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我采用训练说话、设置障碍、一题多解、动手实践等方法,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创新潜能,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训练说话,创设创新情境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说敢讲、勤思善问,充分发扬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1.说完整话训练。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完整话,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含糊不清,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形成创新精神。针对上述情况,我从低年级结伴时就加强学生说话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如教学“9的认识”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说:“9可以分成8和1,8和1合成9”等,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增加了理解,还强化了记忆。
2.说想训练。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为创新打下基础。如教学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千米=( )米,要求学生先填后想,学生有条理地说: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3.提问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是学生肯动脑筋的结果,是燃气创新精神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激发学生发问的兴趣,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
4.组织讨论。通过讨论便于学生之间交流,也能取长补短,增强参与意识,利于及时反馈,掌握情况,还能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创新意识。
二、设置障碍,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排除障碍,攻坚座座堡垒。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的也需故设障碍,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例题: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一共运土多少吨?学生学起来容易,做起来轻松,很快得出结果:4x 3x=7x,甚至高兴得有点飘飘然。此时,我又出了一道题:“6x-3x-1=?”同学们不假思索,“高傲”地举起手,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2x。我也很“傲慢”地转过身子,毫不客气地在黑板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大家这时愣住了,一个个瞠目结舌,相互观望,简直难以置信。我轻轻的在“1”下面指了一下,大家恍然大悟,齐声回答:“原来如此,应该是3x-1,而不是2x。”
正像平静的湖面有时也会泛起层层涟漪,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浪花,不能没有泥丸,因为它们会给每位学生带来几许学习激情,几许勃勃生机,几许意外收获。只有故置障碍,才能避免我们的课堂死水一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奏出华美的乐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三、一题多解,发展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喜欢学生围绕其思想转,希望学生想老师之所想,大预设之答案,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师问生:“3/4×12表示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回答说:“表示12个3/4是多少。”而一位同学却说:“表示3/4的12倍是多少。”这位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样既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应该大胆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即使有时是稚嫩的想法,也要珍视这难得的思维火花,给予鼓励表扬。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先给学生演示了长方形的周长,而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最后汇报解法,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求法有:长 长 宽 宽;长×2 宽×2;(长 宽)×2。我首先对三种解法都给予了肯定,然后再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思维模式,让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得到提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四、动手实践,形成创新能力
目前,在部分苏北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三重三轻”的不良倾向,即重灌输轻启发,重形式轻实效,重记忆轻实践。《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势在必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于是同学们开动脑筋找方法,有的摆成了正方形,有的摆成了长方形,也有的摆成了小火车、小轮车,还有的摆成了“回”字形,形状各异,异彩纷呈,同学们尽展才华,开发了心智,增强了创造力。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给每位同学发来一张正方形纸,认识1/4后,让学生折出1/4,大家个个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折了起来。等大部分同学折出其中一种方法时,我推波助澜,提出更高要求:“想想看,还有几种折法?试试看!”此时大家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最后汇报了三种折法。
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围一围、剪一剪、拼一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训练说话,创设创新情境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懈怠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敢说敢讲、勤思善问,充分发扬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1.说完整话训练。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完整话,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回答问题语无伦次、含糊不清,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难形成创新精神。针对上述情况,我从低年级结伴时就加强学生说话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说完整话的好习惯。如教学“9的认识”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说:“9可以分成8和1,8和1合成9”等,既进行了说话训练,又增加了理解,还强化了记忆。
2.说想训练。教学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为创新打下基础。如教学长度单位间的换算,3千米=( )米,要求学生先填后想,学生有条理地说: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就是3000米。
3.提问训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学生能主动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体现,是学生肯动脑筋的结果,是燃气创新精神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敢问的勇气,激发学生发问的兴趣,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制造氛围,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
4.组织讨论。通过讨论便于学生之间交流,也能取长补短,增强参与意识,利于及时反馈,掌握情况,还能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便于发挥学生创新意识。
二、设置障碍,激发创新意识
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质疑、解疑、排除障碍,攻坚座座堡垒。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有的也需故设障碍,让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例题: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一共运土多少吨?学生学起来容易,做起来轻松,很快得出结果:4x 3x=7x,甚至高兴得有点飘飘然。此时,我又出了一道题:“6x-3x-1=?”同学们不假思索,“高傲”地举起手,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2x。我也很“傲慢”地转过身子,毫不客气地在黑板上打了一个大大的“×”,大家这时愣住了,一个个瞠目结舌,相互观望,简直难以置信。我轻轻的在“1”下面指了一下,大家恍然大悟,齐声回答:“原来如此,应该是3x-1,而不是2x。”
正像平静的湖面有时也会泛起层层涟漪,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浪花,不能没有泥丸,因为它们会给每位学生带来几许学习激情,几许勃勃生机,几许意外收获。只有故置障碍,才能避免我们的课堂死水一潭,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奏出华美的乐章,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时代人才。
三、一题多解,发展创新思维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总喜欢学生围绕其思想转,希望学生想老师之所想,大预设之答案,这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一次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师问生:“3/4×12表示什么意思?”大部分学生回答说:“表示12个3/4是多少。”而一位同学却说:“表示3/4的12倍是多少。”这位老师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这样既挫伤了这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中应该大胆表扬踊跃发言的学生,即使有时是稚嫩的想法,也要珍视这难得的思维火花,给予鼓励表扬。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先给学生演示了长方形的周长,而后放手让学生尝试,最后汇报解法,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求法有:长 长 宽 宽;长×2 宽×2;(长 宽)×2。我首先对三种解法都给予了肯定,然后再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发现哪种方法更简便,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思维模式,让求异思维与发散思维得到提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谓一举多得。
四、动手实践,形成创新能力
目前,在部分苏北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三重三轻”的不良倾向,即重灌输轻启发,重形式轻实效,重记忆轻实践。《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发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可见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发展学生各种能力势在必行。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于是同学们开动脑筋找方法,有的摆成了正方形,有的摆成了长方形,也有的摆成了小火车、小轮车,还有的摆成了“回”字形,形状各异,异彩纷呈,同学们尽展才华,开发了心智,增强了创造力。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给每位同学发来一张正方形纸,认识1/4后,让学生折出1/4,大家个个兴趣盎然,个个跃跃欲试,纷纷动手折了起来。等大部分同学折出其中一种方法时,我推波助澜,提出更高要求:“想想看,还有几种折法?试试看!”此时大家热情高涨,信心倍增,最后汇报了三种折法。
学生通过摆一摆、折一折、围一围、剪一剪、拼一拼,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