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仅是三角形中与角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而且,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之间的关系,也为今后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其他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要点;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提高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探索经验。
二、 教材分析
1. 重点: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其简单的应用;
2. 难点: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正确添加辅助线。
三、 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1、∠2、∠3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2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1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弟”,∠1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2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 探索新知:
(1)几何画板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撕拼验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实验:取一张任意的三角形纸片,將它的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3)推理论证
证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如图,△ABC,
求证:∠A ∠B ∠C=180。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后面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等知识打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仅是三角形中与角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而且,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学生对三角形是比较熟悉的,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初中七年级时又通过度量等方法再次验证了该结论。学生往往喜欢动手操作,对几何推理证明有恐惧点,而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导致学生有厌烦的心理。因此我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证明的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通过撕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我们熟悉的平角或者是同旁内角,很自然的引入了辅助线的做法,由此,过渡到几何证明的思路中,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图实现以下特点:
1. 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
2. 利用多媒体,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设计意图是由于几何画板可以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并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可以发现不论怎样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内角和始终为180°,让学生更加信服“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这一事实,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完成后面的推理证明。
3. 学生小组合作,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的一个角、两个角或三个角撕下来,然后将这些角的顶点重合,将它们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努力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小组互助合作交流解决。
4. 在证明这一定理时,让学生仔细体会刚才的实验操作,带领学生转换角度,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找到辅助线的作法,把学生引到几何证明的层次,从而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 填空题和能力题的设计意图主要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及训练学生的几何表达能力,掌握推理过程和书写格式。中考链接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中考的题型,消除学生对中考题的惧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 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一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没有在课堂上一一展示。
通过上这节课,我认为教法与学法其实是统一的,如李庾南教学法中提到:“在教学中既有教法,又有学法,其根本上还是学法,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服务。”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这种教与学的统一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基石。另一方面,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还体现在老师的教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这本身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学带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示范,创造性数学学习方式的示范,创造精神的示范,对学生学法形成的影响是经常的、深刻的。
作者简介:周韫玉,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外国语学校。
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要点;反思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活动,探究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能应用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2. 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提高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 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操作中积累数学探索经验。
二、 教材分析
1. 重点: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及其简单的应用;
2. 难点: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正确添加辅助线。
三、 教学过程
1. 情境引入:∠1、∠2、∠3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平时,它们三兄弟非常团结。可是有一天,∠2突然不高兴,发起脾气来,它指着∠1说:“你凭什么度数最大,我也要和你一样大!”“不行啊,老弟”,∠1说,“这是不可能的,否则,我们这个家就再也围不起来了……”“为什么?”∠2很纳闷。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 探索新知:
(1)几何画板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撕拼验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
实验:取一张任意的三角形纸片,將它的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吗?
(3)推理论证
证明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已知:如图,△ABC,
求证:∠A ∠B ∠C=180。
四、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五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学过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为后面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等知识打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不仅是三角形中与角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而且,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学生对三角形是比较熟悉的,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初中七年级时又通过度量等方法再次验证了该结论。学生往往喜欢动手操作,对几何推理证明有恐惧点,而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所以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导致学生有厌烦的心理。因此我抓住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证明的过程中,通过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让学生通过撕拼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我们熟悉的平角或者是同旁内角,很自然的引入了辅助线的做法,由此,过渡到几何证明的思路中,也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设计本节课时力图实现以下特点:
1. 通过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课堂上来。
2. 利用多媒体,通过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设计意图是由于几何画板可以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并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可以发现不论怎样改变三角形的形状,三角形内角和始终为180°,让学生更加信服“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为180°”这一事实,从而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完成后面的推理证明。
3. 学生小组合作,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的一个角、两个角或三个角撕下来,然后将这些角的顶点重合,将它们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课堂上设计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自身的努力中获取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这一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小组互助合作交流解决。
4. 在证明这一定理时,让学生仔细体会刚才的实验操作,带领学生转换角度,引导学生从中得到灵感,找到辅助线的作法,把学生引到几何证明的层次,从而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 填空题和能力题的设计意图主要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单应用及训练学生的几何表达能力,掌握推理过程和书写格式。中考链接题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中考的题型,消除学生对中考题的惧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6. 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样才能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有限,还有一些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没有在课堂上一一展示。
通过上这节课,我认为教法与学法其实是统一的,如李庾南教学法中提到:“在教学中既有教法,又有学法,其根本上还是学法,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服务。”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这种教与学的统一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基石。另一方面,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还体现在老师的教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这本身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学带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示范,创造性数学学习方式的示范,创造精神的示范,对学生学法形成的影响是经常的、深刻的。
作者简介:周韫玉,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