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总结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往往不被人重视,使得其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使课堂总结成为师生交流对话的桥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关键词:课堂总结 问题 对策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人关注导入、教学过程等,鲜有人关注课堂总结。其实,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不仅很重要,而且也很有学问。课堂总结,是对这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放飞理想。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是学生形成“立足教材知识,超越教材认识”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总结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回归现实生活,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总结缺乏必要的、正确的认识。
在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没有认识到课堂总结的重要意义,没有把它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落实。具体表现在:许多老师课后不总结;由于时间关系草草收场,使课堂总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总结的效果;有的老师在打了下课铃还在那里进行课堂总结,拖拉课堂,这是学生十分反感的,因此课堂总结的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缺少有机的联系;教师备课,包括备课组活动缺少对课堂总结环节的必要关注。
(二)课堂总结简单重复、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对导入及授课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而在课堂总结时只是简单地重复板书内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总结,随意性较大。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学的知识散乱,只记住一些只言片语及趣味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遗忘犹如“踏雪无痕”。
(三)课堂总结的主体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课堂总结阶段,就要求教师把总结的权利交给学生,使总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得以内化的过程,成为学生认知上又有新的探究目标得以确立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的观念的影响,似乎把课堂总结当作自己的专利,充其量不过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老师要讲的话代劳一下而已。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还需要什么,而是老师教了什么。因此,导致学生真正的思维过程的缺席,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二、解决的对策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总结,这是很多学生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总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朋友。在课堂总结时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二)发挥师生的优势互补。
课堂总结一般有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总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总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而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总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总结一定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一定要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总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总结的方向。学生总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总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三)运用灵活的总结形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总结形式。例如,图标式总结、问题式总结、线索式总结、悬念式总结等,不同的课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总结方式,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小结时,笔者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①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②回顾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一些先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③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点拨和思考,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前期“新”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总结又是一门艺术,总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一堂历史课应该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杨志才主编.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总结 问题 对策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更多的人关注导入、教学过程等,鲜有人关注课堂总结。其实,课堂总结这一环节不仅很重要,而且也很有学问。课堂总结,是对这节课知识的归纳总结及运用,它凝聚精华、深化认识、激趣求思、放飞理想。课堂总结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提炼和科学概括的再创造,是学生形成“立足教材知识,超越教材认识”的主要途径。好的课堂总结可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回归现实生活,放飞理想,展望未来。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课堂总结缺乏必要的、正确的认识。
在许多教师的思想观念中没有认识到课堂总结的重要意义,没有把它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以落实。具体表现在:许多老师课后不总结;由于时间关系草草收场,使课堂总结流于形式,根本得不到课堂总结的效果;有的老师在打了下课铃还在那里进行课堂总结,拖拉课堂,这是学生十分反感的,因此课堂总结的效果可想而知;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缺少有机的联系;教师备课,包括备课组活动缺少对课堂总结环节的必要关注。
(二)课堂总结简单重复、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许多老师在授课时对导入及授课过程进行了精心设计,而在课堂总结时只是简单地重复板书内容,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总结,随意性较大。一堂课下来学生所学的知识散乱,只记住一些只言片语及趣味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遗忘犹如“踏雪无痕”。
(三)课堂总结的主体单一。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体现在课堂总结阶段,就要求教师把总结的权利交给学生,使总结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的体验和收获得以内化的过程,成为学生认知上又有新的探究目标得以确立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受传统教育教学的观念的影响,似乎把课堂总结当作自己的专利,充其量不过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老师要讲的话代劳一下而已。老师关注的不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还需要什么,而是老师教了什么。因此,导致学生真正的思维过程的缺席,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参与意识的培养。
二、解决的对策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多数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总结,这是很多学生苦恼的事情。笔者认为,除了总结形式陈旧呆板,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拘束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树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作真正的朋友。在课堂总结时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出错的学生不能大声呵斥甚至出言不逊、讽刺挖苦,更应态度和蔼,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
(二)发挥师生的优势互补。
课堂总结一般有教师总结和学生总结两种。实施新课改以来,老师更多的是喜欢让学生总结,仿佛担心传统的教师总结会使自己背上侵犯学生主体地位的罪名。其实,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学生没有目的的泛泛而谈、程式化的套话对提高教学有效性能起多少作用?教师总结的做法就一定不好吗?笔者认为,不管由谁来总结一定要考虑具体教学内容,因需而用,一定要发挥师生互补的优势。学生总结前,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把握总结的方向。学生总结后,教师可以适度提升,确保总结到位。当然,在一定的培养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己总结的还是要鼓励学生自己总结。
(三)运用灵活的总结形式。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不拘一格地采用不同形式的总结形式。例如,图标式总结、问题式总结、线索式总结、悬念式总结等,不同的课型可以采用不同的总结方式,如,在《新文化运动》一课小结时,笔者提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①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②回顾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年)前后,一些先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③近代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激进派对待儒家思想有什么不同?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点拨和思考,学生得出新文化运动前期“新”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在宣传马克思主义。
课堂总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功效,切忌流于形式。课堂总结又是一门艺术,总结有法,但无定法,因需而用,贵在得法。一堂历史课应该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杨志才主编.给历史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筱新主编.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