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月以来莫衷一是的宏观经济走势,随着近期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发布而渐趋明朗。
“经济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经济学家马晓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支持这一判断的,是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2%。而在2011年同期,该领域利润同比增长了34.3%。
此外,1~2月用电量同比增幅下滑至6.7%,2月份出现31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非垄断部门国企利润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可能低于目标值,等等,也佐证着上述判断。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增速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政府确立的GDP预期增速是7.5%,如何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内在良性,是此后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
自主投资偏冷
2012年以来,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来自外贸部门。2月份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意味着,无论内需情景如何,中国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与出口相比,内需市场的下滑则平缓得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21.5%,比2011年同期收缩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提高14.7%,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在外需明显收缩、内需部门增长未及时跟进的情况下,第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8%以下。
但他同时认为,在地方投资增速的绝对额仍然较高以及政府换届的背景下,2012年的整体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定,经济减速可控,不会出现“硬着陆”。
与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超过20%增速相呼应,今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7.8%。而观察财政支出数据则发现另一组与之高度相关的数据:今年1~2月,住房保障支出250.64亿元,增长73.5%,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13亿元,增长2.7倍。
民生银行研究员郝大明表示,保障房支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解释了为何在市场对楼市普遍悲观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给出意外的成绩,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也正是为固投增长保驾护航的关键因素。
郝大明提供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数据显示,考虑到2012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责任书提前签订、一季度存在新开工项目的情况,推算保障房投资增速在一季度将超过140%,从而成为助推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房地产关联较为密切的产业利润增幅则承受了较大幅度的收缩。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9%,比去年平均增速减少约11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降幅较大的,包括钢铁、施工房地产、机械等行业。
房地产上游产业利润明显下滑。在商品房开工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总规模将大打折扣。“投资的真实情况可能还不如数据的表现。”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表示。
上述现象所反映出的宏观经济现状是双面的。从投资方向来看,资金从超过现实需求的“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资工程向主导民生的方向转变,说明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良性调整;而从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来看,则反衬出市场自发投资有些趋冷。这给人带来的疑问是,依靠保障房提振的整体投资快速增长能走多远,未来将呈现何种形势?
对此,刘煜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上述现象结合1~3月份并不强劲的新增信贷规模综合来看,实际投资增长将在未来持续滑落。“在建投资额能够反映投资增长的惯性,因此比投资完成额更能说明问题。”刘煜辉说。
2011年底,这一指标从2010年同期的21.6%下降到14.2%。如果按照不变价格推算,2011年的在建净投资规模将使得2012年的名义投资增幅回落到大约18%。这意味着,如果在未来三个季度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出,带动大量新开工项目立刻上马,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比2011年的23.8%出现一个较为显著的下降。
消费要走出“刺激”依赖
投资呈现出“阴跌”的特征,意味着累积一段时间后投资的增长规模将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从而最终反映在实体经济的波动上。这段时间将有多久,目前不得而知。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带动民生工程的能力,是一个重要变量。但缺乏活跃的民间市场,政府单一的提振力量显然不可能维持太久。
在这段时间,决策部门面临着新的平衡考量:既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民生工程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的切换。
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动态显示,决策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所行动。3月21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2012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报告为2012年经济增长结构指明了一项质的改变——消费将在近10年以来第一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报告预测,今年消费增速有望达到15%左右。2011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比投资低2.6个百分点,今年消费贡献率将有望超越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对于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目前业界看法各异。有分析人士认为,单从比例来看,消费的贡献率超越投资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建立在投资增速下降较多、而并非消费总规模有力增长的基础上,那么这一所谓的结构调整缺乏现实意义。
也有声音表示,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本身,就说明政策发力点与以往相比将会出现明显转折。
“目前,地方投资仍然需要拉住缰绳才能有所控制。对于重新依靠政府大力拉动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中央决策部门一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认为主观上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该学院近期开展了一项经济增长模式变革的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投资与扩消费应是目前宏观经济策略的平衡点。
刘元春认为,扩大消费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功夫”,虽然短期内依靠各项措施可以有所提振,但并非治本之策,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从短期来看,过分依靠刺激消费,简单削减投资,可能并不能达到希望的调控效果。投资本身如果实现结构调整,实现投资动力的转换,改变政府的强势主导,让民间投资减少约束、提高效率,那么将会对经济增长更有利。这可能是当下更为需要的宏调政策。
相关部门在出台消费刺激政策的时候,应协调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础的消费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而后者建立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之上。
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较慢,那么眼下集中爆发出来的消费,可能会是一场“时空穿越”,反而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从调控方法上看,一段时间的政策强势推动,无论是集中刺激消费,抑或集中刺激投资,并没有本质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讲,促进消费要防止人为制造消费的波峰波谷。消费能力应该通过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收入来培育,而不是拔苗助长。所谓结构调整,也不应为了规避经济增长中的下行因素,而在长期留下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
“要避免有朝一日刺激性政策退出,消费需求反而会高位下跌,从而给经济注入更多的波动”。刘煜辉说
“经济趋缓的势头比较明显。”经济学家马晓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支持这一判断的,是国家统计局3月2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了5.2%。而在2011年同期,该领域利润同比增长了34.3%。
此外,1~2月用电量同比增幅下滑至6.7%,2月份出现31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非垄断部门国企利润大幅下降,一季度新增信贷规模可能低于目标值,等等,也佐证着上述判断。
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增速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政府确立的GDP预期增速是7.5%,如何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的内在良性,是此后政府工作的重点所在。
自主投资偏冷
2012年以来,最令人关注的变化来自外贸部门。2月份超过3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意味着,无论内需情景如何,中国依靠外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
与出口相比,内需市场的下滑则平缓得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升21.5%,比2011年同期收缩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提高14.7%,比去年同期增速下降1.1个百分点。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表示,在外需明显收缩、内需部门增长未及时跟进的情况下,第二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在8%以下。
但他同时认为,在地方投资增速的绝对额仍然较高以及政府换届的背景下,2012年的整体经济增速将保持稳定,经济减速可控,不会出现“硬着陆”。
与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超过20%增速相呼应,今年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7.8%。而观察财政支出数据则发现另一组与之高度相关的数据:今年1~2月,住房保障支出250.64亿元,增长73.5%,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13亿元,增长2.7倍。
民生银行研究员郝大明表示,保障房支出的快速增长,有力地解释了为何在市场对楼市普遍悲观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给出意外的成绩,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也正是为固投增长保驾护航的关键因素。
郝大明提供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的数据显示,考虑到2012年保障房建设目标责任书提前签订、一季度存在新开工项目的情况,推算保障房投资增速在一季度将超过140%,从而成为助推现阶段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房地产关联较为密切的产业利润增幅则承受了较大幅度的收缩。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1~2月,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9.9%,比去年平均增速减少约11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利润降幅较大的,包括钢铁、施工房地产、机械等行业。
房地产上游产业利润明显下滑。在商品房开工需求难以实现有效增长的情况下,市场需求的总规模将大打折扣。“投资的真实情况可能还不如数据的表现。”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表示。
上述现象所反映出的宏观经济现状是双面的。从投资方向来看,资金从超过现实需求的“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资工程向主导民生的方向转变,说明政府主导型投资的内部结构开始出现良性调整;而从实体经济的景气程度来看,则反衬出市场自发投资有些趋冷。这给人带来的疑问是,依靠保障房提振的整体投资快速增长能走多远,未来将呈现何种形势?
对此,刘煜辉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上述现象结合1~3月份并不强劲的新增信贷规模综合来看,实际投资增长将在未来持续滑落。“在建投资额能够反映投资增长的惯性,因此比投资完成额更能说明问题。”刘煜辉说。
2011年底,这一指标从2010年同期的21.6%下降到14.2%。如果按照不变价格推算,2011年的在建净投资规模将使得2012年的名义投资增幅回落到大约18%。这意味着,如果在未来三个季度没有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推出,带动大量新开工项目立刻上马,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比2011年的23.8%出现一个较为显著的下降。
消费要走出“刺激”依赖
投资呈现出“阴跌”的特征,意味着累积一段时间后投资的增长规模将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落,从而最终反映在实体经济的波动上。这段时间将有多久,目前不得而知。政府依靠财政支出带动民生工程的能力,是一个重要变量。但缺乏活跃的民间市场,政府单一的提振力量显然不可能维持太久。
在这段时间,决策部门面临着新的平衡考量:既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民生工程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又要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向消费的切换。
来自一些政府部门的动态显示,决策者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有所行动。3月21日,商务部研究院发布《2012年消费市场发展报告》。报告为2012年经济增长结构指明了一项质的改变——消费将在近10年以来第一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报告预测,今年消费增速有望达到15%左右。2011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比投资低2.6个百分点,今年消费贡献率将有望超越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对于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目前业界看法各异。有分析人士认为,单从比例来看,消费的贡献率超越投资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建立在投资增速下降较多、而并非消费总规模有力增长的基础上,那么这一所谓的结构调整缺乏现实意义。
也有声音表示,商务部研究院的这一预期本身,就说明政策发力点与以往相比将会出现明显转折。
“目前,地方投资仍然需要拉住缰绳才能有所控制。对于重新依靠政府大力拉动投资刺激经济的做法,中央决策部门一是认为客观条件不允许,二是认为主观上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该学院近期开展了一项经济增长模式变革的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稳投资与扩消费应是目前宏观经济策略的平衡点。
刘元春认为,扩大消费将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而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功夫”,虽然短期内依靠各项措施可以有所提振,但并非治本之策,反而可能带来风险。
从短期来看,过分依靠刺激消费,简单削减投资,可能并不能达到希望的调控效果。投资本身如果实现结构调整,实现投资动力的转换,改变政府的强势主导,让民间投资减少约束、提高效率,那么将会对经济增长更有利。这可能是当下更为需要的宏调政策。
相关部门在出台消费刺激政策的时候,应协调好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从长期来看,只有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基础的消费增长,才是可持续的,而后者建立在收入分配改革的基础之上。
如果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较慢,那么眼下集中爆发出来的消费,可能会是一场“时空穿越”,反而透支了未来的消费需求。从调控方法上看,一段时间的政策强势推动,无论是集中刺激消费,抑或集中刺激投资,并没有本质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讲,促进消费要防止人为制造消费的波峰波谷。消费能力应该通过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收入来培育,而不是拔苗助长。所谓结构调整,也不应为了规避经济增长中的下行因素,而在长期留下一个更大的不确定性。
“要避免有朝一日刺激性政策退出,消费需求反而会高位下跌,从而给经济注入更多的波动”。刘煜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