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城市的城市形象定位与传播的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teng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形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小城市正面临着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持续发展经济,也要研究城市形象的科学定位与有效传播等问题。本文以安徽省蚌埠市为典型代表,从思想认识、组织管理、城市特色、城市硬件环境、传播渠道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如何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城市形象;中小城市;定位与传播;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2-03
  一、研究背景
  城市化进程在世界其他国家已经走过几百年,在中国也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规律,除北京、上海、广州等传统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繁荣之外,一批中小规模城市也迅速崛起,并越来越显示其重要地位。《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1]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如江苏省昆山市,是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的县级市,2013年蝉联全国百强县之首。2010年9月,昆山与维也纳、新加坡等五城市获该年度联合国人居奖。更多的中小城市既没有昆山的机遇,也没有昆山的区位优势及社会条件,发展的过程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障碍。出现了盲目扩张城市边界、城市与城市高度雷同、传统文化流失严重,居民幸福感不强等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道路虽然存在种种困难,但同时也拥有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不断的理念更新、制度创新、政策完善,现在已经有了全新的模式。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道路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规划、保护自然、挖掘历史文化传承的方针,这有助于预防和治理“城市病”,使城市化进程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57%,与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
  在此大的政策背景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小城市的重新定位、科学有序发展势在必行。就每个具体的中小城市而言,朝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是值得深入探索的命题。
  二、城市形象的地位和重要性
  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规划师凯文·林奇(Kevin.Lynch)1960年在《城市形象》里明确提出了“城市形象”这一概念[2]。艾什沃思和科特勒(Ashworth & Kotler)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城市的信念、观念和印象的总和,是人们对城市相关信息的联想与简化,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和提炼的产物。我国的相关专家学者对此也有深入的研究。江曼琦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独有的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的区位和城市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3]。于洪平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给予人们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城市性质、功能和人们对其外在的表现的领悟[4]。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城市形象是一种动态的现象,它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内外部特质留给社会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一方面,城市形象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是地域建筑街道等景观的集合;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主观的社会评价,不同人、不同角度、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感受。它既指向城市的外观:建筑布局、街道、绿化、生活设施、旅游景点等,更涵盖内在气质: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经济技术综合实力、城市价值取向、居民精神面貌等。城市形象是一个缓慢培育的过程,一旦形成,就具有鲜明的标识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
  中外社会发展的规律已经表明,城市最能体现国家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这种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实力和技术上,更体现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上。良好的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它可以向外界展示一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可以极大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外界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展示城市风貌,凝聚市民力量,促进文化自觉,推动城市和谐有序发展。
  三、中小城市形象的定位和传播
  (一)中小城市的城市形象现状分析
  结合《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的数据可以看出,数量大、社会资源相对稀缺、总体知名度低、各种品牌资源处于分散无序状态、城市特征不鲜明是中小城市的共性。一些地方政府和其他机构以及市民对“城市形象”的内涵模糊不清甚至根本没有所谓“城市形象”这一概念。除了很少一部分城市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之外,其他的大都不尽如人意。以中部城市安徽省蚌埠市为例,蚌埠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是安徽省第二大城市。它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淮河穿城而过,地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咽喉要道。蚌埠拥有悠久的淮河文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有双墩文化遗址、楚汉之争的垓下古战场、大禹治水的传说;有珍珠、石榴等丰饶的物产,有花鼓灯、泗州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科研院所集中;是皖北商贸物流重镇,有二马路、太平街等传统商贸市场,也有义乌商贸城等新兴综合市场。拥有这么多可以区域特色,蚌埠却一直“默默无闻”。政府也带头策划、推动过一些活动,像举办花博会,创立石榴酒品牌,但都是零零碎碎,不成系统,缺乏连贯性。少有的几次为外界广泛了解,也多是出于一些负面的报道。敬一丹有次来蚌埠参加活动开玩笑的说:“以前来过,是坐火车路过,当时还不知道怎么念‘蚌埠’这俩字!”
  还有一些其他现象也比较普遍。比如:一哄而上大肆铺排城市建设,盲目跟风寻求一时轰动效应,或者投入大笔资金去做无谓的宣传。一些中小城市随时准备谋划全国性的宣传,或者不断重复别人的模式,或者“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江西宜春的“一座叫‘春’的城市”的宣传口号,还有安徽阜阳的“白宫”。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干扰了正常的城市建设,消耗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也稀释了外界对城市的关注程度,偏离了城市化的发展方向,甚至严重损伤了已有的城市形象。缺乏良好的形象,城市既难形成知名度,也难有吸引力可言。   (二)定位、传播城市形象的途径
  1.要从思想上重视城市形象的塑造工作
  前国际公关协会会长李道豫认为:“城市要发展,政府部门应该更加注重城市形象的塑造。一个国家需要形象,一座城市同样需要形象。事实上,形象问题已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显得重要,我们必须把它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良好的城市形象凸显的是综合实力和集中优势,彰显的是城市最具特色的部分,它同时也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善于经营的政府要有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把城市看作一个品牌、一种资本,不断打造城市形象,更好地维护城市形象。王莉(2012)认为,城市形象管理正日益成为城市管理发展的趋势,学者对城市形象的内涵及构成、塑造城市形象的必要性、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传播与营销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几乎可以构成一个城市形象管理体系[5]。需要明确的是,对城市形象进行科学合理定位,其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出名而出名,不是要制造轰动效应,搏取一时之利,定位的目的是为了城市长久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安徽省蚌埠市已经行动起来,集中召开了几次关于城市形象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并提出了鲜明的城市口号:“禹风厚德”、“孕沙成珠”、“把蚌埠打造成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幸福美好皖北中心城市”。
  2.上下联动,全面掌握城市状况
  城市形象的组织者、策划者(主要是政府机构及专项负责单位)必须对整个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是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基础和前提。有关部门必须对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城市沿革、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组成、文化特征、市容市貌以及市民素质等等有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对其他城市,甚至其他国家类似的城市有基本的了解。对基本情况的熟知和掌握不仅有利于看清自己的现状,同时也为城市形象的差异化营销进行了铺垫。
  构筑城市形象,并不是政府主管部门一家的责任,其他部门、社会各界都应参与其中,主动维护好城市形象,积极展示城市特性。现在的情况则相反,政府部门带头向前冲,后面缺乏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企事业单位参与的机会少,民间参与力量更弱。因此,在中小城市形象塑造传播过程中,要避免发生类似现象。
  3.整合多元文化要素,打造整体城市形象
  在形象塑造和传播过程中,中小城市存在很多困难,最难的在于主题难以确定、特色难以挖掘。例如,有的城市广场面积超过了天安门广场;有的把国外的建筑原样照搬到城市中心;更有甚者,把有限的历史文化名人拿出来做无限制的商业开发。这种贪多求大、盲目复制、不考虑长远的情况普遍存在,后果是造成城市与城市的高度雷同。产生这种种现象的深层原因之一就是找不准城市主题,抓不住城市特色。此外,我们定位的城市形象,不是一个个零散的部件,也不是这些部件的机械组合,而是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是全方位、立体感的形象,包括城市外观的整体风格,地域文化特征,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精神气质、文化水平等。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城市诸要素完美地统和在一起,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自然地理和建筑街道,历史文化和市民精神等;要关注普通大众利益,尽量兼顾到各个阶层的需求。这样形成的城市形象,才会得到全体市民的接受和维护。安徽省蚌埠市某楼盘的“城市之门”——180米高楼,刷新了皖北高楼记录,定义皖北第一地标。并非这样的举措不可以,关键在于这个要素太单一,很突兀。城市建设者要积极思考,创新思路,如何把类似的信息和行动纳入到城市形象的统一体系中来,构建有机的、整体的城市品牌。
  没有两座相同的城市,也不可能培育出两个一模一样的城市形象,差异化是客观存在。城市的特色丰富多彩,可以发掘的空间很大,可以从自然景观、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民族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市民精神等角度寻找突破。银川——秀美塞上江南,东莞的城市精神——每天绽放新精彩,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义乌——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等等,都抓住了城市的特质,留给大众深刻的印象。而像“把蚌埠打造成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城市”就比较笼统模糊,大而空泛,没有抓住城市的核心要素。需要指出的是,一座城市之所以区别于另一座城市,除了经济发展程度、自然地理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当文化和其他的因素有机结合,就形成了鲜明的标识性。没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最终一定会导致文明程度的下降和城市特色的迷失。作为地方政府和居民,要有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强烈意识,对历史上形成的既有特色及其认知要传承发扬,要重提升、慎颠覆,充实和完善毕竟比重新塑造要容易得多,而且能够保持承传,永续发展。要从当地特色出发,不要模仿大城市走过的老套路;要注意保护优秀传统建筑和其他物质遗存,不要一味进行城市外观改造;要将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培育崭新的市民形象。中小城市应该把握城市特质,熔铸城市文化,构建独具魅力的城市形象,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4.注重城市的硬件建设
  很多的城市形象研究者都强调软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无可厚非的。软环境基本包括市民素质、文化传统、政府公共管理水平等。但是有一些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对待。蚌埠市区的建筑基本都是近几十年建造的,没有多少值得保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存,并且建筑物总体质量低下,外表不美观,布局不合理,配套设施严重滞后。针对这种情况,蚌埠市近年在市容市貌改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展现新蚌埠形象,同时也在努力改造老城区。自2009年8月26日,蚌埠棚户区及旧住宅改造启动以来,各级部门积极宣传,认真执行依法征迁和妥善安置政策,改善和提升了大批老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2012年共计投入150亿元,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治理城市生态,优化居民生活环境,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这项工作,得到了公众的大力支持、认同和赞誉。笔者认为其他类似的城市可以借鉴参考。
  5.发挥大众传媒功能,传播良好城市形象   由于生活节奏、交通条件、地域限制、文化隔阂等原因,造成外界对一座城市只有概念,而缺乏实地的体验,即使在城市内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生活于其中的人对自身城市形象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城市形象的传播,离不开现代传媒和相关技术。城市形象传播是一个过程,指的是一座城市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使内外部公众对城市的内涵和外在形态形成整体的评价。城市形象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大众媒体:大众传媒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参与城市形象的定位、塑造过程,也影响着城市形象的提升与优化,离开了媒体传播,城市形象只能流于空想和空谈;而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极大便利大众传媒开展工作,才能显示传播的价值。
  传媒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包括:一是对城市形象的改变和塑造,如大力倡导整治“脏乱差”,监督政府优化城市形象的各项行动,收集、整理分散的历史民间资源,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等;二是对城市形象的对外传播,利用各种现代传播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等,将城市综合特质外化,加深对受众的影响力。因此,各个城市一定要利用好大众传媒这一平台,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自己的城市形象。创作投拍城市形象宣传片是近些年比较通行的做法之一。聂艳梅认为,城市形象片是塑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最直观的形式,研究我国城市形象片的创作现状和创作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6]。曹毅梅认为,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能促进城市的营销宣传与发展规划[7]。安徽省蚌埠市政府在整合利用传媒资源方面,开展了多方努力和尝试。如,结合蚌埠特色,创作了反应淮河流域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的城市形象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发布,对传播蚌埠新形象,凝聚市民自豪感起到了积极作用。利用《淮河晨刊》、本地广播电视、蚌埠论坛等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市民精神讨论,政府人员、专家学者以及普通市民都积极参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沟通,加深了对市民精神的理解。又如,媒体发起的“弘扬雷锋精神,争做蚌埠好人”的活动,介绍了大学普通宿管员王维忠,寻找最平凡的蚌埠好人好事,让人们相信好人就在身边。再有,政府主导,媒体带头,研究民间风俗,举行涂山庙会;邀请花鼓灯传人接头表演。这样的一件一件事情,都是在为蚌埠城市形象添砖加瓦,都在一步步贴近“禹风厚德,孕沙成珠”——一份美好而厚重的期盼。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Kevin.Lynch.城市形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江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5):62-67.
  〔4〕于洪平.论城市形象的塑造与营销[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6):67-71.
  〔5〕王莉.我国城市形象管理研究述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2,(7):15-17.
  〔6〕聂艳梅.我国城市形象片创作现状与创作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4):95-102.
  〔7〕曹毅梅.城市营销与形象传播建构——河南城市形象宣传片剖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9):1-3.
  (责任编辑 孙国军)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双语播音主持业的现状进行反思,依托Tyler的课程理论为指导,就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培养方法、评价体系进行研讨,旨在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播音专业人才培养与职场对接的策略,创建和完善应用型本科双语播音专业的职业化教育体系,提升双语播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和职业生存能力。  关键词:泰勒原理;双语播音;职场;对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微博作为一个突出的社交媒体代表,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开放性、自由性的特点,迅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平台。本文简单分析了微博对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通过它的消极影响给出自己的建议,希望以此推动网络新闻传播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交媒体;微博;网络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1-
期刊
摘 要:葬礼是对生命终极关怀的隆重表达。汉族丧葬因地方习俗不同其仪式呈现出多样而厚重的文化意义体系。本文旨在通过对四川一个汉族农村M村葬礼习俗的田野调查,来理解当地对葬礼中符号的阐释,并认知其隐藏的地方文化体系。  关键词:汉族葬礼;象征符号;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23-03  人生礼仪的终极展演——葬礼,是人们基于对祖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与社会性质的差异、中西方历史发展进程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其对中西方英汉称谓语的影响,以期增进人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30-02  一、文献综述  (一)中西方研究学者的成果简介  在西方国家中,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在专
期刊
摘 要: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中,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以其音调及结构旋法的独具特色而闻名于世。本文主要以内蒙东部地区的昭乌达民歌为例,对几种主要民歌体裁的音调及旋法特征作简要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长调;短调;音调;旋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21-03  在内蒙古东部的各民族——蒙古
期刊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究竟应该负担何种义务一直备受争议,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了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交易平台提供者的法律地位,法律规定的其对消费者保护的义务,以及承担责任的形式与豁免条件。  关键词: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义务;责任;法律地位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75-
期刊
摘 要: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莫如说是科学作品,他的文字有一种雕塑感,他通过观察把真实的存在客观地再现出来。他描写精确、严密、细致,不融入丝毫的主观情感,因此他的小说让人不好进入。但是一旦进入这个秘密世界,他闪亮的文学性从优美的科学性中缓缓释出,你就会为他作品中开拓的丰富而宁静的世界感到惊讶和神奇。“爱来自注视的目光”,这片宁静也映射出了罗伯—格里耶对世界冷静而又浓郁的爱。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近代;市民阶层;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48-02  在欧洲近代历史中,市民阶层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阶层,同样在近代德国历史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市民的身影,无论是在启蒙时期带来
期刊
摘 要: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塞尚被称为“现代艺术之父”,其绘画作品通过在自然面前获得感觉的方法,创造了一种次序结构的绘画形式,并影响了一个多世纪的西方绘画。  关键词:塞尚;自然;理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211-02  在所有对抗传统的抗争者中,最伟大的当属塞尚,他是第一个将自然的无常而多变的美转换成持久的视觉形象的人。随着
期刊
摘 要:语音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美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受母语负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在声、韵母和声调方面会出现明显的偏误,这些偏误往往成为学生发音的拦路虎。本文作者通过教授科罗拉多大学赴陕西师范大学的短期班零起点美国学生,观察了他们的语音学习过程,简要分析了他们在语音学习中的若干偏误,并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零起点美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