法施工导致城市轨道交通隧道被打穿等。
1.4行车关键设备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关键设备如信号系统、通信系统、车辆系统均按照“故障导向安全”的原则设计,信号自动保护系统及车辆自身保护系统能有效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但在新线开通密集或是设备使用一定年限,进行设备更换、升级或系统改造、更新后,可能会存在调试不充分、新旧设备不兼容、预设条件冲突等情况,产生列车冲突、脱轨等风险。
1.5自然灾害风险
台风是深圳市发生最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台风季为每年7~9月,通常会带来强风和强降雨。近年来,台风天气对深圳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发生雨水倒灌车站、高架段/全线路停运导致乘客滞留等情况。
2轨道交通安全防范措施
2.1完善安全设施设备及维护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轨道、供电、机电、通信信号等与运营安全密切相关的各类设施设备,应当增强其可靠性。但是在实际的运行过程当中,如果有外界因素影响,设备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应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更新改造工作。维护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先进性,保证安全设施能够符合当前的实际运营需求。而且对于相关的安全设施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并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保证运营的安全性。
2.2完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为提高对城市轨道交通各类事故的应对能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还应当对专门的应急方案进行重新完善,规范好其中的处理流程,而且需要进行定期的演练,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同事故加强演练,同时发现应急预案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完善应急预案,从而增强应对事故的能力。
2.3重视轨道交通系统的外部因素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在其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其运行出现失误,进而引发城市轨道交通事故,因此在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不同的因素做好管理工作,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因此生活环境因素产生的影响较大,而且其不可控性正在逐步增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应当以实际的运营需求和安全维护管理要求进行落实,同时在安全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客流情况等做好专门的预测,从而预留出专门的站内空间,预防在之后的经营过程当中出现客流量较大而可能引发的风险,而且在车站之间应当预留专门的联络通道,并且建立专门的紧急救援通道,以方便一旦产生交通事故,可以及时进行人员疏散,同时在列车等相关设备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使用防护性能较好的材料,避免出现易燃等问题,并配备专门的消防系统。车站的地面装饰应当尽量采用防滑材料,防止紧急情况下因地面湿滑阻碍疏散或救援。
2.4强化全方位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能力
一是完善事故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应急短信发送平台,便于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减少恐慌,同时对乘客的行动进行引导和疏散,避免衍生事故的发生。为了提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效率,需要对工作内容和流程制定标准和细则,明确信息发布的主体、途径、内容等。二是健全应急组织机构,推动应急联动体制,形成“多方联动,逐级上报”的应急响应机制。竖向形成“深圳市交通运输应急指挥机构—地铁集团/参建单位—车站”的三级组织模式,横向形成运营公司、建设单位、政府相关部门、辖区政府、市公安机关、公交、电力、通信、供水等单位的联动组织模式,加快对信息报送、人员疏散、设施设备抢修等关键环节的响应,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的能力。三是完善應急预案体系。针对地铁在运营过程中的大客流拥挤踩踏事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爆炸、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设备故障等原因造成的运营危害,制定相应预案,明确不同级别安全事故的上报层级与联动部门和单位,形成“一类一预案”的应急预案体系。四是强化安全演习。除了地铁相关单位内部的应急演练外,需至少每年公开组织一场应急演练,例如对火灾、列车冲突、脱轨等事故的模拟演练,加强市民的安全意识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运营过程当中可以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较大的便利,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且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还能够维护城市良好的环境,但是在当前的运营过程当中,城市轨道交通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探讨,并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了优化措施,希望能够对轨道交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玲,薛亮.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8):123-124.
[2]邹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电客车司机岗位行车风险分析[J].交通世界,2018(3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