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殇》看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国殇》,分析其表达方式、氛围渲染及语言风格。基于此,分析这首诗中爱国主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启发意义,分别从任务需要、美育价值以及现实需求三个角度陈述。
   关键词:《国殇》 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 现实意义
   屈原作品中展现的爱国思想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源头。屈原的爱国主义本身特点反映在三个层面。首先,政治理想,以美政为核心,提倡廉政及意志坚定;其次,心怀人民,对民众饱含敬重、同情及牵挂的情感;最后,爱国奉献,带有对国家的眷恋及忠诚。《国殇》中完整地体现出屈原的爱国精神,对此加以分析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发展有长远价值。
   一.《国殇》特点
   《国殇》收录于《九歌》,其表达对将士们的歌颂,整首诗气势如虹,反映出屈原满满的热情,采用叙赞结合的表现方式,歌颂楚军在面对强大敌人时的奋不顾身、舍身忘义的愛国精神。屈原运用短短的几句诗,为后世描绘出激烈悲壮的战场,表达自身对于前方将士的惋惜及敬意。虽然不知《国殇》描绘的具体战役,但通过文字,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战况,即使战争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但将士们留下的精神值得后世称赞学习。
   总体而言,《国殇》有三个特点:首先,表达方式灵活,且内容结构合理完整。《国殇》的第一部分,利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述述我方军队与敌方的差距,为后面壮烈的战争场面进行衬托铺垫处理。该部分中,展现出普通士卒的英勇不退缩,以及主帅的坚守指挥,包含小范围的短兵相见,也有如黑云压顶的致命一击。从近景描写到远景呈现,营造出紧张的战争氛围。而后一部分,由叙述转抒情,表达对阵亡将士的歌颂与追悼,更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爱国精神的崇敬。综合来看,前部分述“战”与“亡”,后半部分抒“情”与“志”。其次,塑造出高大的战士形象,营造出悲壮的氛围。前十句借助战斗武器衬托出楚方将士展示的斗志,巧用夸张及衬托等处理方式,描绘出敌众我寡的场景,但即使在难以取胜的情况下,也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后半部分抒将士的爱国精神,赞其英勇无畏,“鬼雄”一词结尾,是对将士的综合评价。最后,语言风格简单朴素,全诗节奏轻快。对比《九歌》中的其余诗作,其风格独树一帜,虽有口语化的内容,但极为精炼,有明显的概括意义。诗中的“兮”,将整句分隔开,加强节奏性,若将该字忽略,便会得到一首三言诗歌,反映出战况的激烈。《国殇》虽然描写的是战败,但其展现出将士不畏艰险,舍身取义,爱国精神却让读者为之动容。由此也可以反映出作者屈原的爱国精神[1]。
   二.屈原及《国殇》中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爱好和平是我国传统的民族精神之一,是固有的思想品格,亦是爱国精神在面对国内外事务的重要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爱国精神不同于《国殇》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对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及继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以报效社会为己任 激发学生奋斗精神
   《国殇》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品格。在教学中深度剖析《国殇》,提取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的精华部分,同时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视频,营造氛围,创设环境,促使学生的思绪进入到当时的战乱年代,对比现实生活。
   在《国殇》中,屈原对于家乡的眷恋,也反映出对楚国的热切难忘。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接受多年的教育,在文化水平以及所学专业上均有所提升,毕业进入社会后,应当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国家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为社会建设培养出内在动力,为我国整体发展提供后劲。现如今,有大批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乡村支教,或回到自己的家乡创业,带动区域性的经济发展。而此也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故土的感情,对于社会建设任务的付出。
   全面小康社会是我国一直以来的奋斗方向,关乎民众切身利益,而此方面的建设是加深社会整体现代化程度的必要过程,是历史性的发展任务。走向该奋斗目标的路上,需要经过多重压力阻碍,面对严峻的考验。为此在精神层面的建设,需全面继承爱国主义,在我党与民众的合力发展下,顺应社会建设需要,保持积极的奋斗意识,迎难而上。《国殇》中所体现的故土情感,结合现代社会形势,告诉人们应当保持对于国家的眷恋,逐渐形成为维护现有美好生活而奋斗及贡献的意识,为社会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彰显社会公平 树立坚定意识
   美政对于屈原而言,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该种思想理念不仅在《国殇》中有所体现,在其的名作《离骚》也反映出其美政的观点,“举贤而授能”。其强调不以出身为标准,筛选出人才为国效力,维护楚国的治理环境。另外,还强调法度,任何事务均需依法开展。同时注重实施仁政,关注民情。在当时社会中,屈原此种爱国理念较为超前,并剖析出楚国治理缺陷,折射出其爱国精神的进步性。美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其一,其主张不以贵贱进行评价,旨在选出有能力的人。显然在现代社会中,聘用选人方式便是其美政主张的发展。社会背景虽有差异,但本质是相同的,例如,公务员及事业编等选拔体系中,正是其现实意义的具象展现[2]。这种公平的选拔,一方面是屈原追求的“廉政”思想的延续,通过公平竞争,每个人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同时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还不断奋斗,正如《国殇》中所塑造的楚国的将士,他们是自愿为了祖国的和平和繁荣,踏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爱国长路。作为当代青年而言,身处这样一个和平公正的国家中,更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坚定理想信念。由此,可以让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逐渐消除自卑心理,有利于其今后成长。更深层次来看,正是由于我国社会的公平性愈发完善,给起点较低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激发学生上进和争优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此点,相信可以达到较好的爱国教育效果。其二,仁政,关注民情。新华社推出的《求是》杂志,反映出屈原该种理念的现实价值。《求是》的前七期,整理有关社会事业及改善民生的文本,文章中指出,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将其定义为重要任务及迫切追求,更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有效渠道。其中半数的问题均是围绕“民”开展的,由此可以说明,屈原爱国主义的思想在现代社会建设依旧有重要影响,依然适用。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其在国家提出的建设性主张,关乎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其多次被放逐,但即使官场失意也没打消屈原爱国情怀,也从未丧失对创建美好生活的理想,屈原的爱国精神,以及对于崇高理想穷极一生的追求,具备时代性。《国殇》中体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民本思想,对于战士奋勇抵抗的称颂以及对普通民众艰苦生活的同情,都对培养大学生的“民本”意识及服务意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继承屈原爱国精神是有现实价值的。    3.弘扬家国情怀 重塑价值观念
   现如今,爱国精神是我国建设特色社会的内源动力,社会主义为爱国精神正确发展的指导。根据国情,弘扬爱国精神,保留优秀传统,需使爱国精神和国情相统一,紧跟我党步伐,推动全民族的稳定发展。逐渐形成将个人发展与祖国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国殇》中所体现的“理想追求”从某种程度上符合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个人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民众个人的爱国精神,会体现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对于民众个人成长有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首先,对现代价值体系建设有现实价值。经过全面开放性的改革建设,使民众思想理念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部分民众缺少精神寄托,甚至三观扭曲。我国提出的核心价值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方向,突出我国特色,核心根本是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现代思想。在屈原的众多作品中,都能看出其的爱国思想,其提倡改革,所以在当代社会建设中,应当弘扬爱国主义。其次,重塑伦理道德。在体制转轨及国内外交流加深的过程中,对民众道德观念造成一定冲击,导致社会失范,需要全面建设出和我国市场经济相符的道德环境。《国殇》中体现出的高尚品质,正是部分民众缺失的,将真实的历史事迹作为教育资料,对于当代社会建设会产生较好的成效。最后,有利于强化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环境中,综合国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等方面,文化层面上的国际竞争愈发加深。
   在《国殇》中,屈原展现出的爱国精神值得所有人去学习体会,对增强文化软实力有现实意义。单就大学生个人而言,通过对于国家整体实力的理解,从《国殇》中体会爱国情怀,唤起学生的爱国思想,不期望可以为国家做出举世瞩目的贡献,但也要尽自己所能,做好身边事。我国虽有数千年的历史,并拥有过引以为傲的文化,而我国如今还达到文化强国的程度。而对于文化的建设,不仅要吸收海外因素,还应充分发掘历史元素,找寻与当代社会相匹配的内容,创新延续,勿忘历史。相信通过对《国殇》中描绘场景的体会,学生可以主动去了解更多的历史,丰富个人的学识,对其价值观的进一步优化有积极价值。学生在《国殇》的世界中,感受到战国时期的金戈铁马,即使在如此混乱的时代下,也不乏众多爱国人士,为保卫自己的国家,献出自己的一生。现代社会中,虽不会面对此类情境,但也要引导学生对比现代生活后,学会感恩,有利于完善其价值观。尤其是面对当下疫情,医护人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无形的战场上守护着国民的安康,我们如今所有的期待都如约而至是因为有这些时代的英雄们,作为青年,我们不能袖手旁观,更不能将自己置身事外,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爱国精神,为祖国的和平和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
   《國殇》是屈原的重要作品之一,其描写楚军在一场败仗中的英勇表现,保卫疆土,歌颂将士们无畏的决心。从中可以深刻体会到爱国情怀,而此正是当代社会已然被淡漠的思想。通过畅读《国殇》,深感若每个人都能将个人的学识和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并落在行为上,为我国建设及发展贡献出一份力,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方文飞.《国殇》为何仅颂扬失败的将士[J].文学教育(下),2020,(01):157-158.
   [2]王灿.通过《国殇》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J].北方文学,2019,(03):65-66.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职业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的一位伟大的作家,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对白话文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章,内容涉及到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杂文内容丰富、颇具时代性特征,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设问是鲁迅杂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種语句形式,鲁迅通过各种设问的方式将隐藏在其中的一种预设或作者内心所想、自身的态度表现出来。文章将以设问的含义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
内容摘要:80年代的刘恒以其出色的启蒙叙事成就了自己的辉煌;90年代的刘恒风格突变,但本质相通;21世纪的刘恒跨步影视界,编剧导演两不误。作家、编剧、导演的三重身份展现了刘恒不同的侧面。改编自己的作品、改编他人的作品、走向原创,每一步都是对不同艺术形式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刘恒 编剧之路 改编   刘恒影视编剧之路的第一步是从改编自己的小说开始的。1988年步入影视创作领域,担任由他的小说《黑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学欣赏属于高校开设的专门课程,其目标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针对构建文学欣赏教学高校课堂模式展开了探究分析,期望经过本研究可以为将来的有关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欣赏 高校 课堂模式   由于时代进步与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的明显
內容摘要:《台北人》是白先勇的经典之作,由十四篇短篇小说构成,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的众生百态。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尤其值得赏析,她们的形象充满了宿命色彩,深刻地折射出旧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女子的怜悯和同情。作品中欢场女子的形象不拘一格,面对命运的折磨,有的感时伤怀,有的逆来顺受,有的奋力抗争。在刻画这些形象时,作者大量使用象征描写和暗示手法,表现出这些女子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关
内容摘要: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对小说阅读缺乏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小说教学内容出现了问题。为了突破小说教学的困境,促进小说教学的高效发展,我们有必要把叙事学引进高中小说教学领域。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以标定向;以学施教;以文定教;以考促教。希望叙事学的引入能为目前的高中小说教学注入源头活水,促进小说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叙事学 高中小说教学 内容建构 教学
内容摘要: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育发生了更多变化,不仅教学形式、方式有了一定的转变,而且在教学内容上也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学方法也应有一定的转变。本文将以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的变化作为出发点,重点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汉语言教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 汉语言文学 教育 人文素养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
內容摘要:小说《路》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十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残酷的诗学”。小说于2006年9月出版,迅速占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赢得一系列大奖。本文从物质生态批评视角出发,试图从物质及其施事能力、物质与意义、物质与叙事三个方面谈《路》中体现的生态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物质在生态主义下的力量。   关键词:物质生态批评 施事能力 意义 叙事   科马克·麦卡锡是一位多产的美国小说家和剧作家,被
内容摘要:崔仁勋作为朝鲜战争之后步入文坛的韩国现代中坚作家,发表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朝鲜半岛人民经历的沉重苦痛和无助岁月的优秀作品,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广场》。本文通过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广场》的叙事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为《广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广场》 叙事结构 主题 结构主义   《广场》是崔仁勋创作于1960年的长篇小说。《广场》的时代背景是韩国从日帝统治
内容摘要: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世界级大师,《榆树下的欲望》映射出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元素,流露出作者复杂的内心矛盾。奥尼尔将剧作的丰富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渗透着浓厚的圣经文化气息,剧作中的凯伯特、伊本体现了圣经中上帝、亚当的原型。   关键词:《美狄亚》 《榆树下的欲望》 希腊神话因素   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之父”,他为现代美国戏剧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文学作品
内容摘要:柳永是婉约词派代表词人。他的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这些特点赋予其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   关键词:柳永词 婉约豪放兼具 意象多重 视角多变   柳永是中国词史上的重要词人、婉约词派代表人物。他在发展慢词、丰富词调、以俗语入词等方面的贡献已被广泛关注,本文仅从柳永词婉约中不乏豪放之气、意象具有多重色彩、视角转换多样化三个角度略述柳词丰富复杂的多重色彩。