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语文教材小说文本的“花拳绣腿”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enha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高年级收录了20来篇中外经典小说文本。短篇小说,有冯骥才的《刷子李》、托尔斯泰的《跳水》《穷人》等。长篇小说囿于篇幅,一般以片段节选的形式出现。比如,五年级下册有《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两茎灯草》等几个节选文本,六年级上册有节选自鲁迅先生作品《故乡》的《少年闰土》,六年级下册有《鲁滨孙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这些小说文本该如何细读呢?王崧舟老师说,文本细读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有思想引领、思想灌注的技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并没有关于小说文本的具体解读技术导引,只是将之统称为“叙事类作品”,要求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类推之,阅读小说类文本,也就是要求掌握情节(事件梗概)、环境(场景)、人物三要素,以及把握作品主旨。我想,拿着三要素和主旨这些简单的器物去探照任何小说作品,其艺术价值和教学价值必会大打折扣。
  忽然我想起了以前读过现已珍藏在书房的一本薄书——《小说面面观》。这本书乃是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剑桥三一学院的讲座结集,分专题讨论了小说的七个构件: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图式和节奏。它既是阅读小说的入门之作,也是解析小说的经典之作,曾被无数文学青年和作家奉为圭臬。当我重温这本书,似乎从中获得了一些细读小说的招式。
  第一招,从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的双重维度细读文本故事。福斯特在《故事》这一章说,“小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叙述的是时间生活,但小说呢——如果是好小说——则要同时包含价值生活”。我的理解就是,细读小说文本时,我们不仅不能回避故事的时代背景,而且应循着时代的经线去探寻小说所要展示的生活图景,这图景已被烙上了作者的一种价值判断,也就是福斯特所言的价值生活。如《故乡》这篇带有明显地域性的乡土小说,展示了20余年光景中两种不同的“故乡”生活图景:20余年前“故乡”是亮丽的、暖色的,满怀生活的憧憬;20余年后的“故乡”是颓败的、灰色的,带着失落和感伤。唯有从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双重维度品析,才能真正走进小说文本。
  第二招,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表达技法细读文本人物。福斯特的“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论是颇有影响的。他指出,扁平人物是类型人物或是漫画型人物,真正的扁平人物可以用一个句子表達出来,其一大长处是容易辨认,另一长处是事后容易为读者所记忆。扁平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脸谱化,像《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张飞的勇、关羽的义、曹操的奸,《儒林外史》中严监生的吝啬,《穷人》主人公桑娜的善良……皆属脸谱化,这些人物也就是福斯特所言的扁平人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人物多属此类。细读文本时,我们可通过留意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态、个性化语言,以及琢磨修饰性的副词、形容词等读出人物的这一“类型特征”。而圆形人物,即是性格复杂的人物,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第一,人物性格丰富、复杂,不是单一、一目了然的;第二,人物性格是发展变化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比如“凤辣子”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兼有火辣、泼辣、狠辣、酸辣……是不能一言以蔽之的。细读文本时,我们须下功夫,从作者、原著以及人物比较等方面全方位、多侧面、多视角地破译人物的心灵密码,并且防止将圆形人物扁平化。
  第三招,从小说的图式和节奏细读文本情节的“艺术美”。首先,要明确情节不同于故事。在阅读本书之前,提及“情节”二字,我脑子里就将情节等同于故事,并将故事经过划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然而福斯特对情节与故事进行了澄清:情节和故事一样,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是故事,而“国王死了,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情节中时间顺序仍然保有,但已被因果关系所掩盖。细读文本的情节,我们须厘清其中的关联。其次,情节具有不同的图式。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举了两个小说实例:一是钟漏型的,一是长链型的。由此我想到了一位教师将《景阳冈》武松“喝酒—上冈—打虎—下冈”的情节画成一座山冈状图示,不过按照福斯特的观点,这“山冈状”并非武松打虎真正的情节图式。武松打虎仍旧是一种线性结构,“山冈状”无非是情节四段论的形象化表达罢了。再次,情节还有节奏。福斯特以贝多芬第五交响乐作比,指出“节奏性”就是三个大乐章中管弦合奏而出的音响之间的关系。我想,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庄重,时而诙谐……就是情节的节奏吧。小说文本的美尽在这图式和节奏中,图式是外美,节奏是内美。
  不过遗憾的是,对于小说文字的品读,福斯特并未涉及。老舍先生在《怎样读小说》中指出:“读小说,第一能教我们得到益处的,便是小说的文字。……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形容出复杂的心态物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活生生的立在我们的眼前。”品读文字的“最少最恰当”处,可作为细读小说文本的第四招。
  以上细读小说文本的技术,因为笔者并非专业理论研究者,学养不足,感悟不深,权且称作“花拳绣腿”。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
其他文献
在线上教学中,缺少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一种遗憾,学生显性缺位是客观事实。如何做到“缺位不缺学”,最大限度让学生学有所获,是教师落实“以生为本”理念应思考的问题。本文试结合“赣教云”平台推出的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课例,探讨老师们是如何使线上教学更具实效性的。  一、组串整合,深度建构  线上学习,隔空听讲,教学如果随意、零碎,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对所讲内容必须做到板块清晰、条理清楚。就阅
期刊
学过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于公式中的“长”“宽”分别表示什么的问题,有相当多的学生都只能写出其表面看得见的长度数量,而想不到背后所隐含的与面积有关的实质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因此,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突破现有教材内容的局限,选择合适的学具,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画图、观察、思考、表达等学习活动,进而真正理解面积计算公式。  面积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面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语文学习形式,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已经走过近20年的历程。2019年秋季,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科书”)在小学各年级全面铺开,与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版教科书”)相比,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框架与内容作了大幅调整,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和探讨。依托统编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的内容,结合当下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际,笔者以统编教科书
期刊
本案是在“童真语文”的教学思想观照下展开的,较好地体现童真课堂“在儿童中学”的教学原则。教师巧妙地“化教为学”,不待教师讲,让儿童自主地借助注释、借助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来真正读懂小古文,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儿童身上。儿童运用理性思维展开自主质疑,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促进深度学习,在“来回走”的过程中自然地读出故事内涵。整堂课体现的就是儿童“学出来的好”,深度学习的增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堂实
期刊
习题是巩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载体。若是将一道习题变为一个好的问题,则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思考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本文以圆柱、圆锥的习题为例,变习题为问题,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并在操作想象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问题解决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的思考源自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两道练习题(
期刊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为阻断疫情向校园蔓延,確保师生安全,教育部做出了“停课不停学”的重大决策,全国教师、学生被卷入了一场可以称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互联网+”线上教学的教育实验。  非常时期的“宅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新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多方参与、多种形式的在线教育成为新的教育支柱。从手足无措、焦虑不安到逐步适应,一些教师开始尝到甜头并享受线上教学带来的种种好处。可以说,
期刊
在2019年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峰会上,江苏省特级教师、常州市实验小学张祖润老师执教了“认识小数”这节观摩课,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张老师简洁有效的教学设计、干净朴实的教学语言、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大家都觉得这是一节朴实而有深度的好课。  一、情境引入,在交流互动中认识小数  【教学片段一】  师:回忆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小数,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小数,随意写出几个认识的小数。  师:你能读一读这些信息,
期刊
《美丽的颜色》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传记,作者是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4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单元要求是了解传记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显然,这是基于传记这一类文体而提出的教学要求。传记的理想教学是既能淡化术语性的文体知识,又能让学生理解传记这一类文体的鲜明特点,还能深入“这一篇”,领会传主的思想情感、性格特点,获得审美愉
期刊
“缩写故事”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教材以“民间故事”为人文主题,以“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和“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为语文要素。教材为方便教与学,提供了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的一至四自然段缩文,要求学生通过与原文对比读的方式,发现并习得缩写方法。  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缩写所需要的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但在综合运用这些能力的过程中,可能会顾此失彼,加之
期刊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倡导“应当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维,能够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这里的四个“更”,直指“数学理解”。在倡导深度学习的当下,“更深刻”应成为“数学理解”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设计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在江苏省“百师万课”教学展评活动中获得好评,现整理如下,供教育同仁指正。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用字母表示数”第1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