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探究教学”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有: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推动自主探究;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拓展探究空间。
【关键词】思想品德 探究式教学 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分三步,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然后经过调查或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我从事初中思品课教学,探索着思品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品课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改进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解放学生,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下面是本人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看法: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巧妙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效果,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吸引住。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情境,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我用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染色馒头”超市案件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学生在了解了案情后,会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究:“作为消费者有哪些合法的权益?”“如被侵权应如何用法律为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探究的深入做准备。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如时事热点情境创设、歌曲播放创设、漫画情境创设等方法。我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情境创设,一般来说从学生身边的感性材料入手,这些材料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活、贴近社会,这样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最为有益的。
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推动自主探究
列尔耐尔指出:“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将概念、原理设置为探究讨论的问题效果不大理想,而将问题设置成对过程的分析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深刻认识,这样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注意在课堂探究中,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不能只考虑课堂教学“轰动效应”,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一位教师在组织指导初二学生学习“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时,选择了“2012年江西省贵溪市一前科青年潘辉强勇斗持刀歹徒”案例,潘辉强在制服歹徒过程中受伤材料为背景,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司机的行为是不是见义勇为的行为?②潘辉强是否可以申报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一时间课堂讨论热烈,甚至争论不休,师生互动忙得“不亦乐乎”。我认为这位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此类问题也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但这些问题,特别申报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这个焦点问题不仅偏离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占据了大量教学时间,影响了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这位教师把课堂探究的主要问题,调整为在生活中人们面对歹徒的抢劫活动是否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应该怎样采取措施等,就贴近了教学目标。教师如果在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中会形成共识的,就非常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呢?我认为设置问题应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采用以下问题设置得方法:
并联式连锁问题。如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图报复残忍地杀害了4名同学后仓惶出逃,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等背景设置了并联式连锁问题:①马加爵迅速落网表明了什么?②请你谈谈对举报人行为的认识?③从马加爵一案中你能得到哪些警示?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回答,一是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掘、分析领会材料各方面的“信息”;二是要求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结合课本、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探究,才能较完整地阐述问题。这种方法能充分挖掘材料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串联式连锁问题。如以“毒胶囊”、“地沟油”案件为材料背景,设置了串联式连锁问题:①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市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②你认为怎样才能遏制此类问题的蔓延?对上述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较好地链接课本,才能正确指出具体社会问题;而且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才能列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自学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运用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如我在上“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这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漫画:丁丁——拦路虎——目的地。然后提问:丁丁在前进的路上遇上了一头拦路虎,它怎么才能到达目的地呢?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用钻、飞、绕来避开拦路虎。二是打死、吓跑拦路虎,让它消失。三是让老虎带着去,控制拦路虎。接着多媒体展示漫画:人——不良情绪(阴暗色)——乐观开朗(亮色)。我追问:我们刚才所说的拦路虎不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些不良情绪吗?那我们都有那些不良情绪呢?让学生尽情倾诉心中一切烦恼。然后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完成这个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畅谈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方法。学生边回答我边将学生采用的方法归类板书。理智消解法、注意转移法、心理放松法、合理发泄法等。在师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后。我进行扩展,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我们战胜拦路虎的方法也将会不断地扩充和完善。播放故事《望梅止渴》后提问:故事中的曹操是怎么调节士兵的情绪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上升到理论:遇到不良情绪时就在心中暗暗提示自己的方法叫做自我暗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课堂可以说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阵地,但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特别是仅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与学生的思想结合,与学校的实际结合,与社会的实际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打破课堂的局限走向生活。因此,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应当由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延伸,拓展探究空间,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曾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辩论会等等,培养学生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课中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三个班150多名学生对无为县城的护城河某段,进行环保教学调查。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查询有关资料,有秩序和饶有兴趣地进行实地考察。有的观察分析,有的采访附近的居民,有的拍照,有的提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有的清理河边的污染物等。调查后,同学们经过精心整理、分析、探究,提交调查小论文150多篇,摄影作品30幅,漫画20幅。事后分类进行评奖,绝大部分同学获得了奖励,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扩大探究成果,举办了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墙报和摄影展班级举行。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治污设想与方案,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探究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作为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 探究式教学 策略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分三步,首先是发现问题,提出猜想;然后经过调查或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思考;最后形成正确的态度和观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几年来,我从事初中思品课教学,探索着思品课堂教学方法。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把“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思品课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改进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解放学生,拓展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下面是本人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施看法:
一、巧妙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堂课中巧妙创设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效果,把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吸引住。虽然只有一个小小的情境,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我用在全国轰动一时的上海“染色馒头”超市案件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问题,学生在了解了案情后,会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究:“作为消费者有哪些合法的权益?”“如被侵权应如何用法律为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为探究的深入做准备。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如时事热点情境创设、歌曲播放创设、漫画情境创设等方法。我认为,无论采用哪种情境创设,一般来说从学生身边的感性材料入手,这些材料要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学生活、贴近社会,这样对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最为有益的。
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推动自主探究
列尔耐尔指出:“问题教学法的本质是在于,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的过程,由此他们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所以我认为,如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将概念、原理设置为探究讨论的问题效果不大理想,而将问题设置成对过程的分析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深刻认识,这样就会有“水到渠成”的效果。要注意在课堂探究中,设置的问题不能脱离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不能只考虑课堂教学“轰动效应”,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如一位教师在组织指导初二学生学习“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内容时,选择了“2012年江西省贵溪市一前科青年潘辉强勇斗持刀歹徒”案例,潘辉强在制服歹徒过程中受伤材料为背景,设置了两个问题:①司机的行为是不是见义勇为的行为?②潘辉强是否可以申报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一时间课堂讨论热烈,甚至争论不休,师生互动忙得“不亦乐乎”。我认为这位教师设置的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此类问题也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但这些问题,特别申报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这个焦点问题不仅偏离了本课教学目标,而且占据了大量教学时间,影响了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这位教师把课堂探究的主要问题,调整为在生活中人们面对歹徒的抢劫活动是否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应该怎样采取措施等,就贴近了教学目标。教师如果在综合运用教学手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中会形成共识的,就非常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应如何设置问题呢?我认为设置问题应多样化、多层次、多角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采用以下问题设置得方法:
并联式连锁问题。如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为泄私愤图报复残忍地杀害了4名同学后仓惶出逃,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等背景设置了并联式连锁问题:①马加爵迅速落网表明了什么?②请你谈谈对举报人行为的认识?③从马加爵一案中你能得到哪些警示?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回答,一是要求学生要充分发掘、分析领会材料各方面的“信息”;二是要求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能力,结合课本、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探究,才能较完整地阐述问题。这种方法能充分挖掘材料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串联式连锁问题。如以“毒胶囊”、“地沟油”案件为材料背景,设置了串联式连锁问题:①上述问题反映了我国市场方面存在什么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有哪些?②你认为怎样才能遏制此类问题的蔓延?对上述问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较好地链接课本,才能正确指出具体社会问题;而且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才能列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尝试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可以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自学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运用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如我在上“调节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境”这一课时,先用多媒体展示漫画:丁丁——拦路虎——目的地。然后提问:丁丁在前进的路上遇上了一头拦路虎,它怎么才能到达目的地呢?让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将方法归纳为三种:一是用钻、飞、绕来避开拦路虎。二是打死、吓跑拦路虎,让它消失。三是让老虎带着去,控制拦路虎。接着多媒体展示漫画:人——不良情绪(阴暗色)——乐观开朗(亮色)。我追问:我们刚才所说的拦路虎不就是困扰大家的一些不良情绪吗?那我们都有那些不良情绪呢?让学生尽情倾诉心中一切烦恼。然后设问:我们怎样才能摆脱这些不良情绪呢?学生四人一组讨论、派代表发言的形式完成这个活动。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畅谈克服各种不良情绪的方法。学生边回答我边将学生采用的方法归类板书。理智消解法、注意转移法、心理放松法、合理发泄法等。在师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后。我进行扩展,在我们生活的道路上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拦路虎,我们战胜拦路虎的方法也将会不断地扩充和完善。播放故事《望梅止渴》后提问:故事中的曹操是怎么调节士兵的情绪的?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上升到理论:遇到不良情绪时就在心中暗暗提示自己的方法叫做自我暗示。通过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互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同时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达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课堂可以说是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和任务的主阵地,但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特别是仅靠课堂教学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与学生的思想结合,与学校的实际结合,与社会的实际结合。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打破课堂的局限走向生活。因此,运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思想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应当由课内探究向课外探究延伸,拓展探究空间,通过多种课外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曾尝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作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讲评,撰写小论文、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辩论会等等,培养学生搜集、利用资料信息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一课中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以“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三个班150多名学生对无为县城的护城河某段,进行环保教学调查。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收集、查询有关资料,有秩序和饶有兴趣地进行实地考察。有的观察分析,有的采访附近的居民,有的拍照,有的提取水样进行化验分析,有的清理河边的污染物等。调查后,同学们经过精心整理、分析、探究,提交调查小论文150多篇,摄影作品30幅,漫画20幅。事后分类进行评奖,绝大部分同学获得了奖励,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为了扩大探究成果,举办了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主题的墙报和摄影展班级举行。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治污设想与方案,同时也提升了人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探究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空间,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作为一线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更应该在实践中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