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相对于教师预先设计而言的,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凸现的生成资源越来越丰富,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好好地运用这笔丰富的资源。而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求教师对这些教学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也应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生成资源之前我们必须先作好课前的合理预设。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因此合理预设是课前的必要准备,是生成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生成资源之前应该关注课前的预设。
预设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修养,能够权衡教材,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出一个个有价值的教学目标,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具有符合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不同学习目标。
预设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关注有生命的学生,有解读学生动向发展的预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高屋建瓴,找准预设的立足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每个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文化积淀,所以新教材更关注学生个体。而这些东西老师不可能真正的了如指掌,所以,我们在预设的同时还得在课堂中关注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指导,以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作到了预设才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课前预测得越多、越全,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多,教师在课堂就越能应对自如,越能捕捉到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成功率就越高。
作好了课前的合理预设后关键是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那么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充分利用生成资源,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呢?
一、教师要捕捉各种即时信息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是灵动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有效地引导学生,让课堂充满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课堂即时信息很多,一个问题的讨论,一句话的理解,都可以成为即时信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能巧妙地利用这些信息,很多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这些信息中有一种是“错误”信息,教师如果能够捕捉到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并能够提炼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材料,然后被学生有效地利用,那就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生成资源”了。如:
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过程中讲到了功利经境界,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用‘好好读书,赚大钱,娶美女’教育学生,结果受到批评,差点丢了饭碗,同学们如何分析?”
学生七嘴八舌,当问及属哪一种人生境界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功利境界。
师:“功利境界是一种低层次的人生境界,为什么会得到许多人的拥护呢?”
要求学生用比较警策的语言或具体的事实来阐发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大家纷纷发言,尽力展现自己的智慧:
“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
“利己的主观动机,利人的社会效果。”
“丑陋的花结出实用的果。”
“自私的鸟下出公用的蛋。”
还有同学以市场经济为例,说正是个人利益的诱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此来说明功利境界的价值,进一步为老师的“怪论”辩护。
分析这例子:
学生谈论到功利境界的时候,因为对现实社会还不是很清晰地了解,对文章所阐释的“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正确理解,于是就有上述的见解。加上当时学生思维已经很活跃了,各抒己见,造成大部分同学没按老师预设的方向理解,甚至还向相反方向理解了。这时候老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学生的回答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材料,可以利用这错误的生成资源。
策略:教师要抓住这瞬间,具有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看到了功利境界对社会有利的一面,再引导学生并让他们理解到所忽视的另外一面。接下来提问“冯老对用功利境界教育学生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并从课本上找根据。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老师不是哲学家,但老师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的培育者,应当像哲学家一样,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己任。老师的怪论只是要我们成为“现在就是的人”,而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成为“应该成为的人”。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本的问题,而且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品质。
二、充分利用学情、文情的资源
我们都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但是教情而且更是学情、文情相联系的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激情洋溢,彰显独特的个性。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情、文情的资源,那就会很自然地打动学生心灵,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
教学《项链》其中一个环节是讨论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
学生认为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接着讨论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采取了四人一小组的方法,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当时气氛很活跃,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归纳起来除了讽刺主人公外大致有这几种: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着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当成双向活动的合作者,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心理距离障碍,他们在讨论的时候热情高涨,高潮迭起,充分展现自己,实现情感上的融洽。讨论期间,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开启智慧,问津探迷。这样不仅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学习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了解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洗礼。
当然在施教中,利用学情、文情资源的方法很灵巧,可以巧借具体情境,也可以创设特定氛围,还可以再现艺术形象,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响,在熏陶感染中,加深理解,得到启发;在情趣横生中,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家说,当一个教育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化感受上。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承认人人有别,人人有用,实现“把人当人”的教育。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因此,注重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必须形成。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适当采取方法,以保证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教育。这种方法的前提不是把学生从人格上分成等级,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划分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心理上平衡,做到互助学习,共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同一个班级的平时课堂练习,课后的及时测等等。不同班级的还可以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课堂安排。
一般情况下,共性问题全班解决,差异性问题分层次解决。中等学生,在明确目标后,适当点拨,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要多加辅导,并极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帮助形成互动,以达到共同提高。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一层次发展,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比较中寻找差距,然后共同提高。
以上只是教学上分层次的简单分析,在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资源,老师如果发现这差异的可贵之处,并能够灵活、积极运用这些资源,那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灵活的,我们不但要充分作好课堂预设,还要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使得每一种资源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使每一种资源都向优良方向发展。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凸现的生成资源越来越丰富,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没有好好地运用这笔丰富的资源。而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走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求教师对这些教学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或无意的、正确或错误的信息,也应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充分利用生成资源之前我们必须先作好课前的合理预设。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因此合理预设是课前的必要准备,是生成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关注生成资源之前应该关注课前的预设。
预设是一门学问,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专业修养,能够权衡教材,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预设出一个个有价值的教学目标,只有有了科学的、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对教学进行正确的、有效的导航。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具有符合他们自身发展需要的不同学习目标。
预设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关注有生命的学生,有解读学生动向发展的预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对课堂教学高屋建瓴,找准预设的立足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每个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个性,有不同的能力水平,有不同的文化积淀,所以新教材更关注学生个体。而这些东西老师不可能真正的了如指掌,所以,我们在预设的同时还得在课堂中关注生成,要求教师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教师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指导,以保证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作到了预设才可以在课堂上及时地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课前预测得越多、越全,设计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多,教师在课堂就越能应对自如,越能捕捉到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成功率就越高。
作好了课前的合理预设后关键是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那么生成则是预设的延续和动态升华。课堂教学具有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相长的过程。充分利用生成资源,课堂才会涌动生命的灵性。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呢?
一、教师要捕捉各种即时信息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是灵动的,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信息,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有效地引导学生,让课堂充满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课堂即时信息很多,一个问题的讨论,一句话的理解,都可以成为即时信息。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能巧妙地利用这些信息,很多时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这些信息中有一种是“错误”信息,教师如果能够捕捉到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并能够提炼成为学生新的学习材料,然后被学生有效地利用,那就是“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生成资源”了。如:
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过程中讲到了功利经境界,我举了一个例子——“一位老师用‘好好读书,赚大钱,娶美女’教育学生,结果受到批评,差点丢了饭碗,同学们如何分析?”
学生七嘴八舌,当问及属哪一种人生境界时,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功利境界。
师:“功利境界是一种低层次的人生境界,为什么会得到许多人的拥护呢?”
要求学生用比较警策的语言或具体的事实来阐发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大家纷纷发言,尽力展现自己的智慧:
“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
“利己的主观动机,利人的社会效果。”
“丑陋的花结出实用的果。”
“自私的鸟下出公用的蛋。”
还有同学以市场经济为例,说正是个人利益的诱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此来说明功利境界的价值,进一步为老师的“怪论”辩护。
分析这例子:
学生谈论到功利境界的时候,因为对现实社会还不是很清晰地了解,对文章所阐释的“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正确理解,于是就有上述的见解。加上当时学生思维已经很活跃了,各抒己见,造成大部分同学没按老师预设的方向理解,甚至还向相反方向理解了。这时候老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遏止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些学生的回答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材料,可以利用这错误的生成资源。
策略:教师要抓住这瞬间,具有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看到了功利境界对社会有利的一面,再引导学生并让他们理解到所忽视的另外一面。接下来提问“冯老对用功利境界教育学生会持什么样的态度”,并从课本上找根据。这样就很自然地得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老师不是哲学家,但老师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的培育者,应当像哲学家一样,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己任。老师的怪论只是要我们成为“现在就是的人”,而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成为“应该成为的人”。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本的问题,而且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品质。
二、充分利用学情、文情的资源
我们都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其实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但是教情而且更是学情、文情相联系的课堂。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激情洋溢,彰显独特的个性。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学情、文情的资源,那就会很自然地打动学生心灵,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例如:
教学《项链》其中一个环节是讨论作者对玛蒂尔德的态度。
学生认为作者在讽刺她的同时,又倾注了同情与赞赏。接着讨论玛蒂尔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采取了四人一小组的方法,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当时气氛很活跃,观点多种多样,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面兼有的。归纳起来除了讽刺主人公外大致有这几种:
“诚实守信”观。有借必有还,当寻觅无果时,她和丈夫决定赔偿。即使自己只有一万八千法郎,买项链就需要三万六千法郎,她也没动过用假项链偷梁换柱、蒙混过关的邪念,更没耍“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她和丈夫的道德观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用十年的心血偿清债务。
“勤劳坚强”观。马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她辞退了女仆,租了小阁楼住下,干起一切粗笨的活儿:洗碗、洗衣服、倒垃圾、提水。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着钱。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证明了她的勤劳坚强。
“纯洁高尚”观。晚会上,玛蒂尔德高雅迷人,压倒所有的女宾。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连部长也注意她了。这应该是她利用美貌改变命运的最好时机。然而,她只是为了展示美貌,让自己唯一的“价值”得到承认。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可她没有这样做,她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
在课堂上把学生当成平等对话的交流者,当成双向活动的合作者,这样就消除了学生心理距离障碍,他们在讨论的时候热情高涨,高潮迭起,充分展现自己,实现情感上的融洽。讨论期间,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开启智慧,问津探迷。这样不仅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学习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了解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洗礼。
当然在施教中,利用学情、文情资源的方法很灵巧,可以巧借具体情境,也可以创设特定氛围,还可以再现艺术形象,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反响,在熏陶感染中,加深理解,得到启发;在情趣横生中,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差异性
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家说,当一个教育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与文化感受上。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承认人人有别,人人有用,实现“把人当人”的教育。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因此,注重差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必须形成。
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我们可以适当采取方法,以保证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教育。这种方法的前提不是把学生从人格上分成等级,而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来划分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心理上平衡,做到互助学习,共同提高。在语文教学上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同一个班级的平时课堂练习,课后的及时测等等。不同班级的还可以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课堂安排。
一般情况下,共性问题全班解决,差异性问题分层次解决。中等学生,在明确目标后,适当点拨,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而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要多加辅导,并极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帮助形成互动,以达到共同提高。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一层次发展,要不断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比较中寻找差距,然后共同提高。
以上只是教学上分层次的简单分析,在学生整个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的资源,老师如果发现这差异的可贵之处,并能够灵活、积极运用这些资源,那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是灵活的,我们不但要充分作好课堂预设,还要在课堂预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使得每一种资源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使每一种资源都向优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